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该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调研结果显示,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在个体性贫困与整体性贫困交织的地区,扶贫工作过于强调"精准",而忽视了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条件改善,个体发展缺乏外部带动和支持;政府全面主导的模式对市场机制形成了排斥和挤出效应,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因忽略了"精准脱贫"的目标,单纯追求脱贫手段的形式化和政绩化,扶贫目标难以实现;过度重视物质投入而轻能力建设,形成部分贫困者的"福利依赖"。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整体与个体、政府与市场、目标与手段、物质帮扶与能力建设四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经历了从救济式扶助到区域性瞄准的演变,贫困人口生活状态得到很大改善.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返贫趋势,贫困发生率呈现小幅反弹.现行扶贫瞄准机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以贫困县为瞄准目标载体的区域性瞄准和群体性瞄准方式存在的弊端分析,提出再次缩小目标瞄准的范围、提高目标瞄准的精度,从区域瞄准、群体瞄准转向小户个体瞄准;提高资源分配瞄准的效度;变"推"为"拉",形成由下至上的脱贫拉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前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们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既有对历史实践脉络的传承,也有在全球视野下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吸取中外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对于明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认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防止忽视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核心;必须防止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的问题,努力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格局;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搞新村建设的不良倾向,坚持统筹发展、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机关事务的特点,探索了党政机关和谐发展的问题.本文分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了领导干部为什么须具备和谐发展机关事务的能力;明确了机关和谐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机关和谐发展的思想准备;说明了以资源节约为主体,促进机关和谐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过程中提出了人的活动的两个尺度: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尺度"思想蕴含着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以及深刻的和谐理念.马克思"两个尺度"思想在我国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重视人民的主体素质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光连 《兰州学刊》2007,(10):17-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既强调尊重自然价值的"制天命而用之",又强调"谨时其禁"的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有机而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8.
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茂华 《中州学刊》2005,(4):132-134
柯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以灌输教育为特色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分别从分析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强调儿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推行以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为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其主体性道德教育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更新德育理念、调整德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改进德育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和谐政治和合作政治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三大目标.它们互为前提与结果.民主政治是和谐政治的要求和目标,也是和谐政治的基础和保障,而和谐政治的建构既需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应该是多元一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社会群体、政党和阶层能够合作,从而减少冲突,实现和谐和民主.  相似文献   

10.
瑞典社会民主党在建设福利国家的过程中,在实现社会和谐方面曾取得巨大成就,达到了类似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果.虽然其在价值理念、制度环境和社会目标等方面都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经验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为此,和谐观念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传输政府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整体意识、达成专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作为我国反贫困战略体系的两大政策支柱,在我国扶贫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理论的变迁趋向,同时回顾了扶贫实践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传统的割裂贫困人口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反贫困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我国贫困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新形势,实现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有机联动则是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效选择。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联动顺应了当前强调多元主体参与以及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融合的反贫困理论新趋向;但实践中已有衔接模式仍存在"重事后补偿、轻事先预防"的逻辑缺陷;部门间合作在人口瞄准、资金使用、动态管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为此,研究构建了以"预防、救助、开发"为内在机理,以"程序联动、政策联动、管理联动、信息联动、资源联动"为逻辑路径的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联动机制,助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肖祥 《中州学刊》2022,(10):89-9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新发展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对经济行为理念、价值目标、发展原则、主体责任作出伦理考量。在经济行为理念上,强调既要抛弃“理性自利”的经济动机评价及其造成的扭曲财富价值观,还要抛弃“效率崇拜”和“效用分配冷漠”的经济效果评价等错误理念,使经济行为符合伦理应当。在经济发展价值目标上,强调基于“效用分配”和“增量的社会价值”以实现“美好生活”。在经济发展伦理原则上,强调坚持“公平正义”以维护经济和谐发展,坚持“包容性增长”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拒绝“丛林法则”以维护经济体健康。在经济主体责任上,强调经济活动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和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有更高的责任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党执政理念的引导,有利于实现执政目标的"善"价值;二是对党的执政制度伦理的影响,有利于实现执政手段的"善"价值;三是对党员干部道德人格的影响,有利于实现执政主体的"善"境界。要实现井冈山精神的当代价值,应该在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执政主体三方面所构成的执政伦理建设体系中充分挖掘其内含的伦理价值资源,使井冈山精神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觉、自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被表述为"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后发型"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还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在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多维度的认识,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社会维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魏世梅 《中州学刊》2008,(1):164-166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中具有丰富的环境保护观念,体现了其积极的思想内涵.但是由于它产生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与现代的人天和谐观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以内省自思的思维方式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其冲突的一面,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和奥秘的探索.而现代的人天和谐观则从认识和实践的结合出发,立足于实践,既要求科学认识自然,又要求积极探索、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国际实践,中国发展阶段的转换揭示这一实践必须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指导.包容性发展是机会均等的发展、多文明共存的发展、和平共赢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其核心是公平与正义,而全球发展公正性是其精神实质.以包容性发展理念来审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正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屡屡被错误解读,频繁遭遇不公平待遇,环境与气候问题使中国面临生态伦理考验,而中国自身的实践也有待进一步反思.因此,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应坚持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指导,学会向世界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利用不同层次的国际舞台为发展中国家谋取公平发展的机遇,在未来的区域贸易安排中力求实现利益均衡和强化规制.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遏止并逐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解决贫富差距应有正确的理念,切实抓好具体措施;调整扶贫战略,发展扶贫事业。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目标的提出及其实践,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以新的时代内涵。意识形态的功能发展主要体现在:要在社会和谐理念确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支撑功能;要在和谐社会价值目标建构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社会导向功能;要在和谐社会多元利益协调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社会整合功能;要在维系社会和谐秩序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社会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0.
社区主导型发展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基层社区的上下合作式新型反贫困治理结构.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中推行社区主导型发展可以提高扶贫资源响应农民需求的效率,增强农民和基层社区的发展意识和反贫困能力,推动长效反贫困机制的形成,但也面临着贫困瞄准、"搭便车"和社区发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