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穆时英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开始普罗小说的创作 ,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穆时英小说与普罗小说之间存在着差异 ,暗含着穆时英后来向“新感觉派的圣手”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现代都市的"颓废"书写——穆时英小说创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穆时英的都市小说以其对上海洋场颓废生活的独到表现引起了各方关注,成为摩登男女的阅读时尚和现代派文学的代表性文本.穆时英小说的颓废色彩主要表现在都市的物质空间、消费生活和女体修辞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中一直透出着浓浓的孤独感,通过对穆时英这些新感觉派小说从"物"欲"层面分析、上海的都市文化背景分析和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可以看出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和作家本身独特的人格写照。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上海的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学增添了一笔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分别是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大异的表现题材中具有相似的思想情绪,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又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审美特征上都表现出诗化的倾向。本文旨在对比二者的创作,分析其得失,并以之为鉴。  相似文献   

8.
孤寂作为一种情绪是现代人所面临的而又难以摆脱的一种生存困境 ,这是穆时英小说揭示的重要主题 ,也是穆时英小说深具底蕴的重要因素。本论文意在分析其生存困境产生的内在根源与社会根源 ,并探索穆时英这一生命个体因人格分裂而产生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对侠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在文学创作中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在对其时代内涵的开掘运用中彰显出侠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从五四时期崇尚强力思想到抗战时期从侠义题材中开掘民族精神,体现了他的侠性心态的演变轨迹,也传达出他的人格建构和文化建构的价值理想。但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意图,致使其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对冲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异军突起的流派——“新感觉派”,该流派把繁华的都市上海通过具有现代感的语言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很快消失在中国文坛上。这条文学之路的折断,有时代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原因。他们成功之处是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但对文学形式的执着成为他们创作的局限。我们可以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讨论对象,从其电影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的生硬转变、肉体的色情化描写、对人性挖掘能力的贫乏这三个角度来探讨中国“新感觉派”的局限与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穆时英对左翼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功及获得的声誉 ,以及左翼批评家对他的期望 ,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左翼作家 ,但他的文化品格对左翼这一主流语境产生了张力 ,生命个体经过张裂、嬗变 ,而最终成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对此的探索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福斯特是英国现代小说中的"支流",他没有象乔依斯那样标新立异,反叛传统,成为现代派旗手;但他却是一位真诚的、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他的作品里包含了深刻的人学蕴涵.他在理解人类苦难的同时,对人类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和极大的期望,其作品里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断裂"的困惑--关于"五四与传统文化"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否定五四的议论,引人深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保守体系的批判是猛烈而果断的,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路程,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也也不等于"全盘西化",而是极力地提倡文化拿来主义.五四精神不仅涉及文化选择,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人性的改造、人的解放问题.五四精神不仅同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大计不抵触,而且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女作家小说写作的角度 ,梳理了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初女作家创作弹词小说的巨大成就 ,采用性别研究的方法 ,揭示女性叙事独特的视角、主题和写作特点 ,得出女作家弹词建立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叙事传统 ,并对现代小说叙事产生一定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以"审美何为"为艺术追求,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与鉴赏心理倾向于审美情趣和教化功能,古代文人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演绎为"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两翼,也是今天文学界不可丢弃的审美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探寻是40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主题。从无数创作个体极为浓郁的精神探索意向,到整个文坛蔚为壮观的思想追寻气象,精神的求索在4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审视40年代的小说创作,常常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感,感受到一种对创新意识、新鲜活力和平凡真纯的执著追求。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不仅为以后更深广的精神探索预设了种种可能,而且以自己的优秀作品为实现这种可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先导。  相似文献   

18.
"蛊"的多元文化研究--志怪文学的解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损人利己的"蛊毒"是志怪小说的产物,是汉语多元文化的类型,包含着历史、医药卫生、语文、文学、迷信等因素.从蛊的全局和具体入微作结合研究,提供一个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创作了大量的歌咏爱情和自然的诗,并在创作中直接秉承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品格和生命情调。他在情诗中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和自由精神,并呈现出深情诚挚、含蓄优美的古典美学特征;体现了徐志摩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同与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