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族“沙龙”文化是指17、18世纪法国贵族阶层谈论文学、艺术等社会问题,进而在法国社会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这种“沙龙”文化对法国文学、艺术、哲学和启蒙思想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但是,贵族“沙龙”文化对近代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似乎不为人们所关注,笔者拟就此做一探讨。(一)众所周知,中世纪西欧贵族的生活是糜烂奢侈,荒淫颓废的。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的兴起,贵族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法国的贵族阶层由于享有免税权和国家俸禄,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对于资产阶…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知识人”与“文化人”的结合。艺术教育使人在“内敛”的同时,又有“外显”态度和方法;获得的“动物性”的幸福,而又不违“社会性”的要求;在“实力”的基础上,增加了“魅力”,提高竞争力。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教育是成为艺术“消费者”的条件,其形式可以是简易、活泼、轻松、通俗的,应当更多地有“民间意识”,而在艺术内容上则要坚持严格标准,要用大学的文化取向引导社会文化趋向,而非相反。艺术教育要“扬优”与“护短”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天赋、背景和爱好,指导他们形成个性专长。隐性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显著,要主动创建优质的环境,放大、校正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4.
向天渊  康璐 《广东社会科学》2023,(1):169-178+287
近现代交替之际,曾经盛行于欧洲的文艺沙龙传入我国,于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北平、南京等一线城市蔓延开来。其中上海的真美善书店、金屋书店,北平的太太客厅、慈惠殿3号读诗会,持续时间长,参与成员多,声名相对显著,属于典型的基于友谊关系的文艺沙龙,它们为中国新文学步入黄金时期注入强劲动力。这股力量源于客厅或书房,通过报刊、书籍传递出去,将更多的作者与读者凝聚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学场域,培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其中一种与沙龙生活及交往方式紧密相关,可以称其为“花厅”文学。宽泛意义上的“花厅”文学,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沙龙的介绍以及对中国沙龙的提倡,对沙龙生活的记录与表现,以及具有沙龙风味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等三个方面。中国现代文艺沙龙的共同体写作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其所创造的文化及文学景观,别的时空很难再现,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珍惜与回味。  相似文献   

5.
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 ,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的“现代派”诗人群体 ,在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知识分子群体分化的环境中 ,形成了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中间人”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他们从“新月派”继承下来的“为诗而诗”的“纯诗”立场和艺术态度 ,与重视自我、强调艺术自律性和纯粹性的象征主义诗潮取得了契合。同时 ,他们还具有鲜明的“现代”时间观念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集体思维和思维共生赵继明一、集体思维———从一则案例谈起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日德兰半岛上有过一个自发的周末沙龙,人称“伦贝俱乐部”。它的发起人是丹麦著名医学教授、糖尿病专家伦贝①,参与人是他主持的课题组成员。他们“俱乐”时每每没有什么主题,所谈开始...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为背景,反映了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由创业到走向灭亡的悲剧历程。本文试图从“人性”和“种族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萨德本庄园神秘杀人命案,研究并解读命案的因果关系、谋杀性质、社会意义。命案造成了萨德本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南方社会悲剧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作为杂文作者的现代评论派在五四后曾为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又表现出矛盾惶惑的心理状态。他们在女师大学潮中带着一种私淑的情感和政治偏见攻击学生运动,贬损鲁迅。但他们与章士钊、杨荫榆等纠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权势”,又为鲁迅及语丝派的杂文创作创造了一种“反作用”力,使杂文在对抗中获得了繁荣,尤其带来了艺术上的重大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论俄国象征派的批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转变之间的象征派,其批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贬低现实生活,夸大艺术的作用,信守“美将拯救世界”的箴言。这种“纯艺术论”的美学现,表现为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艺术拯救世界”的宗教化主张,和以勃留索夫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的使命在于传导出“心灵的运动”的两种类型。他们把象征主义说成迄今文学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佳状态,过分夸大象征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俄国象征派在创新艺术形式和磨厉与完善诗歌语言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虽然深受西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这一文学观念的影响 ,但他们并未全盘接受这一观念 ,而只是与其产生了局部的共鸣 ,即在艺术发生学上坚持“为艺术而艺术” ,但对艺术产生后所具有的社会功利作用却积极认同。这就使前期创造社与西方唯美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创造社是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观念进行浪漫的变形后 ,借以表达对艺术特性的重视 ,要求艺术表现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古典叙事艺术传统中,故事的主人公只能是“英雄”,即具有显赫地位、行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但当叙事艺术通过市民戏剧、话本、小说等形式进入到都市市民的艺术生活中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身份的变化。市民文学中的小人物与古典叙事中的英雄相比,重要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性格和行动失去了重大的意义。城市文化越是发展,个人行为的意义就越是萎缩。在现代的大都市里,对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都已经越来越远离了个人行为的可能牲。现代城市生活中个人的无能为力状态在市民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中却反转了过来。当代的通俗叙事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英雄”式的主人公,这种“英雄”的意义与我们所知的现实世界的意义关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现代人寻求庇护的幻想。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艺术社会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是一位具有敏锐艺术感受力的思辨哲学家,其哲学理论的批判锋芒直指社会,他的美学理论也只有放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背景中才能得到完整理解。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社会二者之间的辩证理解之中。我们可以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即是通过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现实生活二者矛盾关系的审美把握而建立的“艺术社会学”。阿多诺在其《论艺术社会学》一文中反复强调了他对“艺术社会学’他理解,‘“艺术社会学所要认识的是社会在艺术品中如何得以体现的问题。”阿氏的这一理解显然不同于前人的看法。众所周知,早在18~19世纪,西方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市场经济精神对社会和文艺的全面渗透,大众文化的兴起,迫使我们重视认识文艺的“教”与“乐”。从孔子“游艺成乐”、庄子“至美至乐”,到亚里士多德“无害的快感”、贺拉斯“寓教于乐”,以至恩格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文艺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情感审美性。因此,应避免艺术承受教化之重或娱乐之轻的倾向,使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力、审美力、文化力去抚摸心灵,健全人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优化配置艺术资源,为心灵枯竭者“招魂”,为信仰迷失者“安魂”,为真善美“颂魂”,实现艺术与接受者的灵魂微笑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15.
2004年5月15日,李骏工作室、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在李骏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前景意义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以沙龙的轻松方式研讨一个紧要的前沿话题,近三十名黄山市本土徽州文化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学者、部分旅游开发的企业家以及黄山学院“徽州学社”学生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16.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 :1 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 ,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 2 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 ,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 3 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 ,肯定艺术 ;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 ,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 ,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及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论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7,28(5):123-127
“艺术心”、“艺术”、“艺术教育”是丰子恺论艺术教育的三大层面。培植“艺术心”,要开启“同情心”,护养“童心”;艺术保住“绝缘”的状态能认识和揭示作为宇宙真相的“最高的真理”,艺术的效用在于陶冶情感,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艺术教育之精神在于生活的艺术化、社会的艺术化,走向审美的人生境界。丰子恺论艺术教育,主张拒斥与超越日常沉沦,既肯定个体本真的存在价值,又关注社会诗意的自在状态,对于当前的艺术教育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颇获好评: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杰作①。“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②。”“是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③。”然而对蒲松龄的思想性格却几乎一致认为:“其道德观念基本上墨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④。”道德观念,属于理性认识,为道德意识现象之一,是支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活动的观念。如善恶观念、义务观念、正义观念、是非观念、荣辱观念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人们归根到底“从他们进行生…  相似文献   

19.
庄子喜好并擅长刻画“畸人”形象。《庄子》一书中累计有11个,仅是《德充符》一篇就集中了6个,几乎是畸人形象、身体符号的大“展览”。他们在书中错落怪状,如登舞场,仿佛以戏为文,倾诉着各自的“心曲”。庄子青睐畸人形象是三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荡纷争的乱世社会促使庄子选择畸人“身体”来鞭笞残酷的人世间;建构艺术张力、寻找人物映衬和以形传神是庄子选择畸人的文学写作考虑;庄子自身生活地域、所处时代、游览经历和殷商及楚文化的宗教影响,会潜意识地促使庄子选择近乎巫神的畸人形象。如果说社会现实刺激和宗教文化影响是促使庄子进行身体写作的外部原因,那么,以畸人形象搭建艺术张力、形成人物对比场域则是内部之因,是出于艺术表现的自觉考虑。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需要,是才智创造的产物.艺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越发达,艺术就越进步.因为艺术是人性的体现,是人本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感性、感情表现的成分.当我们走出艺术院校、走出艺术沙龙、走入社会时便会发现,在主流艺术之外还有流行时尚、大众消费文化和前卫艺术的同台演出.这是一种没有明确分界的混合演出,其对民众的实际影响超乎意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