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赣巨人”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山海经》郭璞注和《尔雅·释兽》所载,说明“赣巨人”是兽而不是人。同时通过对“赣”字形音义的探讨,说明“赣巨人”即“戆巨人”。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修订本)585页说:“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忌讳,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先从“大虫”一词的来源说起:在上古的时候,“虫”字曾经一度扩大到动物的总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虫,兽身蛇首,名曰琴虫。”《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吕氏春秋·本(?)》:“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大戴礼·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鳞;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论衡·自纪篇》:“人亦虫物,生死一时。”人们最初对“虎”的认识并不一致,《战国策·秦策》:“虎者,戾虫”。《论衡·遭虎篇》:“夫虎,毛虫”。可见是从不同的角度定性的。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独行传·雷义》:“义遂为守灌谒者。”“灌”字旧注说甚纷纭: 《汉官仪》曰:“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胡广云:“明章二帝服勤园陵,谒者灌桓,后遂称云。”马融以为“灌者,习所职也。”应奉云:“如胡公之言,则吉凶异制。马云‘灌,习也’,字又非也。高祖承秦,灌婴服事七年,号大谒者,后人掌之,以姓灌章,岂其然乎?”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诗·卫风·木瓜》是一首优美的古代民间情歌,全文如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对于“木瓜”一词,《毛传》解释道:“木瓜,?木也,可食之木。”《尔雅·释木》说:“?,木瓜。”郭璞注:“实如小瓜,酢可食。”陆玑也说:“?,叶似柰叶,实如小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投我以木瓜”下)以上都只解释了“木瓜”一词,而未训?“木桃”、“木李”。  相似文献   

5.
凡事皆有名目,大到往古来今、大地六合,小至一人一事,草木鸟兽虫鱼之微,无不具备名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名分,对一切事物探究未明则不敢妄加评说,给予名分。所以,《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人们何以如此重视名分?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所以,子路请教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早已成竹在胸:“必也,正名  相似文献   

6.
<正> 《论语·子路》篇“必也正名乎”之“正名”二字的词义,自汉以来,即有二说。多数学者认为“正名”即“正名号”或“正名分”:郑玄则说:“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皇侃《论语义疏》引)我赞同郑玄“正名”即“正书字”之说。清人江永说:“孔子‘必也正名’,盖必形、声、义三者正,而后可言可行也。亦必本义明,而后形、声、义三者可正也。”(《说文解字段注后叙》)江氏此说,为“正名”即“正书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联系《论语》所产生的时代,我们发现“名”训“字”者,不乏其例: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注云:“古者曰名,今世曰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籍中,中国有许多别称,“赤县”即其一。中国称为“赤县”,由来已久。《谷梁传·桓公五年》:“九州之内名曰赤县。”战国时的《邹子》一书说:“中国名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但是,中国何以称为“赤县”,似乎缺乏更具体的解释。我认为,“赤县”是指天子帝王所居之“王畿”,即京都,因此用以指称整个中国。试解释如下: “县”,繁体作“縣”,右旁为“系”,左旁为“首”字的倒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縣,繫也。从系持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繫,当作系,引申之则为所系之称。会意。”可见,“县(縣)”字的本义是指“首(首领、首脑)之所系”或“首之所在”,所以古代就把帝王天子所在之京都称为“县”。如《礼记·王畿》说:“(王畿)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5,(4)
主要分布在山东中南部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苏南浙北以及皖鄂一带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人骨标本中常见被拔牙的情况,许多学者将这种现象与古文献中所说的"凿齿"民相对应,认为其族属为"凿齿"部族,其地域分布也就在古代的东夷部族。但古文献中"凿齿"民的古训注还说"凿齿"民有五六尺或三尺的长牙。今学者多对此加以否定,认为是误传。但根据出土于山东龙山文化或传世的玉雕人头像中,往往在口部有很长的上下獠牙形状,笔者认为这种獠牙人头像玉雕正是古代传说中的"凿齿"民:拔牙习俗与"凿齿"的名义相呼应,而拔牙或"凿齿"后是为了在拔牙的部位装上动物的长獠牙。这种刻有上下长獠牙的玉雕人头像,反映了鲁中南苏北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地区拔牙习俗的居民的形状特征,这些居民亦即古文献中所说的被东夷羿部族打败后南迁的"凿齿"部族。  相似文献   

9.
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败逸大理后,结局如何?各类史书所载甚略,或相互矛盾。例如:《宋史·广源州传》说“其存亡莫可知也”;宋代马端监撰《文献通考》亦说“不知所终”;《宋史·萧注传》述萧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  相似文献   

10.
《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生十日”为何意,诸家多曲解。郭璞注为:“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袁珂注为:“羲和生十日者,天上之日十也……古神话盖以天、地、日、月、星辰均神所创造,故言生日生月。”均误。“生十日”应解为“造天干十”即自甲至癸。《公羊传·桓公二十八年》:“生事也,何云?生犹造也。”《周礼·秋官·序官》:“硩蔟氏十日。”郑玄注:“日谓从甲至癸。”《周礼·天官·冢宰》:“挟日  相似文献   

11.
释“子衿”     
一章曰“青青于衿”,二章曰“青青子佩”,《传》云:“青衿,青领也”,“佩,佩玉也。”案以佩为佩玉,诚是;然以衿为衣之交领,则与“青青子佩”殊不类。衿乃古人腰间所系大带。《豳风·东山传》“施衿结帨”,《释文》曰:“衿,系带”。《汉书·杨雄传》“衿芰茄之绿衣兮”,注引应劭曰:“衿音衿系之衿。衿,带也”。《后汉书·杜笃传》注曰:“衿带,衣服之要”,字又作紟。《说文·系部》云;“紟,衣系也。”《释名·释衣服》云:“妗亦禁也,禁使不得解散也。”上举数例足证衿当训为带。大带亦有装饰作用,《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昺疏曰:“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饰物佩玉,以丝绳系大带之上。诗言衿、佩,衿也佩也皆为饰物。闻一多《风诗类钞》云衿作给,“紟是系佩玉的带子”,非是。《方言》卷四“佩紟谓之裎”,郭璞注云“所以系玉佩带也”,当为闻氏所本。知此诗“衿”非系玉绶带而为束腰大带者,先秦典籍绝无称举系玉绶带以美人服饰之例,称举束腰大带以美人服饰之例  相似文献   

12.
<正> 《论语·颜渊》载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短短一句话,却一直众说纷纭。最先解释“无讼”的是《礼记·大学》。它在引用了孔子那句话之后说:“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玄注云:“情扰实也,无实者多虚诞之辞,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按照这种解释,无讼就是借助于法庭的威严使无实者畏而不敢讼。《周礼·秋官·大司寇》则云:“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后听之。”郑注云:  相似文献   

13.
“鲜规”考     
《庄子·天运》:“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成玄英疏云:“鲜规,小貌。”陆德明《经典释文》:“鲜规之兽,李云:鲜规,明貌。”林希逸《庄子口义》:“鲜,少也;规,求也。小兽之求不过鲜少,如狐狸之类。”王先谦《庄子集解》:“鲜规未详,盖噬人之兽。”愚按:“鲜规”一词,众注不一,唯以成疏得其旨。“鲜”者,少也。此常义。“规”者,细小也。“鲜规”乃近义复词,泛指稀见小兽。杨雄《方言》二:“嫢,细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细而有容谓之嫢。”郭璞注:“嫢嫢,小成貌。”  相似文献   

14.
孔子尊重妇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泰伯》载:武王日:“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文中“妇人”传统解释为“妇女”,如朱注引马氏说,杨伯峻《论语译注》,张以文《四书全译》等。这种解释似成定论,从而作为孔子重男轻女的证据。匡亚明先生就说:“孔子束缚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辅助他治理国家的巨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自己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孔子评传》第278页) 按…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其俗与卫,鄘两国相同。”又说:“鄘,国名,今河南省新乡县附近之地。”但马先生在对一些诗的解释中,实际上否认了三国之说。如说《鄘风·墙有茨》:“这是卫国宣公惠公时,宫中淫乱,伦常败坏,卫人刺之,作此诗。”因此,三国之说,无须再辨。 卫诗分编成邶、鄘、卫的时间,顾炎武、魏源认为始于汉代。其根据有二。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由此认为,“邶鄘卫”即“卫”,如同“商”称“殷商”;“楚”称“荆楚”。换言之,认为春秋时“邶鄘卫”不分编。第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鲁、韩三家诗,皆二十八卷,独《毛诗故训传》为三十卷,说明三家诗的“邶鄘卫”不分卷,而《毛诗》分为三卷,即汉代将卫诗分为邶、鄘、卫三风。  相似文献   

16.
一史载周族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其十九世孙寿梦时“称王”,始为强国。然而,“句吴”究竟因何取名,其含义是什么?史家争议颇大。有的说是地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刘宋裴骃《集解》引宋忠语谓:“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有的认为“吴”是国号,而“句”则为夷语之发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称:“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左传》“宣公八年”孔颖达《正义》也说:“句吴,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句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句吴?’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句吴,非其方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句吴。”如此,则  相似文献   

17.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著名的唐代诗歌。诗中的“临洮”该作怎样的解释呢。有关的注释,有下列三种:一是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中的解释:“临洮,今甘肃岷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二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解释:临洮,“今甘肃临潭县。”三是今甘肃临洮县某些人的看法,认为这个“临洮”,就是今甘肃临洮县。对这些解释笔者不敢苟同,试浅析于下: 说此“临洮”,是今甘肃岷县,似来源于清代建德章燮的注释。章氏说:“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县。以为哥舒征吐蕃之后,至令伺其牧马,且不敢过临洮,能再兴兵犯境乎。”(1)今甘肃岷县,秦汉称临洮,但唐代均称岷州。人们是从唐之历史  相似文献   

18.
7.圭田 余夫之田 闲田余地《孟子·滕文公上》说: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周礼·地官·遂人》说: “余夫亦如之。”赵岐《孟子》注,释圭为絜(同洁)。焦循《孟子正义》提出异议。他说: “《说文·田部》云:‘畦:田五十亩曰畦。从田圭声。’段氏玉裁《说文解字注》  相似文献   

19.
夔,《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既是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又相传是舜(一说尧)的乐正,《尚书·尧典》、《帝王世纪》均有载.《吕氏春秋》上记其亦有“一足”的传说。载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太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生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孔子不相信夔是一足,他把“夔一足”解释为“有一而足”,其实属附会。我们知道:足古代与止相通。例如“正”字,《说文》曰:“从一,一目止,”《说文》:“(?)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说文·正部》)止是趾的古字,(甲骨文写作:“(?)”。)足的象形,(小篆写作:“(?)”)《说文》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月刊》1962年第1期,陈绍闻同志的“读书偶识”一文,论及《荀子·富国篇》,“和调累解”一语的意义,对于前人王念孙、俞曲园、王先谦等人的注释,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非常有益的,它有助于对荀子思想的研究,但我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求教于陈同志和各位专家。《荀子·富国篇》的那段原文是:“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响,虽欲无明达,得乎哉?”陈同志同意“说,读为悦。”并同意王念孙“速乎急疾,威乎刑罚下皆当有‘矣’字,与说乎赏庆矣对文”的说法,而对于“和调累解”一语,认为:“‘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