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清代竹枝词中的“叶榆”、“鹤拓”是大理古代地名,“云南”是祥云古代地名;“白人”、“人”、“西爨”、“白蛮”、“夷”是历史上对白族先民的称谓。竹枝词反映了大理历史上的许多战争,描写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在过去文人的作品里也常出现。他们取材于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感情来歌颂柏洁夫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无名氏的诗《星回节》是用七言写成的(见《邓川州志·艺文志》)。  相似文献   

3.
大理白族地区的“冠姓三字名”杨政业明代以前,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范围,尤其是在大理、洱源、巍山、弥渡一带,曾经出现过一种独特的命名法,即“冠姓三字名”的姓名结构。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徐嘉瑞先生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邵献书先生在《南诏和大理国》,...  相似文献   

4.
白族在怒江州有一个友系,自称“白人”,他称“勒墨”。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大理地区迁移进去的。如虎家说,他们祖先原居住在今洱源县的牛街区。因打仗失败(据推算可能是明初普颜栋的反抗),逃到澜沧江边,后来在那里也呆不住,又逃进怒江河谷。鸡家更明显的与大理县上下鸡邑的先民有关,也可能与大理国的大姓高相国家同一个氏族。但他们离开大理地区要比虎家早得多。  相似文献   

5.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是我国于2008年认定的第二批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大理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中我国传统哲思文化内容的分析与梳理,以白族民居彩绘的不同题材类型为基础,分析了图案彩绘与文字彩绘的文化特征,得出了白族民居彩绘具有使用“观物取象”与“象其物宜”图案提取方式的图案彩绘,以及具有“尚志有为”与“自强不息”哲思文化内容的文字彩绘。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是大理白族地区具有典型性、标志性与特殊性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哲思观的视角展开对白族民居彩绘文化的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地解析白族民居彩绘在图案元素选取、组合、应用方面的哲思寓意,从而为白族民居彩绘文化的深入理解、接续研究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杨庆毓副教授撰写的《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本书研究了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旨在揭示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在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绕三灵”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仪式,一年一度的仪式期间融合了白族宗教信仰、白族歌舞表现、白族生活特色与白族服饰等众多文化现象,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云南大理白族女性的服饰文化是“绕三灵”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白族女性对于“绕三灵”仪式的文化观念。“绕三灵”仪式在大理民间为期四天,期间聚集了以村民、准备祭品者、“莲池会”成员和仪式表演人员为主的白族女性,白族女性服饰呈现了不同群体身份下的文化差异性。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受到心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具有装饰之美、宗教信仰之美、身份认同之美、功能之美和技艺之美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8.
十四世纪末叶至十五世纪中期(明洪武至正统间),大理喜州下阳溪自族学者杨黼先生写了一支脍炙人口的长歌,称为《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由结构相同的二十首曲组成,每曲四句,前三句每句七个音节(用汉字记录即六个宇),后一句五个音节(五个字),共八十句,五百二十个音节(字)。长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天然景色和名胜古迹,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追叙了白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大理国的“治化”,  相似文献   

9.
《黄氏女对经刚》(以下简称“《黄氏女》”)是一部白族民间叙事诗,全诗共2317行,是白族民间长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一部。其产生年代之久远,艺术表现之独特,反映社会关系之复杂,情节描写之细腻,人物心理刻画之精微,结构之完整,故事情节之奇幻,在白族民间长诗中实为罕见。它不但是白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而且是研究白族地区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台湾和香港相继出版了一批有关大陆少数民族的专著,如台湾出的《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么些研究论文集》,香港出的《昆明东郊的撒梅族》、《南诏大理国史》(上、下册)等,有十几部之多,对研究白、彝、纳西、回等民族的历史、语言、民俗、宗教、文化变迁等各方面都颇有价值。其中,谢剑博士著的《昆明东郊的撒梅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一书别具一格,令人注目。此书是近四十年以来国外及港台地区人类学家第一  相似文献   

11.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即“白人”。汉族称之为“民家”,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贵卅威宁的人称之为“九姓”。一九五六年,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为白族。 白族人口百万余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的散居在云南的保山、丽江、昆明等地,贵州的毕节专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渡口市。  相似文献   

12.
石钟健先生在白族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本文介绍了石先生在碑铭搜集整理及白文文献、大理密教、《白史》、白族族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白族历史上火葬之风十分盛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火葬墓遗址。在现存的火葬墓地中保存有大量的梵文碑刻,其时代从大理国后期至明代中期,这些碑刻是我们今天研究南诏大理国乃至元明时期白族密宗和白族丧葬文化的重要材料。在现存的梵文碑中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碑,这与白族的佛顶尊胜信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白族本主信仰概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又称为土主、景帝、文帝、灵帝、皇帝、圣帝等。白族语原称为“武僧”、“武僧尼”、“东波”、“阿老”、“阿太”等。本主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 白族本主信仰已有很久的历史,它是在古代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据传唐代蒙氏在洱海区域建立南诏国后,在其统治的区域内赐封“伏羲山河清邦景帝”,“灵伏夷镇河圣帝”、“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南诏王室还“以神明天子为国步(本)主”。本主信仰在唐南诏时期产生后,经过大理国王室的倡导和巩固,到明代已经非常广泛并形成体系,一直在白族社会中被继承、沿袭下来。  相似文献   

15.
大理周城白族的宗教文化是多元文化长期交融互动的产物,具有三个明显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信仰之根,即原始宗教;第二层次是信仰之核心,即祖先崇拜和本主崇拜;第三层次是信仰之依附,即外来的各种宗教,周城白族宗教的这种“三层次”结构是整个大理地区白族宗教结构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是大理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白族建筑文化的重要渠道。大理白族建筑彩绘题材广泛,融合了多重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整合出新的因素,形成了独具大理白族特色的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文化。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产生晚于汉族,发展兴于明代,它有着本民族的艺术思想,但它的催生与发展又离不开汉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使得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别具大理白族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7.
白族文化史上的“释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儒”者,即“读儒书,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事”的佛教密宗阿叱力僧(师僧)。郭松年《大理行记》说:“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它是随着佛教密宗传入洱海区域后,于南诏后期出现的一个社会阶层。此阶层广泛活跃于南诏,大理乃至元、明时期云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上是“功行艰苦,长于拓植”的布道者,又是颇具号召力的领袖;文化上是上层知识阶层,文化传播的使者;经济上又多属富甲一方之领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又雄踞要职,有的为一方之霸主。“释儒”阶层给予白族文化及古代云南社会生活之影响,载诸史乘,见于文物古迹,斑斑可考。鉴于此,笔者拟对“释儒”之内涵,其产生、发展及演变之历史和社会功能作一探究,以期于白族文化史之研究有所脾益。谬误之处,请方家正文。  相似文献   

18.
白族人民自古以来“习为歌唱”,音乐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许多白族的孩子从小学歌,是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而且,白族还形成了教授传统民歌的固定教学体制,使学生能够继续接受本民族传统音乐的集体学习。大理白族民歌传唱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蒙古编年史《金轮千辐》,又名《黄金家族之心喜》或《黄金家族世系谱》。作者是一名喇嘛,名叫固什·答哩麻。此书作于乾隆四年(1739)。关于作者著述此书的动机,“圣识一切”的五世达赖喇嘛曾经说:“太平年代,凡人若不知自己祖宗,则似迷途之猿;若不知己家谱,则似多鳞之龙;若不知己宗族史,则似荒唐迷惘之孩童!”为了满足僧俗各界人士“寻根”的愿望,答哩麻决心编著此书。  相似文献   

20.
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白族人,1497年(明孝宗弘治十年),生于云南大理,二十九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后以丁外艰归家,从此隐居不仕,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死于白族故乡,著《心性图说》一书。其诗文后人辑为《中溪家传汇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