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针对单一、封闭的功能空间已不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建筑功能概念的梳理以及相对应的设计手法的概括总结,分析"将建筑问题归结为设计问题"、"注重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忽略了使用者精神情感"等问题的思考。从生活美学的高度反思了建筑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功能多样化设计目的是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空间体验;并进一步探讨具体的设计原则,最终落实到空间处理措施上,强调空间构成的多样化、空间布局的人性化、空间视觉的艺术化、空间体验的情感化和空间属性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2.
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感受,人们首先通过氛围来体验建筑。以SANAA建筑中的氛围为研究对象,依据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中的氛围研究,借助其中的情景共建、联觉特性,以及运动暗示理论,分别从建筑特征、行为体验、设计意识三个层面,解读SANAA营造氛围的思想,剖析其建筑中氛围的营造取决于活动场景、建造方式,以及空间节奏。探索新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方法,进而帮助鲜活的氛围回归到建筑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空间的认知主体,人在探索与认知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整合场所感知的特点,通过空间拓扑关系认知形成知觉图式,进而自发营造出特殊场所氛围。目前,许多寺观园林的研究浮于表面,止于平面构成关系分析,缺乏对人在空间体系中的知觉体验以及对场所氛围感知的关注,本文基于对成都经典道观青羊宫现场调研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知觉的图式化过程探索道教氛围空间的组织架构手法,希望对道观空间以及其他特殊场所氛围古迹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复杂多样,本文以位于园区中的"环轩"设计为例,探讨了一种以建筑流线与景观的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串联其他设计问题,并结合江南园林造园意境,最终在建筑的流线,空间体验,形态等各个方面呼应设计原初愿景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5.
空间是建筑艺术的内在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光与影相互矛盾、共生共灭。于是光影在建筑空间中会产生奇妙的反应。在博物馆中有非凡的藏品与令人叹服的空间设计,将光影结合到博物馆的设计之中可以体现博物馆的艺术气息,体现陈列摆设的美感,感动参观者。本文在对博物馆和藏品作以介绍后,更加充分地展示光影对博物馆空间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建筑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建筑内外过渡空间的营造新解,即如何通过建立外部空间与建筑的"联系"和"对话",寻求与再现建筑外部空间的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7.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手段,而旅游利用则是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支持。本文在综述建筑遗产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潮演变,并分析了旅游在其中的角色与功能。结论认为,建筑遗产保护正逐渐从单一的"原状保护"向多元化的"活化利用"转变。在这种活化利用中,旅游起着重要作用,它承担着建筑遗产空间关联、业态支撑的角色,而这种以旅游为目的的活化利用也提升了游客体验,增加了建筑遗产的吸引力,活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增加了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云峰寺作为西蜀寺院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师法自然的空间处理手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分别对空间布局、序列关系及园林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西蜀寺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旨在继承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古为今用,为寺观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大多数人眼中,沙漠环境被视为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地,不适宜人类生存。但巴丹吉林沙漠特殊的地形地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生存空间。通过借鉴"空间志"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一处位于沙漠深处的蒙古族牧业定居聚落为空间志载体,历经三次深入的田野考察,通过建筑测量与主体化的空间体验,试图记录和阅读一个极小却鲜活的乡土聚落样本。  相似文献   

10.
仙田满通过近年来的系统性研究和针对体育建筑扎实的观察和实践,将环境、人、活动、空间这几者相互关系进行精细化设计,提供给体育设施的使用者、管理者充分满足功能要求且独具特色的体验。本文针对与运动相关联的环境中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空间的使用场景进行分类,通过"可以看得到的"的可视化设计手法、结合游戏环境的设计七要素,着重强调设计中"空间趣味性"的"循环连续性"所创生的多样性;通过"使用者角度"的关系场景拓扑,设计出"运动员最优先"的参赛体验,同时为观众创造出多样的观赛场景;通过"开放式场馆"可开闭设计手法、创造出内外积极融合的空间变化契机,带给设施使用者惊喜。体育设施的设计匠心,在构思细部中得以体现,演变出无数令人流连忘返的精彩时空瞬间。  相似文献   

11.
首先阐述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对建筑内外连续性景观体验的塑造。在此基础上以其职业晚期的三个典型作品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筑师为了塑造室内外连续的景观体验,在平面布局、空间尺度、景观边界、以及物件陈设等四个方面展开的设计操作。进而探讨一种突破建筑内外边界的景观营造法,创造室内与室外、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连续体验。  相似文献   

12.
长春伪满时期的建筑装饰往往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为基础,将日本和西方建筑装饰元素融合进去,将折衷主义建筑装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其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征上设计师们匠心独运。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在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均有较高造诣的"满洲式"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3.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由于行政体制分割和部门利益争夺,空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空间管理无序、土地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笔者以固原市为例,首先分析中央对空间规划改革试点的要求以及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而以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城乡空间布局,建立空间管控体系,最终形成市域空间规划一张图.  相似文献   

15.
宁夏回族建筑是边塞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与历史流变过程中创造出的一脉独特的建筑营建体系。文章基于规划、建筑、景观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方法,结合以"时空"背景的横向维度与"规划—建筑—装饰"的竖向营建逻辑框架,从聚落空间到建筑装饰整个营建过程分析回族营建体系在美学上的理性与智慧,归纳总结回族建筑独特的人居审美与艺术特色,为回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及相关文化艺术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客流成为城市区域功能联系的重要表征,本研究选取长吉城际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群体问卷访谈式的实证调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分析城际轨道交通所表征的空间一体化。研究发现:(1)在总体的客流属性方面,乘坐动车的人群以高学历白领群体为主,表征了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作为流动空间物质基础的社会极化效应;(2)在到发客流空间分布方面,长春与吉林的中心城区都属于城际出行强度集中区,郊区县市属于客流稀疏区,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非常明显,同时相对于前往吉林市的客流来说,更多比例的客流以长春市为目的地:(3)在功能性活动空间交互方面,若固定户籍地考察居住、工作和消费等功能性活动的偏移,更多的乘客属于户籍地在吉林、其余基本活动在长春的情形,说明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客流表征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17.
物质空间的特征是一种由内在文化基因决定而呈现出来的显性性状,传统地域性建筑是特定时代和地区的产物,其营建活动在"文化基因"传递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作为理论视角,借以"文化基因"的概念,以水西"土司建筑"这一地域性建筑为例,探讨物质空间背后的建筑文化动因,再抽取三个层面的文化基因进行隐含基因和显性性...  相似文献   

18.
《安家》2008,(12)
雾里看花"双倍空间体验"Loft产品层高是重要依据 Loft发源于20世纪中叶纽约曼哈顿西区,原意是指工厂或仓库的楼层,而目前北京打着loft概念在售项目就有10来个之多,而且一般项目在向购房者推荐时,全标榜购买1oft产品等于"双倍空间,超值体验".  相似文献   

19.
正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人,甚至引发了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话题的全民讨论。网友脑洞大开,在网络上也体验了一把时  相似文献   

20.
刘重 《城市》2005,(5):38-40
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空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多地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目前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由于城市空间布局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区县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也对天津市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