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城市公园游憩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是导致其出行目的分异的重要因素,但已有研究长于刻画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目的的关系而短于揭示空间因素对出行目的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出行主体居住地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点模式分析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分析本地游憩者居住地空间结构。通过威尔逊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入园人数随空间距离增大呈指数型下降。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以游览为目的的入园者逐渐增多,以休憩为目的的入园者逐渐减少,郊区人口更倾向于低频次、长时间间隔性的游览活动,而城区人口更倾向于高频次、短时间间隔性的休憩活动,这意味着对于大型城市公园而言,即使在单一市场域内,游憩行为也会分化为"游览"和"休憩"两类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巴黎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具有高质量公共空间的城市,其城市公园的营建经验值得借鉴。贝西公园是巴黎1990年代新建的大型城市公园之一,该公园的建设对巴黎东部城区的活力复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公园历史和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贝西公园规划设计的思想及具体手法,通过对我国开放式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反思,总结了贝西公园对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翔 《交通与港航》2022,9(1):11-17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城发力"是近期的战略重点,强调将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结合"五个新城"新的发展形势,梳理新城慢行交通出行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围绕慢行交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网络完善、空间复合、系统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提升慢行交通吸引力,为新城打造高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马聪玲 《城市》2015,(3):53-56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休息、娱乐、游憩的空间场所和设施,是政府提供给居民享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城市休闲空间可以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半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空间。从旅游利用的角度对城市休闲空间进行分类,城市公园、沿街绿地、步行街区、滨水区等均属于公共休闲空间。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团体建设经营,融休闲游憩、环境生态、园林艺术、科教健身、文化艺术和防灾避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山地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的减缓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公园为例,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部分实测数据获得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分别从内部景观特征和外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研究了公园的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园内部景观要素方面,公园面积、宽度、形状指数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多个小型公园比同面积大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应;在公园外部空间形态方面,自然地形起伏与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少量正对公园的通风廊道及规则布局的建筑形态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降温范围,山地型公园比盆地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应。在规划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公园面积、布局等要素,以发挥公园最佳的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7.
马聪玲 《城市》2021,(10):75-79
城市公园是城市休闲生活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的需求逐步增加.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公园在城市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优化的可能途径.笔者梳理了城市公园的概念、内涵和研究进展,并以两个著名公园为例分析了城市公园对城市生活的贡献,主要包括生态、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交等方面.我国的城市公园体系正在形成,围绕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影响仍需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8.
郊野公园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供人们游憩和健身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郊野公园规划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发展概况、主要活动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与相关规划条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从选址特征、规划实施与运营管理情况3个方面总结我国郊野公园在规划与管理上的缺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郊野公园今后的建设与管控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上海大都市圈是引导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正在积极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功能体系和结构.为提升新城在上海大都市圈多中心结构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基于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新发展格局要求,研判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演变形势,形成"导流、引流和集聚"的新城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市域城镇体系间的网络化交通联系,优化新城与对外枢纽的锚固链接,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和制度供给等新城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铁车站选址与接驳交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18年底,我国已开通高铁2.9万公里,高铁车站超过500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高铁车站选址各具特色,同时也出现一些"舍近求远"的高铁车站选址"怪象",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高铁车站的接驳交通进行系统规划建设,高铁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旅客出行的便利性大打折扣。为此,基于我国现行高铁车站城市规划空间特征,本文从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高铁车站的选址特征,从战略规划、成本技术、绿色环保三个方面阐述高铁车站选址"怪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梳理影响高铁车站选址的内外部因素,论证高铁车站合理选址的原则、方法与策略;探讨高铁车站选址与接驳交通体系的关系,提出高铁车站接驳交通一体化理念,总结国内外高铁车站接驳交通一体化建设经验,挖掘我国高铁车站接驳交通系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以重庆西站为例,提出改善接驳交通一体化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增转存的深度调整过程中,厘清前期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将有助于下阶段的公园绿地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本文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区域特征、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内在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解读,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覆盖率和时空演变轨迹。研究发现济南存量和增量两种类型区域存在显著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异,并对两者的差异化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具体表现为:存量地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显著优于增量地区,可达性改善程度却显著低于增量地区;存量地区可达性趋向空间平衡,而增量地区可达性始终聚集在特定区域。在驱动因素上,存量地区与增量地区存在单因驱动和多因交互驱动的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出创新公园绿地投入、探索多元化空间要素协同等下阶段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合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对于自驾车旅游的研究,从自驾游参与主体及构成要素等方面分析了自驾游服务空间组织,从空间开发模式和空间开发建设两方面构建自驾车旅游服务空间体系结构。以广元市为例,分析市域自驾车旅游资源状况,归纳其自驾游服务空间体系建设现状,进而在战略层面上,提出"一心、一环、四廊、十六营"的空间开发模式;在实践层面上,形成以营地体系、产品体系、交通体系、导引体系、保障体系五个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市域自驾游服务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动驾驶汽车将为保障交通安全、提升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构建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和智慧交通体系等发挥关键作用.该文在全面分析我国自动驾驶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设计、新型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运营管理四个方面,系统分析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将给综合交通体系带来哪些深刻变革和影响,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前瞻性研究,拟订管理和发展政策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空间规划发展政策背景及交通规划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新时期交通规划在规划理念、范围、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规划的定位、作用,探讨了交通规划三级编制体系,明确了规划组织主体和审批部门,合理的编制时机及编制形式。最后以四川为例,介绍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交通规划同步编制、生态保护、交通用地集约发展以及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上海要贯彻交通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战略,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构筑新时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章围绕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人民城市"的目标,分析未来五年上海交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十四五"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城是上海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十四五"规划将上海新城建设引入全新的"都市圈新城"阶段,对其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上海新城功能定位历史演变过程的梳理,判断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定位目标下未来新城交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都市圈新城综合交...  相似文献   

18.
天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构建双城引领、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将原总规西青等新城提升为“主城片区”作为远期津滨双城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要点,而高效、高品质的综合交通网络是强化主城片区与核心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梳理西青新城交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空间新格局视角,围绕对外、融津和内部三个交通联系层次,解读新发展阶段的新城交通在强化地区枢纽地位和片区一体化发展的新需求。着力提升新城交通品质,研究网络优化和服务提升等核心要点,重点针对枢纽与通道布局、轨道网与骨干路网优化以及绿色交通改善等方面探讨交通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21年2月,?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由上海市政府发布,其中"十四五"新城交通发展专项方案作为六个重点领域专项方案之一,对新城内外交通的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性意见.文章梳理分析上海五大新城的交通发展现状和运营特征,结合新城发展功能的定位分析新城交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从对外和内部两个维度探讨新城交通发展方向,对新城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为新城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交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交通的发展、变迁也是社会进步轨迹的表征。按照《易经》所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其志同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交通"的内涵,不仅包括人、物的流动,也包括信息的传达。时至今日,科技推动交通在速度与运量上不断发展,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效率与高效益是现代交通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和远程化;运输方式的多样、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