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大量尚在使用寿命期内的旧厂区住宅被简单推翻重建,既不利于城市文脉传承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使该问题得到改善,文章以目前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旧厂区住宅现状以及廉租房空间需求进行详细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将城市旧厂区旧住宅改造为廉租房"的新思路,并从套内空间、套型组合以及建筑公共空间等几方面提出旧厂区住宅建筑的改造策略和方法,为我国廉租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住宅空间的分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住宅空间的分隔好坏决定住宅设计的质量,住宅的空间组成实质上是家庭活动的场所构成,范围广泛,内容复杂,但归纳起来大概分为群体活动空间和私密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先锋人物,对建筑空间与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设计创见。本文试图从非线性视角探寻其创作原点的由来,进而对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首先,阐述非线性科学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其次,以传统美学要素"秩序"为切入点,探讨藤本基于深层秩序美学追求的"关系性"建筑观;最后,结合案例从功能、空间、秩序、场所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其"弱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与表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住宅也在向精细化、节约化迈进。集约的住宅户内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约社会资源,在建筑层面上为社会弱势群体缓解住房困难的问题。在对极限住居及空间集约模式的设计研究中,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极小住宅案例的追溯,在设计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优化设计出"7m2"多适应性微型住宅,并进一步探索了极限住居内部空间设计的基本策略及处理手法。在保证人的舒适性的前提下,从平面、垂直空间及可变家具等方面进行设计,设计出满足单人或多人的居住空间。"7m2"微型住宅的建造验证了极小空间高效利用的可行性,户内空间集约策略的研究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定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空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一是指以居住用地为主的物质实体空间,这包括住宅的地域分布、住宅的组织形式、住宅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等在景观上的外部表现;另一是强调居民住房选择与居住社区的功能空间,这是一个以住家为中心的相对流动化的空间范围.所以说居住空间是一个包含了住宅的区位特征、住宅的式样特征、居住主体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特征、住宅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相互关系等范畴的抽象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中日两国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国的传统住宅——中国的四合院还有日本的和风住宅。由于中日两国因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的要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两国住宅的内部空间形式、到外部环境关系;从空间的配置到居住心理都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民族特质,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各异的心里特征。  相似文献   

7.
古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是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场所.笔者以茌平县金牛湖景区古建一条街项目为例,在分析其历史脉络和场所特质的基础上,通过把当地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需求结合,将"七星如意"和"三重古街"的规划理念应用于整体空间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带动了景区及周边地区旅游及商业价值的提升,对以现代手法重塑历史场所精神的仿古文化街区规划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居住空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一是指以居住用地为主的物质实体空间,这包括住宅的地域分布、住宅的组织形式、住宅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等在景观上的外部表现;另一是强调居民住房选择与居住社区的功能空间,这是一个以住家为中  相似文献   

9.
正"住区建筑"作为我国城市存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的数量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其品质问题突出亟待改善。住区建筑及其营建问题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居住环境硬件条件的改善,而且包含住区生活场景和空间特质的传承以及多要素、整体性的品质提升。据统计,我国现有城镇住宅存量约等同于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和、日本的四倍,我国北方城镇住宅的二分之一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各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阐述了上世纪30年代赖特的美国草原式住宅建筑,结合时代背景和建筑师本人的创作轨迹,对由当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材料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新的空间和形式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追踪大师足迹,学习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1.
韩国首尔棒棒糖别墅 韩国首尔有一栋棒棒糖别墅,可爱极了. 首尔事务所Moon Hoon最近完成了"棒棒糖住宅"项目,这是一座位于韩国器兴区的独栋别墅.为了给小孩营造一个糖果般的房子,建筑师用粉色和白色条纹来装饰分段的不规则圆形外立面,这座外形酷似棒棒糖的建筑内部其实包含有7层空间.一开始应业主要求,建筑师设计了一系列上升的楼梯和旋转梯,让住户能在空间中探索、穿行.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绿色住宅是根据住宅建筑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及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住宅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综合用能、多能转换、立体用地、自然空调、立体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的核心理念即生态设计,如何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设计依据,对于绿色住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建筑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建筑内外过渡空间的营造新解,即如何通过建立外部空间与建筑的"联系"和"对话",寻求与再现建筑外部空间的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14.
靳杨  武若愚 《城市》2010,(8):65-67
住宅是满足人们居住需要且具有人为空间的一种建筑类型,人为空间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两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简单的居者有其屋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这种需求正不断推动住宅的发展与进化。  相似文献   

15.
郑纯 《安家》2008,(1):34-35
赋予住宅建筑"永续生命" "购房是人生中的大事."在庄耀山眼中,住宅之于大多数人的重要性不亚于结婚生子,因而住宅建筑功能和品质的延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西方城市规划对华人住区的影响,本研究从殖民时期澳门、上海、青岛的三个案例入手,发现三个城市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由"里"、"弄"串联或者围合形成的低层高密的居住组团。作为传统居住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原型,巷弄住宅空间的出现意味着在文化"他者"到"正本"的过程中,传统中国城市与外来现代城市叠合成双重结构的共生体系,这一发现对我国当下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徽州建筑文化是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文化,由于其本身历史悠久,使它固有一些特定的理论特征。天井是徽州建筑内部标准化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其典型的物质特征、场所精神等功能,以期对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参照及经验性借鉴,使设计者合理地解决传统文化及现代建筑中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亚辉 《职业》2013,(9):88-8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日常居住工作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旧建筑都在进行更新改造,大量的住宅和办公场所被重新修建。由于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已经由满足温饱向舒适的小康生活发展,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设计住宅时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力求建筑物做到舒适、环保、安全、美观。这也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以往的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许多常见问题,不仅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给居住者带来不便,更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剖碎(Poché)源自古典“重型”结构体系下的形式设计,研究聚焦于空间与结构关联性,以古典技法剖碎有关空间操作的线索为实体切片,描绘西方“重型”结构体在古典布扎系统向现代转换过程的做法。文章将剖碎作为一种转化形式语言的工具,从空间秩序与建构逻辑两个层面展开研究,运用形式分析与类比分析方法,结合古典与当代不同时期的文献、案例精读,明确剖碎概念转移至现代的空间特质与形式生成逻辑,观察、归纳腔体构建与“虚—实”反转两种设计转换倾向,诠释在当下设计中提供的可能性,挖掘建筑设计理论指导未来设计的跃迁。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环境危机和缓解国际减碳压力,建筑业应积极使用"碳足迹"评估工具检测碳排"热点"并采取减碳行动。然而当前我国建筑业"碳足迹"评估暂缺乏评估规范与适用"碳排"数据库,使得减碳工作实施困难。2014年10月,我国台湾省"低碳建筑联盟"LCBA创立了全球第一个"建筑碳足迹认证制度"。本研究借鉴台湾省经验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优先建立住宅建筑运营阶段的详评系统,并着重消减住宅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量;为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减少碳排,优先处理"碳排"高但经济贡献小的阶段;建立符合国情的建筑业"碳足迹"评估规范和相关数据库;为促进高效评估的尽早实施,建筑业"碳足迹"的评估规范应平衡评估可操作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