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定海古城经历了从治所城市到卫所城市、再到治所城市的二度更迭,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对于中国古代治所与卫所城市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复原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定海古城作为卫所城市和治所城市在构成要素和空间特征上的差异,发现治所城市侧重行政和教化职能,规划布局注重秩序性;卫所城市侧重军事防御职能,规划布局注重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男性与女性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主体。为了使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更加开阔,使研究更加务实,更加贴近现实,我们在城市社会学中加入了性别视角。女性的解放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增加女性赋权也将会对城市的合理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于城市空间中女性生活空间的研究,将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女性的生活空间、生存处境不尽相同。为了使城市社会消除性别歧视,创立更加和谐互惠的城市生活环境,更需要加强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女性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3.
过去,火车站、机场、港口等选址通常都在城市中心地带,而广州南站的选址是一个新模式,这得益于城市概念的变化:城市区的人口和土地规模不但急剧扩大,而且出现了城市圈概念.城市圈使得使用一个城市火车站的人,不一定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这样一来高铁车站的选址就必须有一些新的考虑.南站的选址正是基于这种新的概念.新型交通枢纽总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它过去的主要作用是经过五区三地,形成一个相应的人口聚居,而现在的交通枢纽是新型制造业,尤其是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心区.交通枢纽在新世纪产业发展当中还会发挥这样的作用.从人口的流动性上讲,交通枢纽还起到疏散人口的作用,南站是主要为客运服务的,它会进一步凸显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去阆中考察,对古城建设的和谐颇有顿悟和感触。古城选址注重传统理论,北倚蟠龙山,东凭梁山、七家山,南对锦屏山,西枕西山,嘉陵江自西向南绕东流,成“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之势。古城在山水的依偎中,  相似文献   

5.
田耘  刘泓 《城市》2018,(7):56-61
随着时代发展,各国古城保护的实践愈发丰富.除考古科研价值外,古城也是当地居民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恰当的方式保护古城,将会对当地社区乃至城市凝聚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加拿大魁北克古城整体保护为当今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做出了示范.笔者旨在讨论魁北克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对比我国在文化古城保护中的实践,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田园 《城市》2016,(6):61-65
在参考借鉴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菏泽高铁站选址的实际案例,探讨高速铁路车站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提出在我国高铁快速建设时期针对各类城市进行站点选址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古城开封为实例,分析了当前新形势下古城开封空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借助古城汴西新区的开发为契机,探索新区与古城合理的空间互动模式。同时通过对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提炼出新区与古城互动要素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实现汴西新区开发与古城空间发展互动关系的策略,探索新区与古城合理的空间互动模式,从而积极地调整和优化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广泛和完善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汉学的称呼一度被中国学所取代,但近年以来,汉学再度成为热门的关键词,汉学史研究也成为一门时尚的学科。而就目前的学术成果而言,中国学或者中国研究似乎是偏向当代,比较偏向实用,而汉学与汉学史研究则较着重于古代与近代,比较偏向于纯学术性。提倡当代偏向实用自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如果因此而忽略古代与近代,忽略纯学术性的研究就不一定合适了。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相似文献   

10.
英国古城约克有着丰富的考古和文化遗址,考察约克的历史文化和古城保护,探访仍然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古街古巷古建筑古遗址,将有助于我们对英国的古城保护有所认识,为我们提供一块古城保护与建设的他山之石。约克的古城保护意识萌芽于19世纪,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城市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较量,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的保护意识的培育,使英国的古城古街、有历史意义的场所都得到了保护。约克的古城保护既离不开民间人士的支持与努力,也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古城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约克也是英国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完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永泰古城以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成为明长城边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沿线现存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军事堡城。该文通过实地测绘、调研和对文史资料的整理,分析永泰古城选址、空间布局,以及军事建筑、传统建筑、水利设施等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色;明确永泰古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客观问题;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社区营造机制三个角度探讨永泰古城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探索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回到过去是当下众多城市建设的主题。几乎在同一时间,很多城市掀起了一股复古浪潮:河南开封市要将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山西大同在推行一个庞大的古城修复计划,从而能“回到明朝”;银川要重建西夏古城、苏州要修建“古城墙”、敦煌要建敦煌古城、河北滦县计划复建滦州古城……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适应性理论,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及形态、肌理脉络和防洪治河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古代苏州在地形、水系及气候方面的自然适应性,结果表明:古代苏州选址依托自然,选择城址于水网地区的地势稍高处,体现了"兼顾安全与发展"的城市选址思想。空间格局和形态方面,以水系为脉络,组织城市空间,形成双棋盘格局;顺应水文特征,将城墙设计成"亚"字形,这些都体现了规划设计中通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而适应水文环境的思想。通过城市方位布局以适应季风,引导城市通风,并结合密布的水网,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体现了古老的城市生物气候适应法则,运用"顺天应人"的防洪治河技术,"得水之利,而避水之害"~((1))。这些自然适应性表现出城市与自然亲近、共存、共荣的思想观念和规划设计生态智慧,对目前的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发刊词     
《城市》杂志的创刊,为我们城市建设者,为各级领导和各学科专家,为各界人士开拓了新的学术园田,诚请诸位读者和作者悉心耕耘,栽培出丰硕的成果。古代自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过剩,引起了物资交换,逐步演变成了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所谓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区,通  相似文献   

15.
古诗注重城市风景的意境创作,且赋予每一处风景独特的意境。筛选出118首含有描写襄阳古城风景的古诗,利用共现网络、词频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包括古城、岘山等群山和汉江为主的古城风景物象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从风景物象、“观象”方式和意象组成三个层面整体理解古城意境形成。文章提出了“观象”方式是在诗人驻点和观看视角等行征方式下的视觉重组,意象组成是诗人对视觉重组后场景的情感赋予。研究结果对寻求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的古城可持续规划具有积极意义,为城市规划“留住乡愁”的时代要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绍兴古城范围为环城河内约8.32平方公里的区域,分布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构筑了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古城内人口大量集聚、道路拥堵、风貌不佳、部分功能与古城保护冲突。加之原先用地结构也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大量商业、商务、行政事业单位的集聚与文化古城的定位不符,亟待功能疏解。以绍兴古城功能定位为参考,明确非古城功能作为疏解对象,提出疏解策略,从用地、人口结构、交通层面提出了疏解方案,并以绍兴目前的实践为例,提出了疏解后空间再利用三种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内容简介:每次都是在焦急中赶时间完成工作,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愤怒或抑郁的情绪中,转身便想不起刚刚见过的客户的名字,总觉得胃肠不适、精疲力竭。如果你不喜欢这样一个做事拖延、情绪失控、超级健忘的自己,那么转变将从你拿起《思维太极》的那一刻开始。本书作者将东方的太极心法与西方有关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结构严谨、操作简单的心智模式转变方法,按照作者设计的8个步骤,每天花8分钟时间,持续练习28天,就可以实现情绪、行为等方面习惯的转变。练习者可以唤醒内心深处的心理能量,来消除负面想法,让自己充满正能量,在生活与工作中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健康、更加高效和更加成功。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疯景     
《现代交际》2007,(12):36-38
另类诺贝尔奖,是哈佛大学设立的,用来记录那些"其成果不可能或不应该被重复"的发明与发现成果。身高、脚掌与男性生殖器长短比例的研究。结论是:基本没有关系。在水里与在糖浆里游泳,哪个更快?结论:没有明显区别。一个获得医学奖的日本人的研究结论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脚臭,他就真的会有脚臭;如果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人眼里,城市越来越成了交通拥堵、空气窒息、高额消费、资源困顿等等的代名词。可为什么人们还是热衷于挤进大城市?这样下去,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城市向着过于贵族化发展,更多的城市平民要如何生存?如果城市的发展反而使得他们的生活越来越难,城市化的意义又何在?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人眼里,城市越来越成了交通拥堵、空气窒息、高额消费、资源困顿等等的代名词.可为什么人们还是热衷于挤进大城市?这样下去,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城市向着过于贵族化发展,更多的城市平民要如何生存?如果城市的发展反而使得他们的生活越来越难,城市化的意义又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