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形态参数直接影响城市街道型风道的通风潜力。为揭示中国大城市建筑形态参数对街道型风道通风效果的影响程度与机理,首先选择南京市中心区中山路两侧约10.84 km~2的街区为研究样区,基于python软件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提取研究样区内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其次,借助CFD平台,通过验证参数后的量化模拟获得该街区在1.5 m、10 m与30 m等高度的风场图,以揭示模拟风场与建筑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建筑形态参数对城市通风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高度,风速与建筑密度曲线走势相反,风速较高处与路口的位置基本一致;建筑密度与模拟风速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0(1.5 m)、-0.475(10 m)与-0.314(30 m),建筑高度与模拟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37,容积率与模拟风速无明显相关性。最后,结合南京城市核心区的建成环境特点,提出改善我国大城市街道型风道通风潜力的建筑形态参数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兼顾车行与步行、而非总是车行优先的整体街道网络该有怎样的基础模型及其关键结构逻辑?尽管业界对机动化和步行化多有研究,但是仍未见就此问题的专门性讨论,本文即是一次尝试。对步行的尊重与对车行需求的认可导致本文设定了两个相互钳制的概念:效率与选择,并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参数,如交叉冲突点数、时间效率、交叉口选择率与流向选择率等。对应性地配置了5个基础简化模型,它们分别极端性地代表大街区路网、小街区路网、大街区放射路网、层级邻接路网与层级交错路网。通过对这5种模型进行包含上述参数的数据比对,本文认为层级交错路网的结构逻辑最能符合可持续低碳发展的要求,最能支持城市的多样化生活。进一步地,本文讨论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4个路网问题,分别是主干性与主干道、次干道/大街的意义、局部性问题与贯通性支路的价值,并提出了"效率/选择—形态"的街道网络研究方法。最后指出,在效率与选择之间保持平衡的路网布局,其实是城市设计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林盘是川西平原上最重要的传统型农村聚落单元,同时也是兼具重要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乡村景观。林盘改善着居住的微气候环境,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气候需求,然而,其生态价值却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因此,本文对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12个郁闭度相似的林盘样地开展了冬季微气候(光照、风速、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研究。12个林盘按照骨干乔木的分布方式被划分为环绕、居中、单边和零散4种类型。同时在林盘的外部、边缘及中部选择测量点进行测量,对比分析得出了林盘冬季微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并比较了不同面积与植物分布类型对林盘冬季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盘内外温差会随着林盘面积的增大而变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组温差(△T_1=T_外-T_边,△T_2=T_边-T_中,△T_3=T_外-T_中)都与林盘面积呈强负相关关系;零散分布型林盘保温效果最明显;光照强度基本呈现出I_外I_边I_中的趋势;光照强度与林盘面积的变化无相关性,而是受到乔木冠层郁闭度和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风速基本上呈现出W_外W_边W_中的现状,零散型防风效果最好、单侧型最差;空气相对湿度基本上呈现出H_边≥H_中H_外的状况,并与林盘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植物零散分布型内外相对湿度差最大,增湿效果最明显。本研究期望能为林盘保护提供基础的数据,并为营造生态可持续的四川地域性景观提供灵感。  相似文献   

4.
选择成都市6个养老院庭园的冬季微气候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庭园冬季微气候现状及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并结合老人的活动倾向为养老院庭园的微气候营造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庭园冬季平均温度为12.1℃,高于外界温度,增温均值为2.94℃±1.61℃。庭园冬季湿度较为舒适(50.3%~60.5%),与外界相比降湿率为9.04%±11.5%。庭园能不同程度地削弱太阳辐射,13点和15点时庭园内的太阳辐射最强,建议老人应在冬季的13:00—15:00点开展庭园活动。庭园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为1.25±0.26,能对冬季微气候参数产生强烈的影响。庭园各功能分区并未考虑到老年人对区域微气候的不同需求。因此,庭园绿化可在不改变LAI值的基础上,选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被替换现有常绿乔木,以增加冬季采光,降低湿度,提升庭园冬季温度,调节各功能分区的微气候。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城市绿地空间微气候环境的热舒适性是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因素,而综合公园是市民在城市绿色空间中进行不同活动的集中选择。为了深入探讨综合公园不同空间类型对居民热舒适性的调节作用,研究以沈阳市万柳塘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实测和微气候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公园不同活动类型空间的热舒适度,校准居民对热环境感知的中性温度和不同热等级的感知范围。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活动空间的热舒适感知存在差异;研究基于MATLAB对微气候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各类活动空间更为准确的热舒适评价结果;通过研究确定了四类空间的生理等效温度(PET)等级及中性温度范围,并基于此对各类空间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景观设计师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科学地改善城市室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与快速城镇化的叠加影响,城市极端高温频发,热环境问题凸显,严重威胁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形态是影响热环境时空分布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优化形态要素缓解城市高温问题,降低城市热浪风险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410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地表热环境,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建筑矢量数据、谷歌地图数据,通过ENVI地表温度反演、ArcGIS空间统计分析、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量化了研究区内地表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二维地表覆盖—三维空间组合—景观格局特征”三个维度对街区形态要素进行系统描述,在此基础上,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科学评估了各形态要素对地表热环境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0—2019年西安市热岛由中心向周边连片式蔓延,一般高温区为商业密集区(如钟楼、小寨等)、集中工业物流区(如北部工业区、西部物流仓储区、西南部工业区等),低温区为城市公园、绿地水体周边,总体而言,西安市热环境延展方向与城市扩张方向基本吻合;第二,2000—2019年研究区内平均地表温度上升7.29℃,平均热岛强度上升3.15℃,约99.7%为热岛...  相似文献   

7.
城市历史地段更新工作难以开展、困境重重,究其原因是其涉及利益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本文首先阐述传统历史地段更新中利益主体"意识—行为"特征,再进一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龙虎巷历史地段利益主体的"意识—行为"特征,并指出区位因素是龙虎巷地区利益主体"意识—行为"特征异化的原因。以此为基础,分别针对四类利益主体"意识—行为"提出相应措施,使各利益主体"意识—行为"得以矫正,规避外界不利因素影响,从而使各利益主体从非理性走向理性、从非合作走向合作,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