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岜沙,是苗族中草木繁多的意思。岜沙苗寨是贵州黔东南苗寨中令人难忘的一个寨子,吊脚楼依山而筑,密密匝匝地在几座山坡上遥遥相望。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苗寨:和谐的人居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19日至7月28日我带领江南大学商学院“走进贵州、服务西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0人在黔东南实地考察,历时10天,行经黔东南1市9县,行程800余公里。考察的重点之一是雷山县西江苗寨和从江县岜沙苗寨。苗族先民通过村寨选址、房屋布局、道路组织、“半边吊脚楼”样式的运用、“风水树”、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19日至7月28日我带领江南大学商学院"走进贵州、服务西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0人在黔东南实地考察,历时10天,行经黔东南1市9县,行程800余公里.考察的重点之一是雷山县西江苗寨和从江县岜沙苗寨.苗族先民通过村寨选址、房屋布局、道路组织、"半边吊脚楼"样式的运用、"风水树"、"风水林"的维护与营建,绘制了一幅幅人、村寨与自然协调的和谐人居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多民族融合国家,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各少数民族特色及文化在少数民族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贵州民族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地域特征,选取苗族吊脚楼、布依族石板楼和侗族鼓楼三类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来体现该民族的建筑形态及生存形式,从中认识到传统民族建筑中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传统聚落生成、演变历程及动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行政建制、人口迁移、生态环境三方面线索入手,分析了海南岛传统聚落演变的历程特点及内外的影响因素。海南岛传统聚落演变的外在因素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促成原初聚落的空间布局;人口迁移建构了聚落的多元类型;行政建置强化了聚落地域分布的圈层格局。海南岛传统聚落演变的内在因素表现为:经济开发促使聚落区域的拓展与杂糅;文化交流引导聚落形态的融合与分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角度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统文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考察研究,深入剖析以上各领域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选址、规划布局诸等多方面影响人们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中观层面上,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互影响;微观层面上,建筑与村落作为人们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面对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不同但互相注释,形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立体化认知和探讨,以期能够对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寻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为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民居对地域气候的适应性营建角度分析黔西南地区的石板房,并以布依族、苗族与汉族混居的楼纳片区为对象,借助图解分析、问卷采集、田野调查与SPSS数据等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梳理石板房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建构的演变脉络,总结地区更新现状问题.基于对传统石板房民居与新民居建造体系演变历程的解读,提炼传统石板房民居的适候被...  相似文献   

9.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云南省布朗族传统村庄老南东村的现状交通体系进行分析与评价,预测老南东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分析老南东村传统干栏式民居在当下交通发展下的适应性,并根据其现状交通体系的特点,尝试总结我国山地小聚落台地式建筑布局的交通组织模式在满足交通规划体系条件下的适应性,这对当今传统村庄发展下的交通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山北麓地区依据天山山脉走向,于山前平原构成了一处东西跨度达一千余公里的带形地域,该地域内主要建于清代的传统建筑,在抬梁式大木结构的基础上,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绵延千里、相对统一的建筑体系。以往关于天山北麓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多限于一般考察或局部研究,亟需构建系统分析,满足一带一路地区的遗产保护需求。以1910年莫理循中国西北行所摄城镇、建筑照片为线索,将清末图像信息与当今场景、工艺调查相结合,对新疆天山北麓传统建筑营造做法进行整理,展现其在中国建筑史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花鼓舞的历史背景与演变、表演形式、音乐特色、发展的意义的探究。发现其是一项具有高度的民族性、欢娱性、健身性、表演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的民族传统舞蹈。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花鼓舞体现了延续苗家文化,促进苗族人民的身心健康发展。湘西苗族花鼓舞作为一种独具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名苗家女孩的我有责任对其作出一点贡献,通过此次对湘西苗族花鼓舞的探究希望起到为苗族花鼓舞走向更广泛的人们的视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给湘西苗族这块宝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低碳建筑从崇尚自然的绿色精神起始,跟随世界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发展,引领低碳建筑实践,具有重视围护结构保温、地域优势资源利用(如风能)、可持续能源利用(太阳能)等特点,形成地域高技术特色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可持续住宅标准(CSH)的实施,低碳观念获得了全面贯彻和常态化发展,英国低碳建筑对我国当前建筑发展具有较...  相似文献   

14.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湘南平地瑶村寨形成了围合式民居、开敞式村落、多元民族信仰的小家庭式居住文化;粤北高山瑶则为开敞式民居、封闭式村落、单一瑶族信仰的大族群居住文化。文章认为相同的族源、相近的迁移历史、相似的社会结构是两地瑶族居住文化传承的基础;历史上招抚政策、与汉族的经贸交往、社会融合的差异是两地居住文化分异的主要因素。湘南瑶族被招安下山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与汉族在商贸经济、农业技术、社会生活方面不断交融;而粤北瑶族依然定居在高山密林中,封闭隔绝,民族特色不断强化。研究指出传承与分化是瑶族适应不同地域环境、保持自身特色、整合其他文化进行文化生态适应性的综合结果,其中民族信仰、习俗禁忌、社会组织等内在文化传统传承性强,民居形制、村落格局等物质形态的分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何继新  纪章然 《城市》2022,(8):54-63
绿色建筑是新时代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作为建筑业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绿色建筑的发展逻辑可以从生态性、文化性、认同性及技术性4个层面进行探析。具体来看,生态性决定了绿色建筑双重文化契合的价值逻辑,政府是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文化契合的核心动力,通过绿色化手段推动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文化契合的实现;文化性规划了绿色建筑发展的内容逻辑,文化是传统建筑到绿色建筑发展的深层次基础,文化契合突出传统建筑到绿色建筑供需匹配的关键任务;认同性描绘了绿色建筑发展的行动逻辑,文化和消费共生推动传统建筑到绿色建筑消费文化转型的同时,应重视多维主体的协作;技术性影响了绿色建筑发展的创新逻辑,文化互动体验模式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参与分享,文化价值评估是提升绿色建筑文化认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徽州地区建筑创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呈现巨大的时代变迁,逐步形成传统地区特有的地域建构机制。然而此段历史在徽州建筑相关领域却鲜少论及。文章立足于1980年代以后在徽州地区所进行的建筑地域性实践,试图从地域渊源、类型演变、自然场所、乡土营造以及城乡共生等诸多方面阐释应对时代变迁中的地区新生价值,探讨当代徽州建筑地域性建构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羌族地域文化气息浓厚,地域空间独特而富有民族色彩。羌族村寨公共空间不仅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羌族地域美丽乡村建设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构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模型,分析研究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揭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特色主导要素因子,旨在为羌族地域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翻译行为要以翻译目的为指导,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翻译目的。《苗族村寨申遗文本》属感召型文本,翻译时要以申遗目的为指导,遵从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一致原则,将目标人群放在首要位置,调整翻译手段,着重处理苗族特色词汇、苗族文化专有项、苗族服饰和配饰等方面信息,以实现译文能完整客观地反映原文内容和传递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20.
同一地域的不同乡村聚落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由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的分异,不同民族的传统乡村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多样化。文章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运用空间句法的图示与量化分析方法,针对其乡村组织结构与生活空间层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不同民族村落形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受多因素协同互动影响,各民族村落结构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针对社会变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此部分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