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论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是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揉合并存的复杂体。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社会学本土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传统文化在其演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对构建一个以传统学术思想为基础的内生性的社会学本土化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嬗变是一个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本文立足于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讨论,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围绕这三个主题,本文基于社会学关于中国社会变迁所积累的经验事实,论证了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向与形态:“仁”的观念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逐渐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孝”的观念从权威关系主导逐渐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忠”的观念从文化为中轴逐渐转向文化信赖与制度化评价并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教育思想必须以理性的自觉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化本开新。历经数千年积淀,中华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线并涵括其他学派思想精神的博大思想体系,其整体本位、以人为本、天人和谐等理念品质蕴藏着丰富的当代公民教育思想资源。厘清其中的公民精神教育因素,使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相对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时代融合,对于推动公民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是推动社会进步 ,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珍视生命、关爱苍生的优良传统。传统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强调天地之间人为贵,凸现人与天地并立而灵于万物的地位;把人看作人而非神或任何其他非人之物;以人为本思想渗透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它的教育价值逐渐失落。现代中国人以一种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却脱离不了中国式的思维,这就免不了矛盾丛生,这是多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锋。如何保存、重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发展问题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文化和社会的困境,在进行深度解析时,要看到传统文化的认同争议和边界廓清诸问题,也要关注通识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中国传统与通识教育的耦合的必然既是高校对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诉求,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通识教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解释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隐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知识社会学其他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文章阐释了解释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贡献。解释社会学以其微观发生学进路,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非系统化的情境知识和日常知识,并采用描述取向的经验研究方法,从而揭示知识与社会的辩证关联过程。文章认为,解释社会学是西方知识社会学的隐传统之一,其提出的知识以社会背景为产生条件的理论逻辑和共识真理观,为解释知识的社会相对性和知识社会学的自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信任: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对"经济学帝国主义"入侵的一种回应,信任问题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西方经济社会学家,或者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或者直接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特定形式,通过研究信任与经济秩序、经济交易及其成本、经济效率和效益、经济繁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阐明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西方经济社会学家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的研究和发展开阔了新视野,展示了新空间,而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应致力于创新,这种创新应具有哲学的视野,即在事物的复杂联系中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在揭示中国经济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创建以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为基本内容,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统一的科学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视觉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当代电影人开始主动接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并大胆模仿其制作电影的各种技巧。国产大片的视觉景观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形成了兼容并收的视觉景观之路,即:“好莱坞电影视觉快感元素+民族独特的视觉愉悦元素”。同时,他们也在文化传播上做出种种努力,但总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失之偏颇。观众在欣赏完一道道视觉盛宴后,往往对国产大片所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与审美价值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国产大片“叫座”的同时,通常不“叫好”。从视觉景观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分析目前的国产大片,目的是希望未来的国产大片能在全球化中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语言学源远流长,而清代是汉语研究的全盛时期.当时的汉语研究,无论是音韵学、训诂学,还是文字学都跃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它置身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集结了一支强大而精粹的学者队伍,运用了以考证之道探求古音古义之源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科体系中都占有特定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了 3个问题 ,即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与多学科对话的教育社会学、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的教育社会学 ,旨在引导我国教育社会学从“自在”走向“自为” ,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明词总体性否定的判评,二是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三是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人们主要从词曲相混、自度曲律、委靡软俗、意格不高等方面对明词之弊予以论说;在第三个维面,况周颐、赵尊岳从较为辩证的角度论说明词不足与值得肯定之处,显示出超越于时代的卓越识见。传统词学对“明词”的批评,从一个独特视点展开与深化了对古典词史演变发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中国早期电影做整体观照.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虽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维和文化品格,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它无法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机制、文化机制剥离,因伴随着报刊等纸质媒介环境而传播现代科技、启蒙思想,并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顽强的生命力.早期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决定其在"文化现代性"系统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从创作群体、创作理念、本体呈现,还是从与娱乐、商业的博弈等方面看,中国早期电影都是现代性意义链上不容忽视的一环,其创作策略和理论建构的历史性遗产,对当下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电影理论资源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的普遍失落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主要桎梏。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从大众审美文化与高雅审美文化视野的融合,以及传统—民族性文化与当代—世界性文化视野的融合这两个密切关联的层面开辟苏生的现实路径,以健康发展的姿态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