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是借源文字。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字母是借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又是借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的“祖先”又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古腓尼基字母。它的形成起源于一些象形字母。“A”起初表示“牛角”;“B”最初表示“帐蓬”;“H”开始是表示“篱笆”等。英语的第一代是盎格鲁·撒克逊语,亦称古英语,系指公元450—1150年间的英语。古英语词汇在书写和发音等方面与现代英语差异很大。比如,古英词用“(?)”等作  相似文献   

2.
陈廷敬原名陈敬,一字子端,一字说岩。有一段传闻叙说了他改名的原委。清顺治十五年考进士,在进行廷试时,顺治皇帝走下金銮殿进入试场,看到一个青年人带着酒来应试,感到惊奇,就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待发榜的时候,皇上问主考官有没有陈敬,说要见他。主考官领来了陈敬,皇上一看,不是他要见的那个陈敬。查阅中选试卷,才发现有两个陈敬:一是顺天府通州人,一是山西泽州人。皇上要见的,是泽州陈敬。皇上十分赏识泽州陈敬的才学,特意在“敬”字前加上一个“廷”字,一则表示区别,二则表示廷试时的期遇。从此,他便叫陈廷敬了。受到…  相似文献   

3.
有位朋友对我说,看一个人出不出名,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包括他的笔名),“如果在狗狗或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页超过五万个,OK,他肯定是个名人。如果你超过这个数目,OK,我得恭喜你了,你可以拍着肚皮说,我终于混出来了,当然酒我是喝定了。  相似文献   

4.
《新少年》2014,(6):36-37
根据给出的线索,分别推算出下面五位欧洲国王或皇帝所统治的国家、王后的名字,还有他们登基时的年龄。在表格里画出答案:“√”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格填好后,在每幅国王的画像下面写出他统治的王国、他的登基年龄和王后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如今,网上儿童色情犹如洪水猛兽,冲击着日本的计算机网络,使日本背上了世界儿童色情发源地的恶名。 无孔不入的儿童色情毒流 一天,日本东京都警官庆滋五斗打开“东芝”便携式电脑,按动英特网上的箭头至雅虎,开始搜索起来。他在“成人”字母下一点,旋即屏幕过滤网址,其中不少网址后缀上都附有“JP”的警告语,五斗警官在代号为“lolitas”的名字上点了一下,主页画面随即出现了一位穿海军服的清纯少  相似文献   

6.
回族人“教名”概述凡回族男女。无论他出身于何种阶层、家庭。除要使用传统的姓:赛、纳、哈、羽、底、虎、丁、洪等姓和名外,还要使用另外的一种名字,这位是“教名”,也叫“经名”。“经名”从孩子一生下来不久,便要请阿訇为出生婴儿取名,这名便伴随每个穆斯林一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地名“敦煌”的发音、拼写和历史都证明它并非起源于汉语,这个地名在汉代初期的重建发音为“twr-wa”,它更接近于希腊特洛纳语(Greek Throna)和粟特语(Sogdian)中相一致的“Druwan”。 最终,这两个名字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源于同一个词根,正如英语中的“firm”和“fort”。而“敦煌”基本上是表示精密防御系统监视塔和防御堡垒,“twr-wa”或许和古代印度方言佉卢文的“dramga”(“边界瞭望塔,海关所”)有很大联系,并且这个佉卢文词语很可能是源自伊朗语中大量同源词中的一个。这些词语在印欧语系中的词根是“dher”(紧密附着)。而“吐鲁番”这个名字,很可能也来自同一语源。  相似文献   

8.
关于"OK"的出处,有20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位制造干燥食品的商人名叫奥林·肯德尔,他的产品被用作军粮,每一块压缩饼干上都印有他姓名的缩写"OK"。军粮很受欢迎,因此这个商标非常著名。也有一种说法是,"OK"最初是美国铁路扳道工人的用语。当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就说声"All correct",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接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直呼"OK"。现代的手机短信促使一大批缩写词诞生,但都无法跟"OK"相比。语言专家说,"OK"之所以流行了一个多世纪,是它的与众不同:单词清晰、发音简单,  相似文献   

9.
词语修辞里的“词”和“语”,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词”是语言里有特定声音和意义的最小造句单位,“语”包括固定短语、自由短语和成语、谚语等现成的“话”,它是较大的造句单位。鉴于“词”和“语”在语言里都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加以使用这一点上有共同性,所以,把它们合在一起表示一个综合的意思,作为修辞学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里的“在”字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既可做动词带宾语,又可做介词带宾语,还可做副词。本文拟从“在”的主要用法,谈谈它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达。一、动词“在”在维语中的表达1.1 表示存在,即“名 在”的句式。这种句式是用在回答或说明某一个问题,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名”是“在”的主语。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8,(8):62-62
e-bay网站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拍卖品。近日,一名穷困潦倒的美国男子将自己的“灵魂”密封在一个玻璃瓶里,然后放在e-bay上大肆叫卖。据他讲,此举是为圣诞节筹备费用。该男子还表示,“灵魂”的起价为100万美元,如果买卖成交,他将与买方签订合同,以放弃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国家语委《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在“通用”领域使用汉字必须遵守的规范。贯彻该《字表》必须澄清前一时期文化界对简化字的种种误解。朱大可所持简化字是“字母共产主义化”、“毛体字”,造成“文化断裂”的观点,以及他对某些字形的解说,对推行规范汉字有阻力作用。建议文化名人了解语言文字知识和汉字改革历史。  相似文献   

13.
肇涛博 《新少年》2020,(1):67-67
学校要举行一场"益智比赛",其中一个项目就是汉诺塔比赛。老师把汉诺塔发下来,讲解游戏规则:"请看这三个柱子,第一个也就是在八个小圆环位置的叫起始柱,中间那个叫过渡柱,最后一个柱是终点,我们要把这八个小圆环从起始柱搬到终点柱。但是,要一个一个搬,还不能大环压小环,而且最上的小绿环要在每个柱上都走一次,第一个柱子用字母A表示,第二个柱子用字母B表示,第三个柱子用字母C表示,小绿环就是按ABC的形式走。"老师说完,就示意大家自己试试。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书房     
窦海军 《社区》2012,(29):23-23
1958年胡适应蒋介石之邀从美国回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蒋和研究院都要拨钱给胡修宅子,胡对代院长李济说:“我盼望最切的有两点:一、我要的是一个学人的私人住房,不是中研院院长的住宅;二、我仍坚持此房子由我出钱建筑。”为此,他先寄上2500美元,并表示如果不够再通知他追加。  相似文献   

15.
一、说明察合台文是从原来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卡尼雅文(如《突厥语辞典》中的文字)发展而来的,其性质属辅音文字,字母32个。察合台语从13世纪下半叶在天山南部、中亚河中等地开始使用。后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一直使用到19世纪。使用这一语言的,除了当地居民外,也包括已经脱离蒙古人范畴的察合台后裔。这一语言和“察合台”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因素,是因这种语言通行的  相似文献   

16.
委婉语意的功能及表示方法浅析林振岳(外语系)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当时这个词的定义是“使用吉利的话语”,人们不敢说不吉利的话,因为Greenough和Kitteredge有一句概括的话“Toproducewordmaybrin...  相似文献   

17.
乌尔夫是现代美国知名的语言学家、美洲印地安语专家萨丕尔的门徒。萨丕尔是第一个创立语言学中“模型理论”的人。这种理论后来为他的一些门徒们滥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现代最反动的一个美国语言学流派——“人种语言学”。他们利用美洲印地安语结构上的一些特征,公开进行种族主义的宣传。乌尔夫就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乌尔夫否定了思维的共同性与语言的民族性密切联系的真理,胡说语言与思维同样都是“种族的”。他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模型与种族有关,不同种族的人有不同的思维,也有不同的语言。他宣称使用欧洲“标准”语言的人,是“高等的种族”,欧洲人的行为、世界观、文化、科学,都是与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模型”相互联系着的,即语言“模型”决定人们的思维、世界观、及文化科学水平,也决定人种的优劣。在乌尔夫看来,人们对于现实的观念,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由不同种族的语言模型所决定的派生系统。现代最反动的语言学流派,“语义学”和“人种语言学”之所以成为美国“官方语言学”的两个主要部门,并不是偶然的事。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乌尔夫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范根林 《山西老年》2011,(11):29-29
在山西太原市狄村,生活着一位曾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国际二等功”、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打坦克英雄”、参加过全国“群英会”的志愿军战斗英雄。他的名字叫苏兆丹,而更为传奇的是,苏兆丹这个名字还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改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谁创造的?是在什么时候创造的?这是世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文字起源问题的探讨,直接关系到各国文明从何时开始的重大问题。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论点: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并且补充说:“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等的标准。”(商务1977年版《古代社会》11页)  相似文献   

20.
先就题目解释几句。“宝黛合一”,是从俞平伯先生那个“钗黛合一”的模式套出来的。推想俞老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当然是希望有一个响亮的、醒目的、提纲挈领的标题,可以相当方便地称说他的议论文字,而该名字又相当准确地规范他的论说,表示他的研究是从《红楼梦》艺术描写的实际出发而得出的结论。果然,他这个“合一”说虽饱经沧桑,但仍然站稳了脚跟。我当然不能和俞老相比,但“效法乎上”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名为“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