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的《新民晚报》在市民阶层中销售量已逾180万份,其广告对市民有着很大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新民晚报》中商品住房广告的调查,了解到上海商品住房的一些基本状况,笔者查阅了1997年4月至6月的24份《新民晚报》,共有178条商品住房广告,其平上海市有175条,颇能说明一些问题。上酒市商品住房的分布状况从广告中看出,商品住房在各个区、县的分布呈现不同的层次(见表1):徐汇、门行、浦东商品住房最多,所占比例均已超过10%;虹口、普陀、宝山、杨浦、闸北、长宁等六区商品住房较多,所占比例均在5%一10%之间;静安、南市、青浦、…  相似文献   

2.
在记忆中,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似乎没上过CCTV的“焦点访谈”,但它的确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一位在房改部门就职的朋友告诉我,这两三年年,他面对“房改最近怎么样啦?”之类的“访谈”几乎天天都有……多少人盼望着通过房改,圆一圆“住房梦”.可展纵观中国房改十七年的历史,它就像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时而是笑脸.时而是冷竣,人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房改,离我是近还是远住房制度改革,简要地讲,就是逐步把当前的福利制、供给制的住房制度,变为商品化、社会化的供求体系,不论是建房、买房,都要变成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3.
石油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石油企业的特殊性质使得其住房制度改革成为整个企业改革的至关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住房制度改革不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还要对其成效进行实时评价.评价石油企业住房制度改革需要从企业住房供应体系、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企业职工住房负担水平、企业职工住房质量四个子系统出发,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石油企业住房制度改革进行综合评价.石油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法同其他评价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判断矩阵的模糊性,能够简化人们判断目标相对重要性的复杂程度,借助模糊判断矩阵实现定量转换,可以进一步判断住房制度改革的效果,对影响住房制度改革发展的问题提出早期顸警.  相似文献   

4.
住房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从1950年至1989年,住房建设投资2900亿元,特别是最近10年国家投资共建14亿平方米住房,但没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目前,我国职工人数达到1.4亿,需要大量住房,虽然国家每年投资360亿元用于建房、维修,仍然满足不了需求。黑龙江省1989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内原来的3.2平方米提高到5.42平方米,但是仍居全国人均水平的倒数第一位,比全国平均6.6平方米少1.18平方米;危房占实有住房的2.52%,比全国的1.46%高出73%,这种严重的住房矛盾急待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住房一直是福利型、低租制、国家包的办法。这种办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住房紧张,连维持简单扩大再生产也不可能,还要背上高补贴的包袱,国家投入越多,包袱越大。这种落后的制度刺激住房需求的扩大,加剧了供需矛盾,导致消费结构异常,滋长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风。所以,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非改不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有利于尽快实现小康水平即人均住房8平方米的战略目标,搞好住房制度改革有助于引导消费,拓展市场,改变单调的消费取向、畸形的消费结构,住房改革有助于解决职工住房苦乐不均、消除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风;住房制度改革,不仅能促进住房良性循环,而且能理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5.
狗年伊始,几乎所有媒介都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1993年岁末全国第三获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制定的新思路:我国将以出售公有住房为侧重点,加快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进程,到2000年,使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无疑,这一敏感的信息为十年来步履维艰的房改注入了空前的活力,深深触动了亿万百姓的神经,引起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无房户、困难户以及饱受单位住房束缚而无法流动之苦的人们为之欣喜和鼓舞。然而.当人们热血沸腾之后,当人们仔细审视房地产市场之后,心头却盘桓着一个极大的疑问:我们买得起住房吗?房改,缘何缓慢不前?据统…  相似文献   

6.
耿晓君  李芊 《创新》2009,3(12):34-36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正处于经济积累发展阶段、刚刚步入老龄化社会、各项养老保障制度尚待充实完善的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个崭新的事物。通过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述,借鉴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成功运作的基本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情况,指出我国现阶段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运作模式进行设计,并对运作过程中的各参与方、运作流程、资金流向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指出一些在运作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租赁市场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万林,李树林目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已经制定的阶段性房改方案,虽然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但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房改工作部门的努力也在逐步启动,有些地方和单位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房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消费阶层和住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呈戏 《社会》2001,(10):24-25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入 ,住房商品化已经逐步普及。“全国可出售公房的60 %以上已按国家有关政策出售给个人 ,住房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70 %左右 ,基本上形成了以居民自有产权为主、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刘志峰 ,2000)。在这种情况下 ,居民间的住房差异逐步趋于明显 ,因此 ,对各阶层的住房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0年7月由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对广东省居民实施的抽样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方法 ,抽样的步骤是市———区———街———居委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难题。构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是满足该群体住房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我国住房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和不断完善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的实施策略,对于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制分割与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春 《社会》2014,34(3):92-117
在混合经济形态下,“市场”与“再分配”权力之间的良性制衡的关系尚未形成,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不平等的形成表现出层叠效应。对住房不平等的经验分析表明,当前(住房市场化时期)的住房不平等状况很大一部分是由房改前的住房分配过程和住房私有化改革过程导致的,社会成员越是接近体制的核心部门,其住房优势就越突出。这一经验研究发现表明,制度变革的渐进性和路径依赖使得根植于体制分割的社会不平等在尚未充分消退的同时,改革之前导致社会差异形成的体制分割因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于当前的社会不平等中,且有可能会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叠加于源自于市场的社会不平等,甚至经由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延续并放大。  相似文献   

11.
余新民  毛勇 《创新》2010,4(4):80-82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主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于1994年开始在我国全面推行的一种政策性融资渠道。但通过十几年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不仅丧失了其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功能,而且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应采取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反按揭模式等相关对策,使公积金制度真正惠及广大中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下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福利型时期、改革探索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的完善期三个阶段。在福利型时期,政府对房屋实行统分统配,但是这种制度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取消而终结;在改革的探索期,我国迈出了住房商品化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建立了以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本文旨在梳理新中国六十年来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而分析各个时期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问题,以期对即将出台的《住房保障法》有所资鉴。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住房福利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兰 《社会》2003,(7):12-16
住房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 住房又不同于其他商品,不能完全依赖于市 场来解决,市场机制在住房领域部分失灵。如果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则无法实现住房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敏 《创新》2009,3(8):26-28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应着力解决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深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部分城市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象一股股强烈的冲击波,迅速波及到全国的各个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的话题,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最近,某市城调队对121名市民作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多住房,多出钱,住好房,多出钱”是合理的,91%的人赞成房改,但仍有71.31%的居民(算帐后)感觉房改对自己“利少”或“有损害”因而对推行房改有疑虑。归纳起来对房改有“六担心”:  相似文献   

16.
住房问题是中国重要的民生问题,而住房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将住房保障事业看作是由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公共事业",其提供的产品是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以及住房保障政策,借用"PEST"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影响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政治因素(P)、经济因素(E)、社会因素(S)和政策有效性因素(T).从政治因素来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管理不足与法律约束力差的问题.房价收入比、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两个经济因素,反映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不足,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严重的问题.人口结构、城市化、传统习俗三个具体的社会因素再次印证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力度小,供给不足的缺陷.政策有效性因素,反映出住房保障制度本身制度的有效性差,而这一制度缺陷致使道德风险问题频发,带来负外部效应.基于此,完善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应采取的对策为: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倡导新型住房供给与消费模式、增强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住房分配货币化是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改革措施。它将改变传统的住房实物分配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新的住房分配体制。实现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住宅的最终消费者——居民推向住宅市场。 一、对货币化分配制度基本特征的认识 住房分配货币化是指在住房社会再生产中最终消费者以有偿货币方式取得住房,也就是单位将住房的实物分配转化为按照职工工资、工龄、业绩、住房现状等核定并发放的用于取得住房的货币工资(包括住房补贴、住房津贴、住房有价证券等形式),让职工凭个人收入到市场上购买…  相似文献   

18.
杨梦涯 《探求》2012,(1):56-61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工作中存在着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广泛、保障机会不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功能缺失、住房金融机构单一等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政府在住房金融问题上宏观调控失灵,导致宏观调控措施有时适得其反、宏观调控措施有时造成新的更大的垄断、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和政府担保制度不完善等。防止政府宏观调控失灵的对策主要有: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机制、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19.
住房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全国城镇普遍展开。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把住宅这个大商品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按照价值规律来组织、实施住宅生产、分配,使之实现住宅的商品化。从而实现住房资金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目前绝大部分城镇和企事业单位的住房改革方案还是租金改革,也就是普遍称为“提租加贴”。例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的烟台、唐山市实施的为“提租加贴”空转起步、唐山市分二步到位。第一步按住宅使用面积稍稍提高一些租金,每平方米只提几分钱。第二步才真正实施“提租补贴”到位。仅以第一步的做法全市每季就能净增租金一千多万  相似文献   

20.
湛泳  李勇辉 《探求》2005,(2):35-37
本文从住房制度改革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中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政策、买公房给优惠制度、廉租房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针对住房制度改革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