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指出"为闺阁昭传"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的误读,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哲理思考,他比较自觉地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和解读封建社会,全书充满了《易》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写出了像《红楼梦》这样伟大作品的作家曹雪芹,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除了一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之外,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探讨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只能从这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中去找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有三个、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种哲学思想,往往互相渗透,除了他门的祖师爷之外,要找一个纯儒、纯道或纯佛家思想的还颇不容易。这些哲学思想,随着各人所属阶级、所处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总是错综复杂地在每一个具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八十回的内在矛盾──兼论曹雪芹的创作危机白盾一、《红楼梦》八十回的矛盾现象在《红楼梦》八十回原著中出现了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作为作品结构的中心情节宝黛爱情、钗黛对立的悲剧冲突中,作者写出了钗黛二人在这场爱情角逐中不可共存的严峻局势。黛玉...  相似文献   

4.
曹寅、曹雪芹祖孙二人都有爱竹情结,这种爱竹情结似一脉相承。竹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都有着突出的表现。曹寅的咏竹诗词似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曹雪芹的《红楼梦》和他祖父曹寅的《巫峡石歌》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作品的构思技巧、框架结构以及情节安排、思想内容等方面探寻相似点,证明曹寅《巫峡石歌》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曾经显赫一时的曹家已经衰微破败,处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了。然而,几乎是出于一种阶级的本能,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依然缠绵地表露了他“补天”的愿望。他把“补天”的愿望寄托在探春的身上。为此,许多良好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也都理想化地集中在探春身上,并为探春施展其才能提供了相应的条件。这种条件,不是曹雪芹主观空想,而是他凭着敏锐的现实主义眼光,从微露着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新鲜气息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作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中“生活之欲”的代表,认为《红楼梦》提出并解决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问题,且《红楼梦》创作的主旨精神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这与曹雪芹真正的创作意图是不完全相符合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玉之“玉”和宝黛爱情是持肯定和褒扬态度的,他所舍弃的是过度的贪欲。  相似文献   

9.
一部《红楼梦》写出许多的“病”,这是前此悲剧作品所未见的。曹雪芹为什么在一部用他的血、泪和生命筑成的作品中,精心描绘那么多的病态?这与作者的创作立意有着密切的关联。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中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具体地分析《红楼梦》中的病态描写,对于两百多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其中味”或可有所启迪。 鲁迅注及《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1.
李云峰 《南都学坛》2005,25(5):47-51
《红楼梦》中重复现象很多,曹雪芹继承前人小说创作中运用重复手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在《红楼梦》创作中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曹雪芹的身世体验和学识才华,为其创作《红楼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红楼梦》原型的探讨,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问题之一,"红学"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学术活动和专门学问,各种不同学派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研究领域。《红楼梦》提高了后学者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否定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纲常,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晴雯等叛逆者的典型。在创作的方法上,该书融诗、文、词、曲于一体,其文学造诣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后四十回的功过问题,希望能够有更多新的遗稿出现,更希望能踏着前人的脚步前进,写出有更高水平和见解的论著,使红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脂砚斋关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本、脂评是新红学的命根。胡适将脂砚斋与《红楼梦》作者画等号,周汝昌指为曹雪芹的续弦妻,书中的史湘云。根据脂评深入探考芹、脂关系,应该指出脂砚对《红楼梦》不甚了了,是非好恶亦不同于曹雪芹;他干扰雪芹的创作并窜改《红楼梦》原稿;在评本中故意隐去原作者,凸显自己,企图将自己定位为“红楼梦的主人”。本文反对佞脂,但也反对妖魔化、虚无化脂砚斋。脂砚欣赏曹雪芹,供养他写小说,并保存《红楼梦》大部分原稿,在红学史上应有其地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首先是要尊重曹雪芹和《红楼梦》,尊重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修改。脂批扰乱了人们对可卿的正确解读,研究秦可卿必须绕过脂批。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非正常死亡。不能说作者写的秦可卿是个败笔,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玉娇梨》、《平山冷燕》为其代表作。由于《玉娇梨》、《平山冷燕》与《红楼梦》创作的时间相距不远,因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有相似的创作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天花藏主人以纯净的才子佳人小说引领了一批纯情小说的出现,其对"才女"的表现,颠覆了传统写作中对女性形象并不完全真实的界定和表达,对才美女性以正面积极的姿态进入文学视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曹雪芹以《红楼梦》彰显了自身爱情观念的变化以及更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在创作目的与创作心理上,二者均表现了其所置身的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错位,曹雪芹则以《红楼梦》的悲剧结尾凸显了社会历史文化之真实与人生际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从创作心理学看 ,作家的创作情感活动是一个由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换过程。探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中的这种情感活动 ,即储存在曹雪芹记忆中的过去 ,由于时空的距离 ,使他能够在平静中重新唤醒 ,再度体验过去曾经留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印迹 ,而正是这种唤醒和体验调动起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从而使自然情感升华到对人生宇宙、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领悟 ,完成了从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脂砚斋、畸笏叟等评点家是曹雪芹的有关亲人,他们非常熟悉曹雪芹的生活和《红楼梦》的原始素材及创作过程。因此,研究脂砚斋已成为《红楼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学术界对脂砚斋、畸笏叟是谁,他们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以及他们的政治思想、现实主义文学观、典型观、技法论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井成为新世纪研究《红楼梦》的基础之一。总结上个世纪的脂砚斋研究,会对新世纪的《红楼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