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远的邻居     
冯海鹏 《社区》2013,(2):59-59
我只知道邻居是比邻而居的,却不知道山沟里隔着几里地也是邻居,住得遥远,心却那么近,真是天涯若比邻了。那分温情,那分感动,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2.
一强 《社区》2008,(31):48-49
社区里40岁出头的刘云大姐,在去年下岗后就没再找工作。刘云曾是市里最大企业的一名职工,很多人都羡慕她,但过去她在社区里很少和邻居来往。在她看来,这些大多是经营小生意的邻居尽管比她挣得多些,但仍是不上“档次”,每天她骑车上下班路上碰到主动给她打招呼的邻居,她总是将挺直的腰板再挺挺,微微点个头算是回应…一邻居们总是背后说她不好相处。  相似文献   

3.
住在遥远山村里的父亲,进省城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让我带着他去拜访邻居。我为难,问他要拜访哪个单元哪个楼层哪个房间的邻居,父亲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说,六层楼三个单元。总共36家.我估计不出一个星期就能将你的这些邻居拜访完了,要是在村千里,走平坦土路,我一天就能将全村人家逛个遍。  相似文献   

4.
春节谢邻宴     
王大庆 《社区》2011,(9):59-59
春节前夕,戴老夫妇又风尘仆仆地从上海回来探亲了, 楼道里的邻居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友一样上前亲切寒暄,问寒问暖。不一会儿,小刘、小杨和老吕等几个邻居跑来找我,说要在春节期间宴请戴老夫妇。小刘说,邻居们都有这个意思,想让你这个楼组长出面。  相似文献   

5.
陆蓉 《社区》2009,(28):59-59
我住在比利时鲁汶市一片新开发的住宅区,周围老社区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新盖的房子搬进来的又都是孩子幼小的家庭。像我们这样双职工的家庭,哪有什么时间去跟邻居搞好关系?也就是在花园里忙碌园艺的时候才能看见邻居,隔着栅栏招招手就完事。  相似文献   

6.
李凤林 《社区》2013,(19):40-40
家住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向阳街道春夏社区和平公寓的住户刘阿姨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她家隔壁的邻居王阿姨在家属院里养了几只鸡,本来院子就比较小,这样一来更显拥挤,而且王阿姨家的鸡是散养的,每天在院子里到处拉屎,大家一不小心就会踩一脚,非常晦气,现在天热了,院子里整天臭烘烘的。刘阿姨去找王阿姨协商,谁知却被对方骂作“多管闲事”,其他邻居鉴于王阿姨的蛮不讲理,也大都敢怒不敢言。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宜兴市宜城镇为期一周的首届“邻居节”落下了帷幕。但对许多居民来说,他们还沉浸在“邻居节”的欢快气氛里,真正的“邻居节”似乎才刚刚拉开帷幕。一位平时很少与人交往的老大妈,因为在“邻居节”里参加了一次舞会,现在她再也不甘独自寂寞在家,每天跟  相似文献   

8.
刘凌 《社区》2012,(3):50-50
房子装修好了打电话给父亲,请他老人家来看看。 第一次来,父亲看到大门口的地砖,叹了口气,转身回老家去了。原来,邻居和我家装修时,各自把大门口用地砖铺起来,可中间“公用”的地方却留下了一块凹地,父亲的脚,正好踩在凹地上。父亲说:“你们哪像邻居啊,分得这么清!”我一时语塞。要知道,很多楼道里都是这样子,大家都习惯了。不过,当我补上几块地砖时,邻居直夸我,说当时也没想周全。没多久,其他楼层的邻居都效仿我们补上了这块阻挡邻里关系的凹地,这不能不归功于父亲的指责。  相似文献   

9.
陈宇 《社区》2010,(11):40-40
去年,我在法国培训时,住在巴黎市郊一个小区的一栋公寓楼里。或许是中国人身上固有的热情好客,我经常请朋友回宿舍玩,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情。楼里的法国邻居们似乎都很敏感,常常提醒我要保持安静,别扰了他们的好梦。于是,我和邻居的关系似乎就越来越差了。有一天,矛盾终于爆发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童年里,有许多趣事,而最让我捧腹,大笑的就是那次我们全家人与树毛虫大战的事了。那是在我五六岁时发生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小树林附近,我和邻居的小伙伴胖胖经常在树林里玩。  相似文献   

11.
李桂杰 《社区》2008,(23):56-56
我们除了上网就是上班,可以根本不在乎和邻里之间有什么交往。一扇铁门隔绝了外面所有的世界。以前坐班车的时候,我们偶尔还会和邻居搭两句话,但是相互之间串串门或者拉拉家常这样的事情却很少。住在高楼上,我们躲在猫眼的背后不动声色地观察世界,我们宁愿向千里之外的父母抱怨天气,而不会找隔擘的邻居一起喝点小酒看看足球比赛。  相似文献   

12.
殷俊 《今日南国》2008,(8):58-59
郑剑租住在“一亩园”的一间小屋里。“一亩园”位于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城中村”,郑剑的邻居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  相似文献   

13.
搬进楼房已7个年头了,但我时常会想起住平房时的往事,尤其是邻里之间往来的温馨。我在平房住了25年。虽然平房是高深大院、大铁门,但左邻右舍之间的隔墙却不足一米高,站在自家院子里可以同时与左右邻居甚至邻居的邻居唠嗑,其乐融融。这种低隔墙,还有一个最大的益处是能够互相关照,尤其是治安方面。我的东面邻居是蒙古族,西面邻居  相似文献   

14.
筒子楼(上)     
费米 《北京纪事》2015,(3):96-100
为数不少的北京人的童年是在筒子楼里度过的。当然,我说的是有把子年纪的北京人。我刚在北京成家时就是住的筒子楼。筒子楼虽说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它的好处是你对你的邻居了解很多,因此可以很快融入这个人群里。  相似文献   

15.
祈祷之手     
《阅读与作文》2008,(12):17-19
早在15世纪时,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家庭有18个孩子。18个!为了解决这个大家庭的温饱,身为金匠的一家之主,父亲每天要工作近18个小时,而且,还得在邻居那儿找些杂活。  相似文献   

16.
杨阳 《社区》2011,(19):25-25
社区残疾人罗抒老爷爷每天清晨都轻轻地将牛奶放在独居老人赵明炫家门口的奶筐里,院落楼栋长鹿瑞莲在晚饭前及时帮助贾菊影老人换上了新的煤气罐;小区门口时常能看到李雷小夫妻俩抢着帮邻居孙奶奶拎菜扛东西……在南京市白下区洪武路街道龙王庙社区里,这样一幕幕温馨的画面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7.
杨仑 《社区》2012,(19):53-53
名牌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办领取失业救济金手续,由于被邻居碰见,这事很快传到他父母和街坊四邻的耳朵里.他也因此承受了很重的心理负担。有心的社区书记因这件事受到触动,特别开设了一个“尊严”小屋。  相似文献   

18.
吴淡如 《社区》2011,(26):23-23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相似文献   

19.
晓红 《百姓生活》2014,(1):22-23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一处联排别墅区里,两户新人住的邻居,本来都想和对方做好邻居。后来,却因一只狗使两家人形同陌路,随着矛盾的升级,最后竟闹出一场血案。纵狗伤人的女主人被刑拘,另一家男主人送医院救治……  相似文献   

20.
刘君 《山西老年》2013,(2):57-57
问:邻居老常家经常熬鱼头汤喝,并且推荐给我,说白色的鱼汤里充满营养并且脂肪含量少,经常食用对身体有好处。请问鱼头汤为啥是白色的?是因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是鱼头中的营养物质溶解进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