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记绍虞先生──纪念郭绍虞先生百年冥诞王元化我向绍虞先生行请教问学,始于六十年代初。那时他是上海文研所的所长,而我则是审查五年后刚被处理下放在所里栖身的人员。我们最初接触是我将自己所写的几篇《文心雕龙柬释》送他审阅。我没有料到很快就得到他的同情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3.
滕大春先生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在众多学生弟子中,恐怕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我和先生接触时间最长,单独受教诲的机会最多,获益自然也最大.是先生通过言传身教领我走上了学术之路,而且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止境的路……  相似文献   

4.
请李慎之先生为《哈维尔文集》写序是徐友渔的主意。那是1998年的夏天。我拿着友渔给的电话号码先和李先生通话,先生在电话那头声音洪亮,中气很足,我一时有些吃惊,不能把他和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联系起来。等到了中国社科院的办公室里与李先生见面,才看出先生实际上比较瘦弱,脸上有明显的老人斑,甚至有点忧郁的气质。我带去了手头几乎所有关于哈维尔的材料,很多仍然是不完善的译本,比较凌乱,一股脑儿地堆放在面前的茶几上。他谈起自己和东欧国家的接触以及1956年匈牙利事变时,他每天给中南海准备一份简报,那是用特大号字体排版的。他还问我:…  相似文献   

5.
<正>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大师,虽然他已经逝世十几年(1969年逝世),但在人们中的记忆犹新。我和陈先生只有一面之识,那是在1944年的暑假中,当我从外地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和当时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的钱宾四先生都是比邻而居,我和钱先生几乎每天见面,总是在晚饭后,我去看他,他就和我在华西坝的一个广场上散步谈天,同时我也曾经去看望陈先生。我和陈先生本不相识,看他,一方面表示我的仰慕之情,一方面打算向他请教有关隋唐史中的若干问题,因为当时我正教这门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 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7.
六年来,我常常在梦境中见到朱开霖先生。 我与朱先生相识于一九九二年,其时他六十三岁,我九岁。 朱开霖先生是安徽和县卜集乡人,此乡靠近渔郎湖,民风淳朴,历来重视读书。朱先生家就在清末进士张栗庵故居西侧,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爱写字。初学欧阳询、颜真卿,习《醴泉铭》、《家庙碑》,聪慧过人,从青年时期便崭露头角,是地方上的秀士。  相似文献   

8.
郭预衡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感到无比的悲痛,我觉得身边又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个损失是无可挽回的。 郭预衡先生是我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系里开设了一门"文选及习作"课,讲课的是启功先生和郭预衡先生。  相似文献   

9.
一代哲人冯友兰先生在走完了人生九十五年的漫长历程之后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件重大损失。.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开始读冯先生的著作。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曾就读于清华哲学系,做过冯先生的研究生。后来虽由于某种原因,改行做工业部门的科研工作去了,但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仍然对我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30号,收到导师李醒民先生的邮件,说许良英先生故去。见此消息心中顿生悲戚,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中国又失去了一位敢说真话、有风骨、有见地的思想家,还在于我与许先生曾有过近距离的"交流"。近距离的"交流"就是我在北京读博士期间,曾四次到访许先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11日,山东大学王学典先生等来访,为撰写赵俪生先生传记搜集素材,我谈了下面两点看法,大致意思如下: 如果要对赵俪生先生做一个总体评价,我认为他是"四有"之人:有理想、有个性、有才华、有建树.  相似文献   

12.
7月11日下午我还在午休.迷迷糊糊地听到好像是关于任继愈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不相信那是真的,因为上午才播出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同一天在中国学术两位巨星陨落,不会那么巧吧?于是我怀疑这个消息是否有误。第二天各大报纸都以大幅标题刊登了这一消息之后,我才相信任老先生的确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这一年来,朱老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无尽的怀念犹如松江晚浪一再地奔涌潆洄……我常常凝视书案上那帧和先生在云南石林柏下的照片。背景是阿诗玛的身影。先生把木头烟斗插在上衣兜里,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我们都微笑着……  相似文献   

14.
追忆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1978年6月起做张先生的学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一次全部写出来。所以,张先生去世后,我写了《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其中,回忆了我在念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跟张先生的个人交往,因为当学生的这一时期是我跟张先生往来最频繁的时期,也最值得回忆。1986年我出国访学,1988年返国,然后从北太平庄搬住城里,离学校渐行渐远;1989年小孩开始上学,每天  相似文献   

15.
回忆张维华先生赵捷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这本来是东汉蔡邕作的一首《饮马长城窟行》的古诗,描写的是汉代男子征戍边疆,其妇人思念丈夫,悲其饮马长城窟的劳作之苦。但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时,就想起了教过我秦汉史课的张维华先生,他曾经...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至今已七十年!此间有多少先辈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精力。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我想起了前辈告诉我的一位不为后人所知的历史人物。一九○五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召集许多仁人志士,从事革命。山东省潍县寒亭的留日学生张伯言先生,就是湮没无考的一位。伯言先生当时在日本帝国大学农科读书,专攻林业,获得农学士学位。与丁惟汾先生同时在日本东  相似文献   

17.
忆鲍鼎先生     
1943年初秋,我通过笔试被中央大学录取,最后一关是口试.届期先到工学院,院长陈章先生接谈.当他知道我的第一志愿是建筑系时,问我绘画画得如何.我说:我喜欢画,但我们在中小学时期受到的绘画训练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底,我写了《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该文在《大舞台》杂志发表后,迅速被多家报刊转载。余秋雨先生本人读到此文后,对其中的许多论点和论据都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他在2000年1月21日写了《答余杰先生》,以公开信的形式就该文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与我进行探讨(该公开信及余秋雨的访谈录见2000年2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1月22日,经由著名戏剧家魏明伦先生牵线,我与余秋雨先生在成都魏先生的家中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会谈,就诸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自由、平等、坦率地交换了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昔日的采访中,我遇到了三位革命老人。他们是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王来音、张仁杰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的警卫员张步声。这三位老人,先后给我讲述了毛主席怎样虚心听取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以及李鼎铭先生怎样拥护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事迹。这些事迹感人至深,现整理于后,以飨读者。 1941年11月6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大礼堂隆重开幕了。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工人、干部、战士和党外民主人士。毛主席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乙亥深秋,夜凉如水,灯火亲人。因检《竹书纪年》材料,读《穆天子传》,回忆多年以前,向思泊师(于师字思泊)请教该书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在课堂上听思泊先生授课,仅仅一个学年。共修两门课程,每门课程一个学期。一门是古器物学,一门是古文字学。后者则从殷虚书契讲到《石鼓文》。 记得先生讲《石鼓文》,讲到“满有小鱼……其盗氐鲜”时,表述河水清涟,游鱼可数,并时吐水泡之状。先生辞色之间,颇为赞美古人描物绘景的贴切。并说:“王静安先生说,‘文无今古,未有不文从字顺者”。先生身着长袍,神态很为悠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