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利奥塔逝世三周年之际,本文试评述利奥塔的哲学成就.利奥塔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他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占主导地位的叙事,他把它们称为"大叙事"或"元叙事".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乃是以"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和"人性解放的大叙事"为标志的,这些大叙事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利奥塔重新评价这些大叙事的合法性,并为受它们压抑的小叙事鸣不平,在这个意义上他呼唤公正的语言游戏.尽管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为现代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他的推动下,当今西方人已开始摆脱盲目的乐观主义,意识到多元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叙事分析是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之一,面对日趋复杂和多样的社会变化,"现代叙事"并没有适应且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该文以利奥塔提出的"重写现代性"作为探寻后现代叙事的主线,归纳了其"双重姿态"的研究取向,解析了其所处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方法论基础,揭示了其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双重含义,为当下理解与分析"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方法论意...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家加缪的"正义"曾引起很多争论,而他在遗作<第一个人>中的忏悔却一直少有人问津.加缪以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成就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中有限却不可取代的历史神话,而这一神话的结局却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戕和良心的忏悔.加缪的"正义"实质上是一个用来实现他自身神话的"脚手架",而他最终不得不向他的母亲忏悔,因为这位不幸的妇人正置身于他的神话所竭力逃避的"真实的黑夜"之中.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神话研究将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建立在人的信仰心理的现象基础上,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丧失了人的信仰心理的支持。本文试图论证: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超越(本原)性存在形式,因规定了人的人性统一性的本质和起源,而对每一个人的"永恒的当下"存在都客观、必然地有效,不会随着人的存在现象的时空条件的改变和人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而丧失其真实性和神圣性规定。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四个汉族社区的民族志考察,本文对中国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和变迁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现代口承神话的功能和意义复杂多样,那些在仪式场合被讲述的神话,依然扮演着信仰的"社会宪章"的功用,此外,它们还是构成世界观的重要基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建构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后代和消闲娱乐的方式,是凝聚群体、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还是获取政治资本和商业利益的策略性资源。神话传统的变迁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诸多影响,但其影响是有限度的。神话的讲述者普遍地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人群,其中"积极承载者"和"消极承载者"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导游和教师则日益担负起了新时代职业讲述人的角色。讲述人的神话观也多种多样,神话并不一定被视为"神圣的叙事"。口头传承依然是主要传播方式,但其传播途径正日益多样化:书面阅读、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以及观看电影电视等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知晓神话传统的主要方式。针对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倡议采用"综合研究法"。  相似文献   

6.
《百年孤独》的叙事过程蕴含着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神话叙事在文化维度赋予作品神秘而浪漫的美学特质;民族志叙事在历史维度赋予作品目的一致、清楚的民族意识和种族历史感;自传叙事则在现实生活层面为拉丁美洲民族觉醒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三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打通了神话、历史和现实这个三维空间沟通的渠道,使读者获得了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三维立体的叙事空间里,神话叙事、民族志叙事和自传叙事互相建构和解构,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互文性"特征,最终,文化的力量使作者在这个多维叙事空间完成了对拉美民族"身份重塑"和"认祖归宗"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向柏松 《中州学刊》2023,(12):150-157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经历了由巫术仪式叙事到祭礼仪式叙事、民俗仪式叙事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理性化程度日益提升的结果。中国神话巫术仪式叙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促进了中国歌乐舞合一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催生了道教的形成。中国神话祭礼仪式叙事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对于中华礼仪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随着官方的礼仪不断融入民间生活,神话的仪式叙事逐渐演变为能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民俗仪式叙事,人民大众成为神话民俗仪式叙事的主体,对中国节日民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稷的地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并由此延伸出后稷感生神话的存续形态、变迁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陕西武功地区秉持传统的"陕西关中说",地方文化学者因其所处场域而凭借惯习来选择策略,积极通过地方文献整理、古迹修缮、著书立说等活动建构了后稷神话在当地的物象叙事、语言叙事与行为叙事。地方文化学者书写区域史的知识生产过程造就了后稷神话在地望纷争背景下的多元传承形态,形成了"神话主义"的一个特例,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一方水土养这一方人,一方人必讲这一方水土"的颇有反思意味和探讨空间的知识社会学命题。  相似文献   

9.
西山和东海:"精卫填海"里的南北文化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山"和"东海"两个空间意象入手,本文对"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它是当时南北历史文化和政治对抗的一种隐喻性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10.
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走模式、神话思维、意象创造和魔幻系列的审美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游记>研究从未涉及的问题--"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的命题. 游走叙事是以取经人物的追求为情节动因,心性目标实现在寻找的中途,社会理想目标实现在终点,但过程中的妖魔阻难是叙事中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点所在.以自觉的神话思维的意象形象方式创造的小说,体现为变形思维,假定的因果律,交感巫术的致用,超凡能力的想象建构,实现的理想境界,带有与现实历史同构的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11.
李静 《江淮论坛》2014,(2):178-182
分析"白虎山学道"中神话叙事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示神话之旅的四个阶段,指出基于种族和性别隔阂概念的人类社会的局限性,评估神话叙事手法在作品中消除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有效性,论证重构民主公平的人类社会的可能,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在国内的普及和教学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大鹏鸟卵生”神话:嘉绒藏族的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穷石 《学术探索》2004,(1):106-111
嘉绒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大鹏鸟卵生"嘉绒土司的神话,作者通过对神话的梳理和解读,与嘉绒藏族的历史文献相类证,认为"大鹏鸟卵生"土司的神话,是嘉绒藏族的根基性情感记忆,是嘉绒藏族族群认同的基础.同时根据神话的叙事,来探求嘉绒藏族社会的历史事实和社会情景.  相似文献   

13.
"京派"小说家通过拒绝"真实"和美化"苦难"的叙事原则否定与置换了"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和突出了"道德".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反人道主义,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80年代的西方、传统、现代和大众交织的文化格局中,"先锋"的命名指向的是一种生活范式的变化.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之间的复杂矛盾,构造,了"先锋"这个概念及其特殊的历史性内涵.在中国,先锋艺术也绝不会仅仅是"艺术实验"、"叙事游戏"或者"文体探索",先锋总是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在现代作家笔下,现代"学生"形象大多是新时代的新青年,具有"热烈的感情"、[1]"活泼的气象"、[2]纯洁的人格以及"牺牲的精神".[3]然而,一直致力于发掘人生的诗意美的汪曾祺却在他的作品<鸡毛>、<航空奖券>、<捡金子>中一反常态,塑造了一系列自私自利,人格异化的青年学生群像,对现代学生形象进行了更全面的增构性的呈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理念和规范,打破了乌托邦政治下的"新青年"神话,同时对现代学生形象进行了消解性的反思与增构.  相似文献   

17.
<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以看似破碎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支离破碎的视角,还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为芬尼根守灵>揭示了睡者与死者之间的关联,而<尤利西斯>则在意识流中找到了清醒的人类联想模式的关键点;如果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追求新范式、新权威、新秩序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来重新阐述一种神话,表现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那么,他在<为芬尼根守灵>中则通过解构和去中心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他试图通过语言游戏来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并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我国首位问鼎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采用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细微、生动形象的民间社会生活画卷,引领了民间文学在中国社会的兴盛发展.文章围绕莫言的民间叙事文学展开研究,从叙事立场、叙事内容、叙事语言等不同维度分析探究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广告神话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已成为学界描述和揭示当代社会现象和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理论资源和工具,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构建一种"广告神话学"的阅读模式,不啻是对罗兰·巴特<神话>一书的延伸细读,并且确能通过这种模式发现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是经由符号性的操作而实现的,而广告的"神话"本质就是"去政治化".  相似文献   

20.
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中外小说"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在中外交汇、古今争斗背景下发生、形成,从晚清到"五四"的整体发端,始终没有摆脱传奇叙事传统的背景影响,既"承袭"中国小说传奇叙事的传统,又与西方小说传奇叙事模式相整合,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上完成了"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