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山雨》是王统照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的主要作品。除了《山雨·跋》之外,作者自己很少谈到它的孕育过程,但我们从《山雨》问世以前作者的其他作品,诸如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还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的。这诚如茅盾所说,王统照所以能“走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一《山雨》的背景是紧靠胶济铁路的陈家庄和帝国主义侵占下的T市,内容是写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盘剥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觉醒。作者在探究农民的痛贫根源时,始终沿着两  相似文献   

2.
<正> 王统照(1897—1957),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当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时候,文学批评界曾把它和茅盾的《子夜》并列在一起,作为那一年革命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标志。这样提,固然对《山雨》的称誉过高了一些,但也确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王统照这部长  相似文献   

3.
<正> 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年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业绩。一、王统照研究(一)小说研究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从前期对“爱”与“美”的抒写到后期《山雨》中对现实人生的刻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评价他前期创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5.
<正> 《沉思》发表于1921年改版后《小说月报》12卷1号上,茅盾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把它与《微笑》并列作为王统照早期小说代表作进行过评析,解放后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有关王统照章节中也都提及《沉思》。但除茅盾外,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现实主义观点看待它,认为《沉思》是表现“美和美的理想被毁灭的主题,它反映了作家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①。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6.
1 王统照的好友——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瞿世英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最受泰戈尔影响的有二人,一位是冰心女士,再一位就是王统照,“他的思想受太谷尔(即泰戈尔)的影响很深”。王统照当时在座听了这番话,后来还将它加了按语,编入北京《文学旬刊》。可见,在唤醒王统照创作灵感的外国作家之中,泰戈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王统照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他曾在《曙光》杂志上发表《印度诗人葛拜耳之略传与其诗之表象》的论文。不过,他  相似文献   

7.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刊登刘溶写的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自古已有,革命浪漫主义不应忽视》一文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是两个流派,但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文章列举我国浪漫主义作家屈原、李白,郭沫若和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关汉卿等人的作品情况,同时认为,现实与理想是一切文学作家必具的两个因素,不过不同的作家对现实与理想各有所偏重罢了。文章说,从文学作品的实际表现来看,现实主义的创作不能机械地照抄生活,而必须依据主观要求有所取舍,因而不可能没有理想成分;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想象,也不能随意地纯凭臆造,必须向客观存在寻求题材。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曾提到:“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酌奇而不失其真”意近浪漫主义;“玩华而不坠其实”就有点现实主义的意味。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所说的“理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 在"五四"新文学中,实力雄厚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是一向主张文学为人生.倡导现实主义的.但这个流派中的一些代表作家的风格,又有若干差异.而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例如王统照写于从"五四"到"五卅"期间的短篇小说(多收入《春雨之夜》、《霜痕》).就表现着相当独特的风格:笔触清新婉曲,情调沉郁伤感,主观的抒情重于客观的描写,渗透着哲理,荡漾着诗意.这种散文诗、写意画式的格调风韵,在"五四"小说界是独树一帜的.本文试对王统照前期短篇小说风格构成的因素、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风格应占的历史地位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瑞华 《齐鲁学刊》2014,(2):136-142
王统照1921年2月12日至6月18日写了3大本日记,称为《民国十年日记》。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王统照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的交往,而且记录了王统照与他的诸城同乡隋焕东的一段秘密恋情。在王统照去世40年以后,《民国十年日记》于1997年公开出版,王统照与隋焕东的生死恋情也终于公之于世。隋焕东是五四前后接受了革命与启蒙洗礼的知识新女性,她后来追随另一位同乡路友于参加了革命。作为王统照、路友于的红颜知己,隋焕东短暂而美丽的一生以她的爱与殇实践了一代新女性的追求与梦想,也照亮了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一角。  相似文献   

10.
王统照(1897—1957)是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先驱者之一。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理论等领域留下了四百万字的著述,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王统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林海雪原》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色彩"是作品较为突出的文本特征,与此同时,作品以"传奇"来言说"革命"与"英雄"的时代文学烙印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以浪漫主义文学为观照视域,在关注作品古典浪漫的民间叙事品格的同时,将《林海雪原》的"民族风格"与"革命"话语的融合、冲突做一些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诗经·周南·汉广》:"河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注释多从《毛传》"方,泭也"而来,"泭"又释为"桴",即"筏",此处用如动词,指乘竹木编成的筏子渡水.此说迂曲,句意未畅:江永(长)并非不可乘筏,若以河广不可潜泳,改为乘筏过河,其难易仅与河广有关,与江永无涉.今按,"方"通"旁"、"傍"(见《说文通训·定声》),即傍着、挨着、沿着之意."方"又通"并",《仪礼·乡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期以来,一提起前期创造社,人们总称之为“浪漫派”、“为艺术派”,说他们“大都提倡浪漫主义”,“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但是,如果我们去仔细地审视他们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创作方法并非都是浪漫主义的。(一) 在前期创造社的成员中,郭沫若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积极的倡导者。他早期的创作,不论是诗歌还是历史剧,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热  相似文献   

15.
<正>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辛勤耕耘者和积极倡导者。他的散文诗集有《夜行集》中的四辑和《散文诗十章》。散文集《繁辞集》和《听潮梦语》中许多小品也具有散文诗的特点。他的散文诗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较高成就,可以与现代散文诗大师鲁迅的《野草》相媲美。其情感的丰富,想象的奇特,思想的内蕴,形式的活泼都别具一格,富有艺术个性。王统照历来主张,“文学为人类情感之流底不可阻遏的表现,而为人类潜在的欲望的要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诸方面的复杂因素,文学艺术家往往相对集中出现在某一地区.这方面,佛罗伦萨最为突出.它不仅哺育了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而且培养了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的“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兰基罗、拉斐尔.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山东诸城从古至今就是文人诗书之乡.赵明诚、张择端、窦光鼐名垂千古.王统照、孟超、臧克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美名.抗战时期、解放以后,又有王愿坚、王希坚、崔嵬、李新民、王良瑛从潍河两岸、巴山脚下脱颖  相似文献   

17.
讨论创作方法的多样化问题,不能停止在概念上,而要从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出发,找出适合我们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需要而又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正确主张.曾镇南同志在《福建文学》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号上著文,提出对创作方法多样化问题的几点看法: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两种创作方法.文艺的特性和文艺史的大量事实说明:这两种创作方法是人类根据现实生活创造文艺作品时必然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艺术思维所能选  相似文献   

18.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荀子·正名》)在开始论述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确切涵义。英国谢泼莱主编的《世界文学术语辞典》认为: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术语,它被用来指面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文学变革的大量的复杂的倾向……这些倾向可以大致地按题材、态度和艺术手法这三个项目加以分类。”①用现在更常用的话来说,浪漫主义一词包含着题材、创作精神(即态度)和创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这种解释,也适用于现实主义。本文即想从创作精神和手法两个方面,通过分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特色,作一番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茅盾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个主要成员,他早期(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对文学的基本主张是与这个文学团体所揭示的“为人生”的宗旨相一致的。他认为,文学的根本目的不仅要“表现人生”,而且还要进一步“指导人生”。由此出发,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以直面社会人生,“对现实抱批判的态度”的写实主义(也即批判现实主义)为主。但是,他在同一时期内(主要是一九二○年),也就是他尚未接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深入了解无产阶级文学以前,又曾一度提倡新浪漫主义。茅盾早期所提倡的新浪漫主义,以罗曼·罗兰、法朗士、巴比塞等法国作家为作表,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色彩的新理想主义文学为重点。但他也按一般的说法,将十九世纪末戏剧中出现的反抗自然主义的象征主义运动称之为新浪漫主  相似文献   

20.
关注的报刊及方式日 期被关注文章题目作 者刊 期责任编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复印 2 0 0 2·1论范文澜在 2 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地位陈其泰 2 0 0 1·5田卫平《新华文摘》辑目 2 0 0 2·1宋仁宗朝缓解财政危机的失败王晓薇 2 0 0 1·5田卫平《新华文摘》转载 2 0 0 2·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命运 (专题讨论 ) 朱寿桐丁亚芳 2 0 0 1·5孙秀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复印 2 0 0 2·1日本工业的系列化特点及其启示祝晓光 2 0 0 1·6王改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复印 2 0 0 2·2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周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