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昆 《东岳论丛》2012,(11):77-80
在大科学时代,如何对科技行为进行评价,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此,我们既要从“是”的角度考察真理,又不能忽视“应当”的价值追求.既要解决好“是”的问题,也应解决好“应当”的问题.任何以“应当”代替“是”,或是以“是”代替“应当”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甚至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的哲学方法就是从哲学的视角或观点来研究国际法的方法.近代早期国际法的哲学方法包括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而19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哲学方主要是指反思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提“李约瑟问题——何以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而非中国”,对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很有警示意义,至少可以使我们在人类近现代科学的映照下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缺陷,唯这些缺陷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深层原因。认清这些缺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必须正视的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刘隽 《江汉论坛》2012,(5):95-98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和知识论范式的转变给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应当"问题的研究逐步摆脱了早期教条式的二分关系,倾向于构建二者相互联系、彼此融合的方案。当前主要的三种研究路径,分别从语言分析、道德客观性建构与道德事实论证的角度,展示了伦理学在道德语言、论识论以及道德的客观性基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超越的性质,表现为这种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乃是对一切特殊性的超越;其所表达的对象即本质世界,则是对现象世界的超越。西方传统哲学就是以这种超越为标志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西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质。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并非是单纯认识的对象,而是人以自身的活动通达于世的状态;而那种适时通变以臻于道的境界,则是人自身超越的过程。中国哲学的文本,正是中国先哲从事这一哲学活动并对这一哲学活动方式加以体悟与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启发我们:必须关注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对应的人的活动方式,从而使中西哲学的比较,进一步从文本的比较深入到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的比较。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能为中西传统哲学之所以成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提供某种说明,还将进一步引向关于传统哲学的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解休谟问题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1,21(4):55-58
从“是”能否推出“应当”的休谟问题,经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论证,变成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的休谟法则。对此也有西方和我国的研究者不予赞同。可他们的立论大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依我之见,休谟问题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应当”不是由于有“是”,而是由于有“可以”才被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掌握并且运用了高超的辩证法,构建他的哲学体系,使他成为哲学泰斗。但是,由于黑格尔所竭力坚持的哲学原则是唯心论,因此,黑格尔的“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1](P214)。”费尔巴哈坚持和维护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但是,由于他的哲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因此,费尔巴哈全盘否定了黑格尔,最后也否定了自己。列宁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又坚持了辩证法这一科学的哲学方法,实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和辨证方法的高度统一,从而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可见,如果丧失正确的哲学原则,再高明的哲学方法也会被窒息;如果缺乏科学的哲学方法,再坚定的唯物主义原则也无法坚持到底。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哲学原则和辨证方法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坚持真理,并使自己的哲学与时俱进、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0.
全真道哲学以心性超越为旨归。其禅修观认为,执著于打坐的形式是无用的,修道的关键乃在于心的清静、慧悟;其经书观认为,读经不能以记诵为能事,而应当探意、采趣,即依心了悟文字背后的精神旨归;其丹道观认为,炉灶之事不是修道的枢要,修道的关键在于心地的"清静"。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道德概念,其适用范围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身心关系的合理处理,越来越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进行规范,因此,道德概念应当向天人关系、向身心关系扩展。同时,还应当将和谐与生活幸福纳入道德概念的内涵,因为它们作为道德追求的根本目的,内含着对道德行为方式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革中,大学德育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大学德育实效性降低。大学德育观念误区主要是把道德理解为利他主义,致使德育目标强调超越性,把道德规范教育当成德育的全部,教师也就必然成为道德规范的发布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导致德育的泛化。  相似文献   

13.
崔平 《河北学刊》2006,26(3):23-29
一种彻底的伦理理性不能回避善的定义。但伦理学史中所进行的定义善的努力都因存在重大缺陷而屡遭挫败。它们的共同缺点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善是最高的伦理范畴,在逻辑上应该超越伦理论域来寻求定义方法。本文根据善的主观认识本性而把它的根源回溯到意识存在的普遍形式,然后用精心设计的纯粹普遍思维路径尝试打破摩尔制造的善概念不可定义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目的和现实世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和论证了“学会思考和学会做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论原则,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只学到知识、不能学会思考和做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道德原则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是对于道德哲学来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论证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把罗尔斯的反思平衡当作一种道德哲学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来论证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于证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我们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可以称为事实的普遍化,另外一种可以称为在永恒的方式下思考。反思平衡表达了我们在永恒的方式下所进行的思考,而它在证明道德的普遍性方面比事实的普遍化更为合理。关于证明道德原则的客观性,反思平衡体现了一种契约主义,而契约主义比其他的观念(如道德实在论或脉络主义)更为合适。在契约主义看来,如果一种道德原则得到了所有道德主体的一致赞成,那么它就具有了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方法是反映现代实践格局的思维方法 ,本文认为 :黑格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方法建构其哲学体系的人。在现象学视域内 ,我们发现 ,黑格尔哲学不仅仅是传统所理解的思辩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以其特有的现象学方法 ,确立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基础地位 ,并对现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作了抽象然而真实的表达。马克思独具慧眼地发现并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文力图通过对黑格尔建构实践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的讨论 ,凸显黑格尔的现代性 ,以求对正确理解黑格尔哲学文本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并对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方法论是作为工具主义或者实用主义的杜威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建构方法是其中重要却常被人们忽视的经验方法之一。杜威的建构方法是基于他改造传统经验概念之上,也是建立在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基础之上的经验方法。与逆向追溯和分析事物起源的发生学方法不同,杜威的建构方法从解释学角度对事物进行面向人类经验的综合性解释,它与发生学方法相辅相成,分别从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角度探究人类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杜威方法论中的辩证法缺失。杜威广泛地运用了建构方法,尤其是在社会学和教育思想中,他认为通过它,我们可以实现在政治、伦理学和宗教等诸方面的圆满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黑格尔这里,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方法的哲学方法。这是因为黑格尔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逻辑的逻辑。这种逻辑,黑格尔称之为辩证逻辑。这种逻辑的方法,使得理念活动的全部内容按照辩证的关系展示出来。同时,它也反映出绝对主体外化出现象世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能确保社会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能确保建立一个先进的社会体制,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因而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研究是外语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 ,对各种外语教学法体系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认为综合实践法是当前最佳的教学法体系。但其它教学法也都有特定的适用场合 ,各有其特定的优点 ,不应该完全否定某种教学法体系 ,应该取其所长 ,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