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形式主义文学史观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须恪守文学是自足的完整系统,努力追寻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史是文学形式辩证自生的历史,所以文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显示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文学史模式最核心的范畴是“主导性”,它联系着无意识化和陌生化这两极,此乃形式主义文学观的核心,也构成其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原则的最主要的基础。这种突出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只谈历史却忽略文学倾向的反拨,但其片面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存在着不同的文学史观念 ,但大多强调了“文学”而忽视了“史”的意义。探讨“文学史”的构成 ,可以从 2 0世纪“社会史”学科的“整体史”观念得到启发 ,构建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史观念。它以雅俗互动为关键性突破口 ,以整合为基本方法 ,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 ,由自我否定的矛盾运动和双向共生的交互运动共同构成文学史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胡鹏林 《天府新论》2010,(2):143-147
钱基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坚持学术化的文学观,并在学术史观的视野下以文学观为基础建构其文学史观,从而达到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学术史观的统一。与之相比,文学通史观、图志文学史观、文学发展史观、人性论文学史观、朝代文学史观和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史观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仍然在三者的统一问题上存在缺憾。  相似文献   

4.
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这类文学元问题的阐释可能很多,但韦勒克、沃伦从本体论意义上构筑了“透视主义”的理论框架:艺术品是一个经验的客体,有其“历经许多世纪仍旧不变”的决定性结构,而历代批评者对其“决定性结构”的把握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认为,“透视主义”的提出,伴随的是对文学的价值向度的叩问:文学批评不可没有用以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当韦勒克、沃伦认定文学作品有着一种决定性结构时,他们透露出的是藏匿其中的那种永恒的“价值”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美国解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的误读理论推演至文学史领域,建立了一套自律论的文学史观.为此,他提出了六种"修正比",来描述后辈诗人歪曲、误读前辈诗人的六种方式.布鲁姆这套颇为复杂的体系,是在互文性的理论层面上展开的.然而布鲁姆比结构主义者们走得更远,他以独特的误读视角扩建了或者毋宁说拆解了互文性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6.
象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自诞生伊始,就有了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客观事理和主观认识的习惯。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是以象征意象来暗示表现抽象的意义。艺术家将透过生活表面现象所领悟到的形而上哲思作为艺术表达的最高目的。作家们运用超实主义创作方法,精心营构出蕴义丰富的象征意象世界。20世纪是象征型艺术的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意性,这反映了西方精神危机下现代人的焦虑状态,也表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形而上探求。  相似文献   

7.
刘卫国 《晋阳学刊》2007,(1):118-121
周作人建构的“人的文学”这一文论体系,建立在新村主义的人道主义基础之上,具有辩证性和空想性的特征。由于陈义甚高,“人的文学”的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可行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学”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其作为理想参照系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深刻剖析了存在于文学史写作中的种种弊端,如从后往前读的阐释模式、整一性预设框架决定材料的取舍方式、认为文本是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服从于既有的文学常识和观念的惰性迷失等。针对以上问题,他在文学史理论和写作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与创新:坚持历史主义的文学史观、在文学史写作中重视文学中介和文学话语体系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阿来文学创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学观念的与众不同或特立独行。秉持文学的神圣使命与作家的知识分子价值立场,强调行走对文学创作的极端重要意义,主张超越文学的民族性,追求文学的世界性、人类性或普世价值,坚持寻求文学独特的言说方式、表达方式与艺术形式,体现出阿来重建新时期文学精神坐标的具体努力与文学观念的自觉,也是阿来对中国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海清 《齐鲁学刊》2005,(1):118-120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语言观建构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语词与事物间存在着“观念” 这一中介,表指关系成了私密的个人行为,这就对符号行为的主体间性构成了威胁。洛克的五条规则和定义法表 明他的语言观是规定主义的。尽管洛克对语义发展和语义扩展有独到见解,并且对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学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大都不是直接的。  相似文献   

11.
肯定和发展中国总体文学研究并对其方法作些理论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既然比较文学是当今世界文学研究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那么根据一国的总体文学,即使是中国总体研究的材料所观察、所结论,也不可能说都具有普遍性。但世界上每一种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对总体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一系列方法中表现的重要原则:内涵、特点、原则、命题、共同的美学据点等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中充满着不同的理论特色,却在走上总体文学的道路上占有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历经百年,著作林林总总不下千种,总体看来,模式不一,侧重不同。文学史的发展是由传统到现代演变的,传统文学观与西方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之间的碰撞、整合在所难免。正确把握文学史学的历史感,寻找和构建一个供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交流对话的平台很有必要。撰写文学史,要贯彻历史的发展的观念,厘清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中的赵树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理方向"代表着对赵树理大众化创作成就的高度肯定.赵树理在文学史中的评价相对稳定,优缺点非常鲜明,但对于其不足,相当多的批评存在有盲点.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主要接受者的,他的"落后于时代"实际是以农为本、关注农民利益的表现.如果时代"进步"到抛弃农民,他就会坚决落后于时代.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发现赵树理的新价值,尤其是他对于当代文学中农民叙事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学历史的叙述困境 ,主要在进化论文学史观和叙事模式的排他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 ,意味着作者在意识与“事实”的互动中找到了有效叙述当代文学的观点和方法 ,从而贡献了一本不只关于时间和知识 ,也切入到当代中国文学的特质、矛盾和复杂性 ,并在叙述立场和方法作出了回应的文学史。这是一种问题性研究的文学史 ,显示了作者把暧昧的、闪烁不定的当代时间之流 ,转换为可反思的知识空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王炜 《学术探索》2012,(8):134-137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问题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念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写作策略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价值评价标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勃兰兑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心灵史,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序》)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挖掘作家的心灵历程,并进一步剖析作家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美学思潮,从而像心灵史一样地去构建文学史,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最近一批青年学者撰写的《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而由池万兴、刘怀荣二位博士合著的《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则是这套丛书中颇富特色的一本。一、角度新颖,方法得…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中的哲学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哲学精神。哲学影响文学有多种方式、途径,文学表现哲学也有多种方式、形态,这是文学史研究中应当关注和把握的。将文学作品的内容抽象为一种主题思想的做法,便推动了文学感性观照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意识的发展和变革也会促成文学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时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时间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文学中,时间不但是作者进行创新的切入点,更成为众多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者探讨人类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对时间进行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探讨,以明确时间的本质;随后转入文学世界内部,以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为基础,阐明时间在文本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现代以来文学作品空间性走向的合理性,从而明确时间不但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认识自我、探究自身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消费时代的文学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学存在的形式向人的日常生活回归,表现出趋向消费式阅读的特点,体现了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学文本日益适应读者娱乐的需求,表露出视觉化与现实性的特征,文本自身的独立价值趋于消亡。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呈现出表层与深层的矛盾,并以其表层的主体性掩盖了深层的异化性,消费在使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使读者失去了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