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人的个性的存在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承认、尊重并扩充人的个性自由,并要求其与集体取向、共同规范相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寄希望于人们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既实现个性自由扩张,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视阈中的身体研究视角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社会学将身体看成和肉体等同的物质存在,这种认识源自笛卡尔以来的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哲学观,这种哲学观把身体看成和心灵没有关系的本质主义的存在。由于女性主义思想对本质主义女性观的批判以及后现代哲学家对传统身心关系的质疑,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开始松动,身心互动成为观察身体问题的一个前提。在此前提下,对身体的研究出现了建构主义和反建构主义两种视角,两种视角围绕身体和社会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有其理,但也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近些年国内身体社会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主要的问题在于研究视角的单一化和缺乏开拓性,机械照搬建构主义的视角时忽视与研究问题的匹配性,对反建构主义视角重视不够。为避免在理论上陷入非此即彼的自由意志论或决定论的形而上学泥潭,可从社会结构的流变入手,以研究身体自主性的变化、社会如何为身体自主性提供可能性这两种视角,来开拓身体研究的领域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津社会科学》2017,(5)
近十多年来,因脑神经科学的介入,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古老争论因其关系重大而成为哲学界的热点问题,并出现了否定与肯定两个话语阵营。然而争论双方的论证与探究活动皆遵循着相应的规范本身,就体现着自由意志——若无自由意志,规范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争讼双方之所以对此视而不见,只因二者皆陷入了一叶障目的思维误区,即双方在探讨自由意志时皆从无批判的既有理论和方法出发解构了现实的人这一自由意志的根基,从而导致人拥有自由意志这一事实始终得不到合理解释。立足于自由意志的根基,从现实的人出发,我们看到尽管自由意志以生命与脑神经组织的正常存续为必要条件,但却是一种社会化的成就,因而既不可能被还原为脑神经组织,亦不可能归诸无人身的理性。同时,自由意志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性存在自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6.
彭秀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6):6-9
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价值特征是“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每个人都有价值 ,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种个性价值表现在现代各个层面 ,如尊重隐私、崇尚自立、勇于表现、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强、富有幽默感等。这种个性价值使人们追求多元化 ,促进了创新、发明 ,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很多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西方社会,弘扬个性自由、捍卫个人权利,是一种具有文化霸权意味的主义 话语和生活信念。虽然它冲决封建罗网的历史进步意义不好抹熬,所包含的合理价值诉求亦不能 回绝,但它因过度膨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样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 理论框架内,针对这一事实的自我反省也曾做过,然而却始终是不完全、不充分的。要为个性自由 的合理限度划一条边界,必须超越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视野,从别的文化系统中寻求精神 资源。在这个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金鑫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2):61-63
《法哲学原理》是关于权利的哲学。黑格尔通过抽象的法、道德、国家三篇的论述阐明了自由意志或者说自由从客观、主观到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在其客观精神阶段实现了国家这一伦理实体的绝对精神内涵,而这其中法哲学从其理论原点自由精神出发完成了自身的运动过程。通过法哲学中对作为人之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分析,来透视对法哲学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两种不同的命运观念——褒姒神话传说与俄狄浦斯神话传说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沛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
褒姒的神话传说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命运观念,俄狄浦斯的神话传说贯穿着古希腊的命运观念,两种命运观念之间既有惊人的一致之处,又有根本性的区别。相同之处在于都反映了命运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重要故事情节的一致性,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命运与道德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对于命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专家、学者 们研讨的重点。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教师的个性魅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所产生的 影响力。为此着重阐述对高校教师的个性魅力、文化修养,力求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教师个 性魅力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出现了各种文学批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都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些理论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明的论述,使我们对这些理论有进一步的了解,看到每一种理论的可取之处和错误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洋为中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学评论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岩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6):99-103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跌宕起伏、繁复多变,但其中一些结构要素形成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大体上决定了百年文学的运动轨迹和基本形态.本文集中论析两个方面,即文学嬗递中自由选择与规范约束、多元并举与趋同一体的潮涨潮落;文论对创作的促进与促退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 2 0世纪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 :当代西方唯物主义面临三大理论课题 ,即高层次事物及其属性的自主性等特性、不同层次间的因果作用以及唯物主义如何说明意识之谜。作者进而揭示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西方唯物主义的新趋势和它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通俗文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却是同源所生,渊远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通俗文学更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等一系列独特的审美特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迎合了文学市场的消费需求,使通俗文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繁荣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4):22-29
伴随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某些分析工具的突破性进展,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 论观点也在不断地深化,在发展中出现了两次“转换”,四次“革命”和两次“综合”,形 成了六大共识。 相似文献
16.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西方的文类研究,建基于从古希腊罗马到浪漫主义的漫长时期的文类理论传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30年为重生期,40~70年代为巩固发展期,80年代至今为转折期。文类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对20世纪西方文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指明了未来文类研究的方向,必将推动文类研究在新世纪迈上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7.
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走的是一条不断创新的路,譬如现象学开启或鼓励了文本中心主义及读者中心主义的研究路经,继其后的诸如新批评、结构主义、接受主义、解构主义等,依次更新了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但它们几乎都是以某种片面修正上家的片面,以极端否定另一种极端,结果一条不断创新之路,成为不断自设陷阱的过程。这种创新是通过文学理论批评化完成的。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创新不是目的,文学理论批评化不应该取代文学理论本身。对于这些理论,由于中国基本是多元共时性引进,不是线性追逐,选择空间较大,所以20世纪西方批评化的文学理论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影响还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统摄源,介入价值论视角,直逼中国当下文学问题,加强原理性研究,走改造提炼、守正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19.
彭立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3):4-6
科学主义思潮表现为实证主义,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基础上。逻辑实证主义习惯于在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验证。批判理性主义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辨证否定性质。代表人物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原则。历史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提出了“范式”理论,一定程度地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