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有显著改善,但仍面临着入公办学校难、教育费用偏高等问题;而且不同地区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该出台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相关法律政策;尤其是经济发达省市,需要合理设计流动儿童受教育制度,使之享受和户籍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关系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基于对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公立学校,但却有着强烈的融入愿望。据此认为,政府要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保障者,公立学校要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承担者,学校教师要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C民工子弟学校为个案,描述该校教师学历资质较低、流动性高、组织性弱、责任感不强、对流动儿童持有偏见等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同时指出教师的特点与问题将会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效果。随着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会依照教育制度和法规要求步入正轨,当前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特点只是流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方面。农村学校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缺乏道德文化认同感、不适应当地道德文化实际、学生和家长素养比较差、学生缺少动力、学校缺乏积极氛围等突出问题,可以通过坚持公平公正教育原则、营造道德文化教育氛围、开展道德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开展流动儿童教育研讨、重视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等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5.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达2.21亿左右,其中仅农民工数量已达1.4亿,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的分析,提出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教育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流动儿童有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制度如何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进行分析。从静的角度来看,制度分别从资格获取、教育资源、学习参与和发展机会等4个层面对流动儿童构成排斥;从动的角度来看,制度和政策的运作不仅给流动儿童教育带来体制性排斥,还存在因规则不完善而带来的规范性排斥,还有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而带来的执行性排斥。静态的四方面排斥与动态的三方面排斥彼此交织,构成了流动儿童教育制度排斥的网络。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单靠家庭、学校、社区难以解决.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其独特的治疗模式,有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以学业失败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市某所公办小学就读的四位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揭示流动儿童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公办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在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导致流动儿童学业失败的社会根源。本研究在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探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儿童身份是对儿童亦或童年的一种属性的界定,更是对儿童教育界限的一种表达。儿童身份和儿童教育之间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确立了儿童教育的样态与价值。学校作为儿童活动的公共场域,表现出了儿童生活的“公共性”和儿童教育的“向善性”两大核心特征。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身份差距的悬殊,儿童“妥协”成为常态化问题,儿童身份式微,具体表现为儿童身体的缺失、儿童话语的缄默和儿童意识的迷失。舒缓儿童天性与公共理性、儿童意识与公共权威、儿童经验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建立一种平衡,是实现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身份从“占有”到“存在”这一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完善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实现幼有所育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作为最年幼的流动人口,流动学前儿童属于脆弱群体。由于教育照顾服务等社会支持不足,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社区、社会组织等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照顾服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厘清教育照顾服务的社会支持状况发现,目前还存在针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公益性和普惠性教育照顾机构供应不足与质量参差不齐、社区支持力度单薄、社会组织关注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学前教育等机构教育照顾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联动作用,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重庆市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调查以及困境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的重视,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变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关注的新阶段。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领域得到了较大关注和发展,但难以有效的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服务,根本原因在于构建理念、社会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困境。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需要尊重和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各种教育本土资源,以及建立共同参与的教育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她博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应重视思想教育,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和支持儿童教育工作;儿童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要全面、健康地发展;通过典型形象教育儿童,反对错误的教育方法;尽最大努力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民工潮"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课题。基于以岳西县方边希望小学为中心的调查发现,为力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多元社会网络支持的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社会支持网络最大功效,需要从依托政府主导、学校服务、社会多方参与支持,借助社工模式、创新社会支持方式等多方面建构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式,其所获得的资料是在各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的互动中形成的.本文试以流动儿童问卷调查为例,探讨行政部门、学校、调查员、调查对象等相关群体对资料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获得对问卷调查的过程与资料质量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这一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列举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种种表现,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政府层面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职能,家庭层面加大教育的力度和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学校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学校的教师对于留守儿童教育,身负重任,要把给予儿童爱心和快乐当作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