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转变进入到人口红利期,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且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然而到2015年之后人口红利期开始下降,到2035年基本结束,之后形成新的人口负债期,人口老化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有必要前瞻性提出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构想,这是一个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数量和质量,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战略。为了实现2000—2050年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作者提出中国人口发展目标分"三步走"的初步设想,为2050年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红利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即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据此提出了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继而尝试构建了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从人口红利期进入人口负债期,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贡献效应开始减弱,从2010年起,中国GDP增长速度开始逐年放缓。选取总抚养比作为人口红利测度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口红利期结束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的挑战与机遇,研究发现带来的挑战有:经济增长的减弱、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急需转型。而人口红利期结束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机遇有:少儿及老人消费市场的扩大,人均收入增加、收入分配更合理,劳动力数量减少、经济增长转型期就业压力减小。我国需要积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资上涨与生产率增长同步,保证经济的增长势头,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人口红利理论发展的轨迹进行了梳理,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对河南省人口红利期进行了界定,通过计算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人口红利对河南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实现河南省人口红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口红利"的发展和吸收与当地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对陕西省人口红利现状、特点及不足的分析,指出开发陕西"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希望借助"人口红利"的影响,能够推动陕西的经济迅猛发展,帮助陕西实现"三强"目标。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是我国持续处于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较早较快的省区,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消退。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结构型"人口红利"转向质量型"健康红利"。构建了测量健康红利的指标体系,基于面板数据对1999—2018年江苏省的健康红利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红利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质量与健康红利水平息息相关,健康红利不仅能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能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健康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后人口红利时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厚和释放健康红利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健康红利水平不仅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而且还要制定相关制度,为收获健康红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人口红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口红利"源于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时滞,在量上是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的差额。由于这一差额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利益和资本家利益相互对立,经济增长与劳动者利益之间存在静态矛盾。在动态分析中,"人口红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劳动者利益。"人口红利"消失,实现经济增长要求向"创新红利"时期的转变,但同时也要兼顾劳动者利益。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是由"人口红利"时期向"创新红利"与"分享红利"交融时期转变。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养老金缺口等相关问题,化解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需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为"创新红利"模式的发展注入持续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巨大的人口红利。然而目前的"用工荒"现象也折射出了我国人口红利新的发展情况。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用工荒"所折射出的人口红利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刘易斯拐点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的释放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从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口红利也同样是"东亚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口红利体现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国民储蓄率稳步提高、年轻人比例较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较好四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即将进入人口负债期,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形势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增长受到抑制,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转向鼓励生育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以抚养系数为指标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6省人口红利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部6省经历了20多年的人口外移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期,但这种人口结构优势已趋于弱化,且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同时发现:中部6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各省社会总负担呈负相关,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将使未来该区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珠三角地区2000年至2010年常住和户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数据,分析珠三角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实证研究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相应利用人口红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人口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的人口年龄结构条件,通过劳动力、储蓄和人力资本等促进经济增长。仅依靠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衡量人口红利存在较大缺陷,通过就业人口修正以年龄界限作为划分生产性人口与消费性人口的缺陷,得到有效抚养比,再以人力资本为突破口,抛弃生产性人口的个体和时间同质性的隐含假设,得到能力抚养比。同时使用三个抚养比,对中国人口红利发展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仍存在一段时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鼓励农村隐形劳动力转移,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深挖存留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同时需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努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的特色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是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正面与负面效应,通过与其他国家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中国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特色,并提出了开发人口红利与应对人口负债的策略,应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培训、调整教育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退休制度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已趋于终结,一次人口红利正逐步衰减,将来要想为经济高增长提供人的支撑,就必须转向二次人口红利开发,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借鉴美欧日韩等国家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经验,我们发现,开发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是:延长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矫正高等教育,优化在职培训,加强健康保护,打破劳动力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人口红利,福建省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的,其效应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福建省是否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福建省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小乃至消失,在充分把握人口红利效应的同时,应从人力资本的积累、产业结构的转型、劳动力的流通、就业机会的创造等方面着手,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产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顺利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二,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方联合互补反馈的创新机制;第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联合培养的新机制;第四,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加速相伴随。在人口老龄化前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四十多年,得益于第一次人口红利。而从2030年开始,人口红利视窗即将关闭,我国在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加速老龄化时期,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人口结构变迁的不可逆性,只有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才可能实现富裕与老龄化的同步,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升级人口红利,从而促进经济升级,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等方式又能填补人口红利消失所产生的增长缺口。因此,"人口红利升级"和"经济结构升级"同步螺旋式升级,两者相互促进,成为后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红利近年来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这种情况和人口红利减少相叠加,对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带来短期的不利影响。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未来走势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意义重大。探讨如何释放我国巨大的教育红利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转型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内在的协同联系效应。论文基于1990-2010年的甘肃发展数据,建立了甘肃省GDP、人口红利和劳动参与率协整分析模型。研究认为,劳动参与率是助推甘肃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人口红利对甘肃经济规模扩大具有正向激励效应。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甘肃GDP将增加6.88%,人口红利每增加1%,甘肃GDP将增加3.48%。甘肃作为西部省份,用好用活人口红利、提升劳动参与率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