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市场奢侈品一方面消费强劲,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传统奢侈品业绩下滑,品牌老化的困境。新一代奢侈品消费群对奢侈品的消费从地位寻求式消费过渡到产品认知式消费,更加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与品牌个性,要求品牌商适度进行品牌延伸,更加注重奢侈品的内在价值与服务。  相似文献   

2.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消费方式,并迅速在全球普及。我国的绿色消费面临着多种困难,企业的供给约束、消费者约束和现有的宏观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成为阻碍绿色消费普及的主要原因。要推广绿色消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健全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企业必须进行生产转型,开发绿色产品;消费者要增强绿色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理念;谢费者协会应该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根本,加大对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的检查,维护绿色产品市场的有训发展。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 ,制约着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国以黜奢崇俭为核心的消费文化 ,在当前形势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建设健康向上的现代消费文化 ,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以自动售货机为代表的智能零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零售业态,推动着中国零售市场迈向智能零售变革时代。利用2019年的问卷调查数据,测量了自动售货机的消费情景、消费者感知质量和产品溢价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分析发现,消费情景直接影响自动售货机的产品溢价,并通过感知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动售货机的产品溢价;同时运用层次回归法分析发现,消费者健康意识水平显著负向影响产品溢价,但对感知质量的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因而,从多方面打造自动售货机消费情景,例如优化自动售货机选址决策、增加健康产品比例、增强消费情景的社交性等,是提高消费者感知质量和自动售货机产品溢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其核心是精神内容,其功用是为了满足购买者精神上的需求和享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消费在人们日常总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精神产品消费的可替代性日益减小,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张力急剧增大.艺术市场成为衡量精神产品价值量的经济杠杆,也为精神产品实现其价值提供了可能,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6.
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其核心是精神内容,其功用是为了满足购买者精神上的需求和享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消费在人们日常总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精神产品消费的可替代性日益减小,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张力急剧增大。艺术市场成为衡量精神产品价值量的经济杠杆,也为精神产品实现其价值提供了可能,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巨大.农村文化产品市场有供需矛盾尖锐、消费结构单一、消费观念落后、内部差异明显等消费特征.因此企业在农村进行文化产品的营销,必须对影响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各种因素加以挖掘和消除,通过建立文化中介组织、拓宽营销渠道、打造农村品牌文化产品、口碑营销等,在农村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因此其消费特色与传统商品有很大不同,这些特色在异质文明间的文化商品销售中更加明显。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遭遇了异质文明的"点消费"现象,主要表现为当前文化产品出口营销费用持续高涨而产品销售可持续性较差。分析"点消费"的涵义、特点、成因,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可以从文化产品消费诉求点的角度入手,力争定位更加准确,手段更加多样化,从而有效缓解文化产品出口中存在的"点消费"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餐饮业从容面对市场开放与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服务业市场面临着进一步开放的压力,而对于中国的餐饮业来说,尽管国外快餐已大举进入中国餐饮市场,但并未对中国餐饮业构成威胁,倒是国内餐饮业自身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学习借鉴国外餐饮业的经验,提高餐饮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水平,以满足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消费需要。  相似文献   

10.
消费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消费价值的感知,可见顾客消费价值的多少是消费者评价消费质量的前提。因此探讨消费质量问题应基于顾客消费价值,可以通过引导新的消费理念来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提高消费品质量来增加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以增加环境价值来全方位地提升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品属性包括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前者是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固有属性,后者是个人对产品主观感知的汇总综合。论证了文化产品属性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原理和影响机制,强调文化消费的体验性特征。以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数据为来源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中设置了8个反映图书属性的变量,在进行对数模型估计的基础上,运用一阶差分模型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表明,图书类型、丛书、获奖、评论数量等属性对图书消费需求的影响是显著的。研究结果对图书的创意、生产和销售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题,倡导绿色消费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取决于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产品环境性能认知。调查消费者"环境标志"的基本认知、"环境标志"的深入了解、产品"环境信息"与产品环境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等情况并从年龄、性别、学历三个角度为切入点调查研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消费理念可知,要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产品环境性能认知,应从加强对"环境标志"的宣传普及、建立产品环境信息咨询平台、规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消费产品即影视、媒体、广告等领域的文化产品。在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中,此类产品的翻译引入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此类产品自身的特点,其翻译引进有鲜明的目的性。但是,目的性不能成为遮盖一切的幕布,译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良知始终应该是高于现实目的的标杆。  相似文献   

14.
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为个人或非生产经营目的的单位(法人),客体为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随着信息消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消费者也逐渐形成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日常消费的信息化消费习惯,而且其依赖程度将随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加强,因此,文中所提出的信息化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等8个主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类消费增长的代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消费。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始终是围绕着满足人们的消费。但是,伴随消费与经济的增长,我们却付出了资源、环境、生态与社会方方面面的代价。思考与探讨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消费,除了金钱我们还付出了什么,从而倡导适度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创意产业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迫切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创意产业领域已出现跨国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消费都出现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一个全新的创意产业生产力空前扩张的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何抓住机遇,实施创意中国行动,从而大大提升我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渗透力,正是我们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由于供需结构、体制障碍、收入水平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加快。必须从调整产品供应结构、扩大消费信用规模、降低利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开拓农村市场等角度,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和部署,最终实现启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扩大农村家庭消费是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是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家庭消费也受到家庭特征的影响.因此,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家庭消费,需要控制家庭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农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有多层结构的特征.利用200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的家庭和社区数据,运用多层模型实证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户家庭消费影响的结果表明,农村家庭消费状况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而异;农村交通状况对农村家庭消费有显著影响;燃料基础设施和村公共财政支出在随机截距模型中对家庭消费有显著影响,但在随机系数模型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低碳消费是当今人类为应对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具有低碳、环保、节约、健康、公正等特点。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不强、低碳消费能力不足、低碳产品供给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构建福建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低碳消费教育宣传、提升居民低碳消费能力和低碳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上时代舞台。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实践全过程,以批量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精神生产的创新性、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精神交往的价值性、精神消费的发展性,进而产生了诸如同质生产导致无实在指涉、纵欲快感诱发无休止消费、符号消费引起无显性对立等现实问题,致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降低。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扩大优质精神产品供给、形塑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抵制符号消费等方面入手,化解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