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反映在信仰仪式、节庆礼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载的洪水漫天创世神话,以及以支格阿龙为代表的英雄故事等,构成彝族神话的主体。从对彝族神话结构的解读,可以了解彝区的自然风貌,彝人对于所居生境的认知,对于易发灾害的预测和减灾举措,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以及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等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要素。对于彝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彝族音乐历史悠久,彝族音乐文化更独具特色。但是类似彝族音乐等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彝族音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的反思和方法,所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彝族音乐进行重新的诠释,进一步明确危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文化的涵义、特点、功能和彝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分析了彝族音乐的文化现状、危机及其原因。最后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中,蕴含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相适应、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等生态保护观。这些生态保护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彝族宗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并从其自然观、原始生殖观和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各种宗教活动仪式的诸多保护生态资源的方式也体现了彝族生态环保传统。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凉山彝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凉山彝族生态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价值观。构建了自己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神山、鬼山森林文化,这些对保护凉山彝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彝族始祖传说位居彝族传统文化的中心,其产生的内在机制,传播的基本走向,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一族传统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彝族始祖传说的文化内蕴受文化生态的历史制约,使其无法超越既定的文化模式;始祖传说的传播过程和世俗化功能又促进了它与文化生态间的互动建构。传说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强化并恒定文化生态一原有的社会及人文传统,最终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彝族拥有历史悠久的火文化,同时拥有独特而鲜明的水文化。彝族传统崇水民俗是彝族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传统水观念、水祭祀与水禁忌等组成。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地方性观念与知识,彝族传统崇水民俗极富生态内涵,千百年来以神灵的名义,神圣地发挥着维系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共同体、构建人-人和谐的社会生态共同体的功能,与水规一道实现彝族社会的地方治理与自我发展。当今水环境恶化等水生态问题频出,类似彝族传统崇水民俗等隐秘性生态知识,应被历史辩证地客观看待,使其充分发挥水生态治理的文化软功能。  相似文献   

9.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下,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林木崇拜的文化传统,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接,可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凉山美姑县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生态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美姑县彝族地区大力发展彝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应当在文化开发中将生态保护提上日程,这也是各 少数民族地区走特色旅游路子时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在认真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 相关的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武定彝族婚姻礼俗诗》是第二十八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其中收录了云南省武定县彝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婚姻礼俗诗歌,记载了彝族纳苏人特有的婚姻礼俗传统。其中包含着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本文从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及彝族传统生态哲学话语出发挖掘武定彝族婚姻礼俗中的生态文化信息,考察典籍中展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掘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力图实现彝汉生态文明的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彝民族。彝族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已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关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试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聚居着藏族、壮族、彝族、苗族、羌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具体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各种自然崇拜观念、禁忌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生态文化属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能减少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的实施费用。传统的生态文化的变迁需要其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相似文献   

15.
论哈尼族生态观的特色及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在居住空间的选择、传统的梯田农耕和宗教祭祀活动等方面都有一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和实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快速变迁,对这些生态观念和实践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从彝族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所蕴含的原始自然宗教信仰及其相关宗教仪式与现今彝族宗教的对照解读中可以发现彝族古今宗教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由于英雄支格阿龙已经成了彝族宗教的主神,神话史诗《支格阿龙》已经成为彝族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因而《支格阿龙》的世代传颂对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丰厚多彩的口传文化浓缩深邃的思想于精炼的言语中,承载着历代彝族的生活镜像、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展示凉山彝族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其独特价值对现代人弥足珍贵。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淡化、衰退和变异,甚至面临旁落、失传、濒危的状况,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当前,结合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实以及彝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对凉山彝族口传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和系统研究,认识其所蕴涵的理性智慧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保护自觉,凉山彝族口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彝族文字是彝族古老文化及其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彝族文字字符中闪现着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彝文字符内涵包含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蕴藏着彝族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本文以彝族族名与彝文字符渊源,彝文字符蕴含的文化内涵,彝文字符的文化创意性,彝文字符中的文化变异表征,彝文字符中客观事物特征体现为内容,阐释了彝族文化在彝文字符中的表现情况。彝文不仅记录了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其字符本身的文化内涵也记录了彝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彝族法文化是中国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自然形成和智慧累积的成果,是彝族习惯法观念、习惯法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法规范、习惯法行为和习惯法的实物形态的总和。受彝族社会的封闭性、习惯法不成文特点、强烈的敬老观念和传统教育方式等的影响,彝族法文化主要通过口头和行为两种方式进行传播、继承,具有前塑文化的特点。在彝族法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德古和毕摩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恶化问题,而两种功能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以S市为例来看,优化农业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是发展生态农业,但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着轻视嫁接传统生态农业经验的盲区;优化农业文化功能的主要措施是修复传统自然农业文化,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保护的软肋。要优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需要努力促成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与传统自然农业文化(其中首要的是传统生态农业经验)修复的有机结合,以达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生态重塑等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