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卜筮、观亓德义”易学解释方法,以此出发,由对于卜筮的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最后作者指出:孔子关于易学解释已具有了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意味,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孔子仍然未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字训释、象数和史学等方法,并以之为哲学解释的进路。孔子及其后学的易学解释学,是一种循环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2.
林忠军在《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易学解释是一种经典解释,而经典解释最大特点是不能完全脱离文本进行解释,《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易传》则以“见仁见知”和“后亓祝卜、观亓德义”的方法对待易文本,即一方面承认易文本是卜筮之书,解释《周易》卜筮的形成、依据、作用等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发现了易文本中有圣人之遗言,即所谓文王之道以及在现实中所展现“刚者使知翟(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程颐继承了先秦儒家《易传》的《周易》观,认为《周易》是一部讲思想的著作,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认识事物的变化法则,并以其所著《易传》创造了义理易学的巅峰。朱熹对程氏的《周易》观加以批评,力主《周易》为卜筮之书说,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他在这种《周易》观指导下完成的《周易本义》,受到王夫之等有识之士的深刻批判。易学史证明,以学弘道,承传《周易》的哲学智慧和健康的人文精神,应是易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周易》一书,巳经被汉以后直至现代中西方人士弄得“神乎其神”,面目全非了。本文“卑之无甚高论”,只谈谈《周易》的本来面目。 一、《周易》是卜筮之书 前人曾说《周易》是“卜筮之书”,我认为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6.
《周易》初为卜筮之书,但经过孔子“赞易”,作“十翼”后,《周易》不仅具有卜筮的功能,而且成为明天道,尽人事,天人合一之奇书。  相似文献   

7.
"鬼谋"、"人谋"之语出自《周易.系辞下》。"鬼谋"之义,系占问于鬼神以求决疑定谋。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上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周易》是筮占之书,一派认为《周易》是说理之书。实则,《易经》作为中国文化元典之一,是一部系统模拟、效法"世界之理"的书,重卦形式是它的理论模型。每一卦一个主题,由卦爻辞的显性语言与易卦结构的隐性语言相结合,构成六十四篇阐释"世界之理"的精悍短文,立论通达,逻辑严整,面面俱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教诫。整部著作完全是"纯理性"的分析,其中没有任何"天启"或"神意"的成分。故此书乃是"人谋"之书,而绝非"鬼谋"之书。在这个意义上,周人的《易经》文化相对于殷人的卜筮文化而言,是一次理性的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易经蒙引》为其代表作。蔡清通过解读朱熹《本义》,提出了三易之说,认为易有三易,有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易》书之易。三易皆为一阴一阳,贯穿着变化之理。天地之易与吾身之易是先天客观之易,而《易》书之易则是后天圣人之易。《易》书模写天地之易和吾身之易,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易》书有至微之理和至著之象,象寓于理中,理寓于象中,至著之象与至微之理融为一体。蔡清接受朱子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但却淡化其卜筮作用,主张道义配祸福。蔡清的易学观不是简单的叙述朱子易学,而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和超越了朱子之学,成为当时朱子易学研究的重镇。蔡清的易学观在明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1 占筮是古代易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指出了占筮在古代易学中的地位。现在流传下来的较早的有关占筮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和《国语》。两书中共有涉及《周易》的记载2条,其中有6条是引用《周易》以说明或评论事理的,关于占筮的有16条,其中有14条涉及卦变。  相似文献   

10.
探寻船山研究易学的历程,从总体上揭示船山易学思想的特点、特色及其在易学史上第三个“圈圈”的终结与集大成的地位;说明《周易考异》 、《 周易稗疏》 是船山治易的基础工作;初得观卦之义,是其服膺易理之始;船山易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为兼崇象数与义理又归属于义理;《周易外传》基于乾坤二卦所产生的各卦卦象与义象以及各卦的错综变化,探求其中的根本哲理,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种物理人事之中;《周易大象解》 是他的社会政治现和伦理道德思想的集大成;《周易内传》坚持乾坤并建,错综合一,占学一理,得失吉凶一道,强调《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 ,它原本是卜筮之书 ,后经历代圣贤的诠释 ,逐步演绎成一条内容广阔的易学之河。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厚的思想内容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易》是贴近生活的 ,它所反映出的婚姻观念及家庭观念 ,如男女结合是政治的而不是爱情的、一夫多妻及男尊女卑观念等 ,反映了当时婚姻和家庭的有关情况。这些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维护家庭稳定、加强夫妻沟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对《周易》不分《经》与《传》,合称之为《易》、或《周易》。秦始皇焚书不及《周易》,司马还说是因为它为卜筮之书,易言之,即是脱离政治实际的书籍,可以得到保留与豁免。如果检讨《易传》内容,这是“皮相”的说法。《周易》之所以得到豁免与保留,正是因为它能为秦代的封建专制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3.
古来中国关于《周易》的注本数百千种,所作解释千差万别。西方人要想有一个好的《周易》译本,首先须有一个好的中国《周易》注本作为底本。选择什么样的注本,便意味着选择了什么样的理解,这便提出了一个“底本之信”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官方易学是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宗的。然黄宗羲、顾炎武、皮锡瑞等清代大儒都认为《周易》最好的注本是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朱熹的《周易本义》则存在严重的迷思,特别是关于易图学(包括《河图》《洛书》《先天图》等)的迷思。明末以后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尊重当时官学意见,翻译《周易》基本是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底本的,因而朱熹易学关于《周易》的迷思便也不知不觉地传播到了西方。  相似文献   

14.
金景芳先生的易学研究继承了孔子《易传》开创的探求义理的学风,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观点和学术风格,代表了二十世纪义理易学的水平。先生一直认为《周易》的价值在于它所讲的思想,而卜筮不过是它的躯壳。《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序列说明其哲学是乾坤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系辞》、《彖传》中实际都讲到了辩证法的合二而一。《归藏》与《周易》二易由首坤次乾变为首乾次坤,是老子与孔子思想所自从出的不同,表明了商周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发育成熟程度的差别,《归藏》之占七八不变爻,《周易》之占九六变爻,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先生还对《易传》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认为《周易》经传密不可分,说明了《易传》内容的构成及其与孔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学术界已成定论。然而对《周易》的产生 ,历来聚讼纷纷。本文把《周易》置于上古时代巫觋文化盛行的大环境背景之下进行探讨 ,认为《周易》是巫教盛行的巫觋文化的产物 ,是当时巫师们从事巫术活动占筮的整理记录 ,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周易》一书是圣人通变之书 ,在研究《周易》时以古鉴今 ,古为今用 ,思考现实的问题和南宋王朝的命运。同时 ,善用以史证易的方法。他认为易之道是天理。当然 ,他的易学观有浓厚的理学家的色彩 ,有时以《周易》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作注脚。从整体看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重视适用 ,重视总结历代王朝兴亡成败的规律以利当世 ,有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中,有许多提示人们根据事物先期征兆把握其变化发展的思维养料,然而《周易》本身又是一本中国古代卜筮之书,其体系、结构充塞着迷信色彩。当代人要从《周易》中学习其精粹,防止滥解《周易》,必须辨识良莠,避免将《周易》中的体悟与臆测、具象与抽象、偶然与必然相混淆。对此,应站在当代科学思维的高度,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转化的根据和机制。注意在理解和运用《周易》等传统文化时,出现主观随意、牵强附会,陷入神秘主义之中。本文还就现今社会中存在的迷信、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驳。为使人们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剔除其糟粕,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论《周易》的科学原理陈德述《周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内容非常丰富。目前,国内有些人仅仅只热衷于卜筮,这样的所谓“易学热”很难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国外的科学家很重视《周易》所揭示的科学方法论。本文就《周易》伪科学原理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一...  相似文献   

19.
根据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是孔子易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孔子并由.此将《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德义之书.“德义”为析言,在帛书《易传》中有多层含义.孔子“观其德义”的目的,是在“巫史《易》”之上建立起“君子《易》”的传统.这个“君子《易》”,在追求道德性认知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地吸纳了阴阳哲学的观念;而阴阳哲学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宇宙论背景和深度.在《要》篇中,卦爻辞是孔子“观其德义”的出发点及阐释的重心,由此亦与“巫史《易》”的解说进路区别开来.此外,君子“观其德义”还包含了“成德于己”和“施教于民”两个方面,前者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后者需要统治者保持谦谨之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没有符号学学科。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即夏商时代,已有卜筮之术。它通过对一些特殊符号的运作,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其中已有符号学的萌芽。在夏代这种方法称为“连山”,在商代则称为“归藏”。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起),这一套卜筮之术形式更为完备,解释也日益丰富,名之为“周易”。后来,《周易》被推为六经之首。经过历代学者的注释与补充,其内蕴已远远超出了卜筮之术的原有性质,而具有精湛深邃的哲学、文学、政治、历史与社会学的内容,也包含有系统丰富的符号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