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生成的自信,历史积累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的觉悟和认知,包括对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清晰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历史自信是在历史比较中生成的,基于大历史观,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宽广历史空间进行评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方法论基础。历史主动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进一步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有利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历史始终是人的历史,人也始终是历史中的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人的生成生成着历史,历史的生成同时也生成着人。人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之中,而不能生活在历史之外。生活世界是历史生成的结果,又是历史生成的原发基地。生活世界使得历史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果以历史注释的方式积淀成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自身生成过程就是历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梅林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研究历史。梅林历史叙述方法的内容结构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即通过叙述历史的起源表现历史的矛盾运动,通过叙述历史的矛盾运动表现历史的转折,通过叙述历史的转折表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叙述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表现历史构成,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表现历史的演变。在梅林的史学著作中,历史叙述的表现形式以论说风格的叙事为主,在历史叙述中做到历史评价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早年马克思从抽象的价值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精神的历史决定论,中年马克思从客观的历史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经济的历史决定论,晚年马克思从总体性价值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唯物辩证的历史决定论。随着历史研究视角的不断转换,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具有了能动辩证的理论内涵,从而超越了经济的历史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两极对立,实现了历史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文学中的历史维度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历史维度要求文学中描写的历史必须和历史一致,追求一种"实录"精神;广义的文学历史维度要求文学的内容具有一种历史理性、历史精神,允许作家虚构,用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反映历史内容。历史内容进入文学作品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历史的艺术化,历史的理性,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现当代批评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概念上看,历史是虚构,历史是方法,历史是当下,历史是建构。从叙事过程上看,历史叙事是情节编织和符号系统。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上看,历史与文学都是一种语言虚构,历史叙事对文学创作、文学效应对历史叙事具有双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人类历史活动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能否走进历史?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问题。历史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是一个存在,具有不可逆性,是客观的;历史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以及史料作为客观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存在,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可以无限走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历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历史研究中重视史料与发挥合理想像,以及历史著述之有限性和不可避免之当代性,揭示出历史与历史研究之复杂性。指出完全恢复历史本来面貌,不仅不可能,而且只能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同时,在探讨历史理性与历史规律联系时,指出不能如后现代思想家那样把历史断裂绝对化,但也不能把历史连续性和规律性绝对化。在探讨历史研究现状时,通史研究必须建立在专史与微观史研究基础上,而中国专史与微观史研究恰恰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1.
傣族和缅族虽无族缘关系,傣语和缅语也属不同语支,但由于地缘关系及共同的宗教影响,使得傣语和缅语在间接表达形式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傣、缅语的比较研究,可以为相邻的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相互影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歧义结构在汉语语法研究里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在傣语语法研究中,几乎还是空白。傣语的歧义既有词汇方面的,也有语法方面的。句法上的歧义表现为主谓结构歧义、述宾结构歧义等,加入一些相应的词是分化这些歧义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陇川县户弄村德昂族的语言与傣族的语言有很多借用关系,虽然这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但人口少的民族向人口多的民族借用语言是普遍的。从户弄德昂语基本词汇变化类型、特点两方面来看户弄德昂语的变化,可看出民族语言借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语用迁移为研究主体,对云南的5个民族组(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和傣族)的英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二语和三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存在语用迁移现象。二语和三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语用迁移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语言背景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语用知识的灌输在语言学习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傣族历史脉络为引线,通过对东南亚诸古国历史、佛教及其文字的论述,进一步探讨上座部佛教传入滇西傣族地区的时代和德宏古傣文的产生及其源流问题,并综合得出一个"掸傣各族文字和东南亚诸国文字源流表".  相似文献   

18.
多数壮侗语数量名结构语序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影响,然而不同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演变阶段,这是受汉语影响程度不同所致。基于语言接触研究视角,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演变和变异有三个阶段:傣语、泰语、老挝语的名-数-量结构处于"未变"状态,是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固有语序;临高语名-数-量与数-量-名结构并存,处于"在变"状态,是数量名结构演变中的过渡阶段;而其他多数壮侗语的数-量-名结构则处于"已变"状态,是其与汉语接触发生演变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傣语修饰结构短语富于变化而复杂,又具有内在规律。名词的修饰语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形容词、动词等,动词的修饰语有助动词、否定副词、介词结构、时间名词、形容词等。这些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语序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前置后置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是东胡后裔诸语言中的一支 ,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室韦人、契丹人的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室韦人的语言被称作原蒙古语。原蒙古语经过一系列突厥化过程而形成古蒙古语。研究蒙古语的形成过程 ,必须结合东胡后裔的历史来观察东胡后裔诸语言的发展 ,及其同蒙古语族各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对原蒙古语的研究 ,于蒙古族族源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