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键 《日本研究》2007,(4):48-5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根据《波茨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退入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至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日台关系由“官方”转为“民间”。至冷战结束,日台经济关系日趋密切,政治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台关系跌宕起伏,有升有降。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其对台政策的取舍主要是受美国对台战略的影响,同时也受中日关系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理特征上的典型海洋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在动力与依据.新世纪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显著变化,为实现最大限度拓展海洋安全空间的战略目标,遏制主要战略对手中国走向海洋,日本的对台战略表现为阻挠两岸以任何方式统一,同时力图控制台湾.反映在对台政策上就是积极谋求武力介入台海问题、加强日台安全关系、强化对台经济控制和社会文化渗透.对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台政策调整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先后三次调整对台政策。在导致对台政策调整的众多因素中,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对台政策变更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为有效实施亚太战略,极力对日本施加影响,力图将日本的对台、对华政策纳入美国的亚太战略框架;而日本由于在安全等问题上有求于美国,加之自己也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发挥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国际作用,也始终把从总体上保持日美“战略一致”,加强日美基轴关系,视作处理对华及对台关系的指导性方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因素对日本调整对台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试图立足于这一视角,分析日本…  相似文献   

4.
1997年5月,以自民党"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为主的日本政界亲台势力重新组合,组成了日本国会最大的跨党派亲台议员组织"日华议员恳谈会"."日华议员恳谈会"在继承了其前身"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密室政治"、"亲台宗旨"、"日台沟通中介"等既有特点的同时,也有"跨党派全方位化"、"组织成员新生代化"、"日台政治沟通多元化"等新特点.作为日本政界亲台势力的"代言人",虽然"日华恳"并不反对中日两国既有外交关系框架,但其"亲台制华"政策对中日关系、中国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是涉及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动荡,日台关系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小动作不断,对中日建立互信构成很大困难,严重干扰了中日关系的大局。日台关系和日本对台政策作为台湾问题的外部因素中仅次于美国的变量,成了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关注的热点。现有研究多囿于日本是否"亲台"或者"反中"的双边框架内进行分析,对于日本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认知台湾问题的演变过程缺乏关注。日本对台政策的知识基础主要建立在日本从对国际体系认知中派生出的对台战略认知上,考察日本对台战略认知和政策的历史变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超越原有认知框架并创新研究视角,或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在对日外交中处理好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中美关系经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但是在美国国会内部却始终存在着一部分对美国台海政策高度关注的国会议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帮”和“台湾帮”议员群体。这部分亲台议员尽管数量不多,却对美国台海政策的制定和中美台三边关系的顺利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在本文中,笔者以国会“中国帮”议员推动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阻挠行政部门承认新中国、“台湾帮”议员支持和促成李登辉访美等事件为例,探讨了国会亲台议员对美国对台决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承 《日本学刊》2004,(2):21-35
地区安全合作正在成为日本外交、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和日本外交、安全政策趋向独立的结果。但日本安全政策的基础仍是日美安保体制 ,地区安全合作只是这一体制的补充 ,也是日本发挥外交、安全政策独立性的舞台。迄今为止 ,日本的地区安全合作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大国关系协调和多边安全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尹铉哲  唐烈 《社科纵横》2014,(9):147-150
张作霖时期的奉系军阀对日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日关系的重要阶段。甚至可以说张作霖时期的对日关系发展状况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而非中国的其他地区。在这个阶段张作霖与日本其实形成的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双方在这一时期即在合作当中存在矛盾,又有矛盾冲突当中存在合作关系。一般以第二次直奉战争为界限,前期是合作大于矛盾,后期是矛盾大于合作。史学界一般对这一时期张作霖的对日政策评价为具有两面性。众所周知,日本于《乙巳条约》签订之后把朝鲜变为自己的"保护国",1970年又打着"保护"间岛地区朝鲜人的幌子,在间岛地区没立了非法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将势力深入到了地理位置重要且物产丰富的间岛地区。东北朝鲜人以及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保护"政策成为日本侵略东北的一枚重要棋子与此相对应,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则成为其对日政策的一个缩影。《三矢协定》1的签订,标志着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态度从"温和"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9.
周生升 《日本学刊》2023,(1):65-93+150
伴随国际权力格局剧变引发的大国博弈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经济安全成了日本维护本国主权和安全、竞逐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议题。在此过程中,日本在经济安全领域加强涉及台湾地区政策的动向值得关注。一方面,日本在涉台政策中,聚焦以半导体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产业领域,试图确保日本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本欲通过“共同价值观”将台湾地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并配合美西方阵营对中国大陆的遏制战略。台湾问题不仅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亦关乎国家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小动作不断甚至可谓冒进,不仅严重干扰中日关系及地区发展的大局,也对两岸统一的历史浪潮形成逆流冲击。但是,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中国大陆手中,日台勾连的收益将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法律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前 《日本学刊》2007,(1):66-79
各国对农业的保护由来已久,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功地将农产品重新纳入国际经济合作的范畴后,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均对各自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日本作为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农业保护思想和传统做法的发达国家,其调整后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极具特色,保护主义色彩依然浓厚,这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中日之间农产品贸易摩擦日渐加剧。本文结合实践深入探讨了日本有关农产品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形成、发展、内容、体系与特点,并结合日本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立场,提出了中国的应有对策,以期为妥善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美日政府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就政府补贴政策来看,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更多的是对研究开发活动和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而很少提供直接资助.日本政府则直接干预企业的研发活动,实行直接的经济补贴,代替市场规划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就税收优惠政策看,美日两国都有完备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美日经济体制和文化的差异,税收优惠政策也不尽相同;就风险投资政策来看,美国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完全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企业的风险资本很少受到银行业和保险的左右,因而能够更客观灵活地选择技术创新项目.而日本由于风险投资制度的不完善,很难把风险资本集中在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上,这方面日本处于劣势.借鉴美日两国创新支持政策优劣差异,对我国创新支持政策的构建无疑有着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7):116-118
战后初期,日本的内外政策在追随美国的基调上展开,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亦步亦趋。日本的对华政策在吉田茂担任首相时期日趋清晰,奉行了基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吉田书简》的出台以及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的《日台和约》,是日本在冷战体制下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的产物,阻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日本推行反共和反华外交政策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3.
各地简讯     
《台湾工作通讯》2021,(2):38-39
广西北海市发布40条惠台利民政策措施2020年12月30日,广西北海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介《关于进一步促进北海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北海40条”)。“北海40条”共5个部分,40条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北海投资发展、创业就业、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享有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提供政策保障。第一部分13条,主要涉及台胞在北海重大经济合作、工商审批、农业政策、科研创新、知识产权等投资发展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在新的背景下迅速调整对日政策。小布什政府在政治上大大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在军事上,利用日本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弥补美国力量的不足以实现其全球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的目标。在经济上,美国加深美日在自由贸易、环境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由于受到集体自卫权和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限制,美日军事同盟的合作也会受到约束。美日实际不对等的关系以及日本对基地迁移问题上的不满等问题会影响到美日关系。美国对日政策明显具有制衡和遏制中国对付北朝鲜的意图。中国面临着摆脱美日联手对付中国的冷战残余思维的困境。美国对日政策给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美日互有战略需求,美日同盟还会长时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岸田政府出于提高日美欧合作水平、扩大价值观外交影响力、维护政权稳定性等方面考量,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积极追随美国,采取以对俄全方位制裁为重点、以日美欧多方联动为依托、以多元化援助乌克兰为补充的对俄制裁政策。日本对俄制裁政策既对俄罗斯造成沉重打击,也对日本国家建设产生多重影响,使日美欧合作水平得到深化,影响了国际秩序的发展方向。但日本对俄制裁政策也存在能力与意愿不足、日俄经贸结构不对称等限制性条件,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从根本上看,日本对俄制裁政策的持续实则是为了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打破日俄领土争端僵局、构建制衡中国的联盟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呼吁两岸东海合作的声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这种合作意向仍面临不少现实困境。通过对"台日渔业协议"内容分析可知,日本为阻止两岸联手保钓,在东海渔业资源上对台湾做出一定"妥协",但却不能忽视台湾当局由此在领土问题上间接对日本做出的实质让步。这不仅引起舆论就对日实质让步的不当行为提出质疑,也增加了在领土问题上与日本后续谈判的难度。此外,该协议对两岸东海合作具有明显冲击,不仅降低东海合作的可能,窄化东海合作的路径,也会错失东海合作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九一一事件后 ,南亚国家作为反恐战线的前沿 ,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同时 ,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 ,也积极抢占南亚这一反恐战线前沿 ,并参与和协助南亚诸国反恐。一、印美军事合作迅速升温九一一事件后 ,由于印度对美国打击恐怖主义采取了不遗余力的支持政策 ,美国也因此解除了 1998年以来对印度实施的军事制裁。从此 ,一度在冷战时期疏远的两国关系 ,尤其是军事合作关系迅速升温。用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丹尼斯·布莱尔的话说 ,现在印美两国在安全和军事合作方面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 )防务接触频繁 ,军事对话加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这种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单方向的,而是逐渐进入相互贸易及相互投资的双向发展阶段。特别是日本出于阻止产业空洞化、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的目的,开始积极地实施对外引资政策。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对日经济合作还主要是以贸易及技术合作为主,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对日直接投资的愿望,如日本政府能够从实现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引资政策,是可能达到吸引中国企业进入日本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19.
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中俄经济合作关系将如何发展 ,这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后叶利钦时代的概念 ,认为中俄经济合作关系将按照叶利钦在位时两国共同确定的基本方针和总体方向继续发展。以此为前提 ,提出要重新认识和重新构筑中俄新型经济合作关系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即重新审视中俄经济合作中的若干问题 ,实现认识上的转变 ;重新定位中俄经济合作关系 ,实现战略和策略上的转变 ;重新理顺对俄经济合作思路 ,实现政策上的转变。文中还提出了中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联手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是否发生质的变化展开了争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建构主义学者对日本"反军国主义文化"的研究略占上风。他们指出,冷战后的日本安全政策在"反军国主义文化"的制约下不会发生质的变化。21世纪以来,新现实主义与制度自由主义的研究成为主流:前者认为,由于安全环境的变化,日本走向"正常化军事大国"的道路不可避免;后者指出,日本在安全态度上转向"国际主义",美国可以利用其在军事方面的主动性深化美日同盟关系。美国学界还着重从文化规范、公共舆论、选举体制、政党政治、政治体制等视角,探讨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根源。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研究呈现路径多元、视角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陷入范式之争、忽视政治势力对公共舆论的逆向影响等诸多不足。总体而言,出于为自身战略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立场,并受缚于日本财力的支持,美国学界的研究缺乏全面的历史观,且受价值观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