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略论曾纪泽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纪泽(1839-1890年),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他是曾氏家族中较有作为、在近代中国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爱国人士。在清王朝面临列强环伺、国将不国的“变局”情势下,他积极主张吸取和学习西方文化,并著书介绍推广。他还积极建议派人出国留学,在开通社会风气、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与此同时,在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追赶现代文明的潮流中他开始产生和形成其内容丰富、积极开放的西方文化观。一、曾纪泽西方文化观的产生和形成曾纪泽所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正是外国侵略者…  相似文献   

3.
近代天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点,而租界则在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西方文化主体的基督教会,依托租界,对天津的教育、报刊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极大地同化了租界内的西方文化,使其成为中国化的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天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洪秀全与曾国藩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秀全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较量的不同胜败结局 ,其深层原因主要不在于战场上的得失多寡 ,而在于各自对于中西文化的认知与抉择程度是否符合当时特定的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轨迹。具体说来 ,洪秀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否定又依恋 ,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既维护又超越 ;洪秀全对西方文化中宗教神学等予以改造利用却缺乏全面认识 ,曾国藩对西方文化加以抵拒的同时又对科技为主的物质文化予以认同 ,是二者文化观的主要分歧所在 ,并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兴起了“中西文化研究热”,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著作,如:《民族与文化》《中国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展望》等,发表了数百篇论文,从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研究者基本都承认: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时期;中国近代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6.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近代广府地区中英文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当时中国与西方文化接触、交流的缩影.国内学者对近代广府地区的重要中英文报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探究,但仍有待拓展的学术空间:一些近代广府地区的报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学科间的交叉运用尚显薄弱,缺乏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因而难以揭示近代广府地区中英文报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与表现.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开始了在比较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变革的过程中,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经历了中间的制度层面,最后深入到文化本质层面,最终完成了对西方文化本质的认识,也完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观的最终革新.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欧进行全面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特征凸显出来.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第一次传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中西方文化传统发生了剧烈的交融与冲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陈超 《学术研究》2006,26(5):94-9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为播西方文明而来,为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超 《东南学术》2011,(4):169-17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崔婷 《东岳论丛》2006,27(2):192-193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理清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的全息写照,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观念与哲学方法的重建,也是实现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先秦名学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触及到西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结中西文化的桥梁,也使西方近代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并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 ,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 ,中西文化实现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与交流 ,西方的天主教与科技文化相继传入中国。利玛窦提出的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在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西学顺利进入中国和中国士大夫最终接纳西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利玛窦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及其在此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牛济《人文杂志》编辑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地接触.那么,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胡滨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中...  相似文献   

18.
胡明贵 《东南学术》2011,(2):183-193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示范效应作用之下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旅,中国文学也在启蒙与救亡双重期待中产生裂变与转型。然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乡土中国的典型性异常明显,这就决定了转型后新文学乡土小说表现中的中西文化比较双重视角:个人独立、自尊、自主、自立的个人主义价值定位与乡土中国农民愚昧、落后、奴性等劣根性构成对比。文章从改造国民性入手,探析西方文化隐性视角与新文学乡土小说现代性品格之关系,说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9.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引起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问题之争,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国固有的心理构成、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和认识定势飙转豹变。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这个大变动的巅峰。他与其时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经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中西文化观的基础,同时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心理沉积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论容闳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的一生不仅致力于“援西入中”,同时也致力于“援中入西”,开创了近代一次较全面的中西文化交流。这次文化交流对中国教育、科技、军事、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近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向西方传播和弘扬了中国文化,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