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来源,揭露了大众文化的非文化性。本文就这一理论对大众文化商品化、拜物教、标准化及消费文化的论断进行了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传媒手段的多元化,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物化现象层出不穷,个性消失殆尽,消费主义泛滥肆虐,证明了将大众文化非文化性这一论断放置于当代中国语境的合法性,对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它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的产生,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众多文化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大思潮.大众文化是同传统的精英文化相区别的,其娱乐、消闲、商业性的功能大大强化,而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相对弱化.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化时代而出现的新型的文化活动方式,它使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后现代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文化,具有反抗性、多元性和相对性的显著特征,反对统一性、普遍性、本质性的现代社会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最持久且最普遍的学习行为。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既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更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大众文化给阅读教学带来的利与弊,进一步提出大众文化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边缘谈──兼及中美大众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近年来日益受到注目的课题和话题,但对它的看法大都深受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影响。本文拟借鉴这些理论,从大众文化的边缘,即从大众文化与其它文化及文化主体的关联之中寻求对大众文化的一种新的观察角度:作为一种中间形态的文化,它的存在与发展的过程有其必然的社会、历史、经济及文化背景和要素,从客观的、非“解构”性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大众文化的延展性、消解性、社会性、商业性与创造性的多重结合。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众文化特征透视司马俊莲所谓“大众文化”,是伴随“大众社合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物质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着重探讨的是事物的本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对人的存在、人的...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 2 0世纪后半叶 ,伴随改革春风的吹拂而觉醒 ,根植于市场经济沃土而成长 ,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 ,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 ,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争议。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一方面同与其共时态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 ;另一方面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相区别 ,其基本特性表现在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要使大众文化向人文化、科学化、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需要对它的运行过程整体控制 ,并进行人文提升和科学化改造 ;促进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多元整合 ,从而成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从西方舶来的一个文化概念,它与我国一直提倡的文艺大众化有着质的区别,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通俗文化也有相当的差异。它伴随着现代大工业生产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应运而生,是二十世纪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它带着鲜明而深刻的后工业社会的烙印。首先,在后工业社会的完整的发展体系中,文化不再远离工商业而独立,已由社会的形而上的空间投身于现代产业体系之中,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以“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来…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作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消费的文化,它对人类文化和社会以及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比高雅文化更为广泛的影响。因此,不理解大众文化就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始终与女性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女性诱惑的意味不仅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而且直接渗透到了意识形态和大众流行文化之中,成为革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女性诱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性的诱惑,更是一种自由与解放的诱惑;不仅是大众流行文化时代兴起的征兆,也是革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文化资源与暗示。  相似文献   

12.
工业生产的巨大发展带来了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体通过工业生产来满足对文化的需求,不需要直接参与创造文化。这个时代,文化成为公众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这正是现代城市社区文化衰落、社区认同危机的原因。在应对这一问题过程中,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面临着巨大困境。本文的分析认为在社区开发中,开发者必须跳出由工业生产社区文化的模式,鼓励居民直接参与才能促进城市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的主要文化现象,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特殊性出发,论证了其内涵及特征,并分别从文化形态、创造主体、传播特征和发展特质等方面,深刻分析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而阐述了引领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主体和具体的途径方法等一整套的机制建设建议,力求对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和有力引领。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产业化方式进行生产,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大众读本。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合理性,它打破了文化精英阶层对文化的垄断,并具有娱乐功能。但是,大众文化是非个性的文化,并且它还导致了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同一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我们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积极引导,使其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6.
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 ,韩国社会已从农业社会发展成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本文对儒教文化在韩国现代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将如何演变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人生存方式的反映,凝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总结,是人创造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落后的文化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失范状态,产生了文化和发展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文化转型是发展的深层表现,新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从根本上冲破旧文化传统和体系的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建设现代社会,创建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森林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森林文化形态构成森林文化的整体。原生态的森林文化一般由树种文化(如松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形态组成,具有明显类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文化形态突破树种文化的制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地域的与民族的森林文化形态,城市的与乡村的森林文化形态,外在的与内在的森林文化形态,产业的与非物质的森林文化形态等。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表明:在工业社会背景下,非主流的森林文化并没有退出文化领域,相反,森林文化对工业社会进行渗透和扩张,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意境,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文化为生成的土壤和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因素,又具有区别不同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既表现为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可以带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启。然而,在工业社会历史阶段中生成的可以归入现代主义范畴中的文化却如此深入人心,拒绝和抵制变革,从而使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出现是工业社会亦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后果,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变革要求与文化延续间的冲突,也是风险社会出现的原因之一。置身于风险社会,对工业社会的个体性文化以及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竞争文化进行反思,确立合作文化的建构目标,是一项迫切任务。风险社会意味着人类被动地成为命运共同体,为了将它改变为积极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行动这样一条道路可走,而合作行动的文化要求,则指向了合作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