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地区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又如何?这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罗杰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语言历史事实.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证明,"江"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至于其他语言中的相似形式,则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区别外来借词和固有基本词有一个原则:若某词的得名过程与某语言中的固有基本词的得名过程类似,同时,它在这个语言中还具有一个完整的同源词系统,那么,它就应是该语言的固有基本词.至于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考察汉语"江"的得名过程,其结果正和这一标准相合.  相似文献   

2.
"昆仑"山是华夏族的圣山,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华夏族的大多远古神话传说都与"昆仑"相关。由于"昆仑"山特殊的文化地位及其神秘性,自古便有不少学者在探究"昆仑"山。有学者探讨原初"昆仑"之所在,也有探讨"昆仑"语源语义的;"土鲁"山是古彝民族的圣山,是古彝文化的根基,其在古彝宗教文化中的地位不亚于"昆仑"的地位。根据学者的研究,彝族的语言和文化都与华夏民族有较深的渊源关系。本文也认为,两个民族的渊源关系非同寻常,"昆仑"文化与"土鲁"文化间具有很多一致性关系,长期以来处于争论中的"昆仑"是汉语固有词汇而非外来词,并与古彝圣山名"土鲁"存在着完美的音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粤西鉴江流域自古是汉人和古百越人杂居之地。从南北朝至初唐时期,此地"冯、冼"结合,"汉、越"共建而又从属于汉人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权,罗州、高州的行政建制,以及与广州地区的密切联系等等历史因素,促进了本地区的汉化,糅杂了大量古百越语的汉语方言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如何?这一切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傑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上述说法在汉藏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谳.然而,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历史事实.梅祖麟和桥本万太郎都声称汉语中的"河"借自于蒙古语,这种假设主要建立在上古汉语中"河"的语音形式gal和蒙古语中"河"的语音形式rool的联系上,以及"河"所呈现的地理分布上.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来自汉语词源的证据,来自蒙古语的反证,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国语>、<庄子>、<楚辞>、<战国策>等)的证明,以及"河"在中国历史地志中的分布以黄河为中心、分别向南和向北两边扩散的史实,证明"河"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它的词源不是蒙古语,至于"河"在别的语言中的相对应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区别本民族固有基本词和外来借词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语言的固有基本词的命名过程,必定具有某种共同点,并且是在一个完全同词源的系统中形成的;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越语中汉语借词的越语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在中国秦汉时期,作为文字载体的汉字就已开始传入越南(当时的交址地区),其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汉字曾被作为越南的正式文字,汉字对越南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越语从汉语中借用的词汇(汉语借词、汉越词),现仍大量保留在越语中,并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6.
"动物+不吃了"结构的存在歧义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汉语里只有常食用肉类且整体都能被煮的小动物在"动物+不吃了"结构中充任主语时才会出现歧义。反而对于使用法语、西班牙语、乌尔都语等语种的学生来说,该结构中的主语不管是小动物还是大动物,他们都理解为有歧义。不同语言词汇的差异是造成第二语言习得时产生歧义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目的语的固有歧义外,还应了解汉语和留学生母语之间词汇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讲解和练习。  相似文献   

7.
《越绝书》被誉为“地方志”鼻祖,书中记载的吴越两国历史,为罕见的宝贵史料。该书反映的语言包含三大语料特点,具有三大语料价值:语料来源驳杂,与先秦汉魏典籍中语料多有重合,致使语料年代层次极为复杂,但通过相似语料中词汇的比对可以探求词汇演变史;语料具有地方性特色,掺杂古越语词汇及吴地方言词汇,可提取这部分语料作为汉魏时期民族语及方言的记录材料;语料中不见于同时代其他文献的若干新词新义,可为汉语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同时为字典或词典提供补正用例。  相似文献   

8.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9.
日语词汇包括三部分:日本固有词汇,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汉语对日语文字的形成有过深远的影响,从日语的词汇来看便一目了然。日语中汉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与汉语词汇形体完全相同,称之为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根据意义上的联系又可分为三类:1、中日同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语词汇注义时"的"用于指示外语形容词,具有词义描述作用,被称为"的外".通过对若干外语一汉语形容词的分析和外语形容词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的外"揭示了汉语形容的原始形态、词根和变异.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外"只是表示了形容词原始形态,在汉语语篇中,形容词有两种变异"……的"和"0的"形态.这一发现可充分解释汉语相关语篇中"的"的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动态预测非常困难的问题。推导了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溶解气驱油藏未来流入动态预测关系式,分析得出油井的采油指数和流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来”母字的构成及其演变一直是汉语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上古汉语部分“来”母字在苗瑶语中的对应出发,指出上古汉语的部分“来”母字不但对应于当代苗语三大方言中东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有的学者为[r])和西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而且与中部方言的舌根音声母[v]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指明这一对应关系在今后汉语史研究中将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古汉语语序的特点,例如,宾语前置、比较句中的形容词谓语前置、介词省略等,在今天的闽南方言中可以找到相似性。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教科书上所谓的"古汉语存在不符合逻辑思维的倒装",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是欠妥的。其实,古汉语语序与古人的逻辑思维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词根》(The Roots of Old Chinese)是法国学者沙加尔(Laurent Sagart)先生于1999年完成,并由我国学者龚群虎先生2004年译成汉文后在我国国内出版发行的关于我国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重要著作。本文作者在文中通过对《上古汉语词根》一书的内容结构与理论方法的初步介绍和简单评析,指出了这一著作在当前和今后我国上古汉语乃至整个汉藏语系诸语言形态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关古汉语同义词形成原因和途径,现有研究的一个薄弱处是对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方面因素重视不够。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如词义的引申、方言的差异、古今词的并存、词源词的运用、同音假借、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才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等级制度、意识形态等确实对同义词的形成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越谚》是晚清绍兴学者范寅编辑的方言研究方面的著作,全书析为语言、名物和音义三卷,辑录了越地方言的词语、谚语、俚语、歌谣等,是我们了解当时越方言、越文化弥足珍贵的语料。该文从词汇的角度探讨《越谚》的词语结构、注音与释义。  相似文献   

17.
绍兴黄酒品牌由品牌产品与品牌文化两个部分构成。其品牌产品即一种酒饮料,其品牌文化来源于越文化。在产品同质化时代下,其品牌国际化的本质是其所蕴含的越文化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位移。在这过程中,绍兴黄酒品牌既得益于越文化又受制于越文化,从而陷入越文化“困境”。对越文化实施适当的吸纳与超越可以走出这种“困境”。而绍兴黄酒品牌欲成为国际强势品牌,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使其品牌名成为通用语汇,二是使其品牌成为越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或其某一方面)的强烈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译家译过该作品.文章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大陆翻译家海观译本和台湾翻译家宋碧云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它们对原著简洁、凝练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通过对两种译文的量和质的比较,可以看出,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要优于海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9.
词头"不"一般被研究者归在上古的帮母之部,也被当作前缀*p-或复辅音声母前塞冠音*pC-来源的例证。通过描写它的种类和考索语源,认为词头"不"属疑母月部,以词头"不"来构拟前缀*p-或复辅音声母前塞冠音*pC-的理由不充分。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的“V+将”结构在现在的多数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但在山西的一些方言中仍有保留。长治方言中的“V+将”结构主要表现为“V+将+来”。从句类上来看,此结构主要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从此结构中宾语的位置来看,共有三种类型。从此结构的否定形式来看,不同类型的结构用于不同的句类,其否定形式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