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西欧步入奴隶社会以后,曾创造了无比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吉少年过去了,人们还津津乐道于“希腊的光荣”、“罗马的伟大”。那时,欧洲广衰的土地上城雨繁华似锦,文化蓬勃向上,建筑壮观宏伟。但自从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却出现了历史的大倒退,沉沦于长达千年之久的“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不能不让人对此认真思考。如果回顾西欧中世纪文化的整个发展状况,我们大约可以将11世纪作为一条分水岭,5至11世纪可谓中世纪文化的极端黑暗窒息时期,11至17…  相似文献   

2.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东方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提出“东方现代化”这问题,是因为在过去若干个世纪中,现代化几乎与“东方社会”无缘。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在很多人看来,“东方现代化”是否可能,是一个只能“悬置”的问题。起初“东方”还只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而“西方”社会是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发展而来。在中世纪时代,地中海曾被看做世界的“西方”,中世纪以后,  相似文献   

3.
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生态文化”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从使用的情况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为了弄清究竟什么是生态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类型、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模式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概念予以专门的论述和阐释。一、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同人与自然关系相伴而生,并肩同行。当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文化就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那么人类文化可以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5.
查理大帝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实行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促进了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尤其是他的基督教文化政策的实施,奠定了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地位,并直接影响了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传统和发展模式。本文就查理大帝的基督教文化政策问...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反映人们权利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行为文化的意义在于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符号文化也具有这种功能。行为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对此作了扼要分析。此外,作者对产生于“文化独立性假象”,的“文化决定论”,也作了重点剖析。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世纪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文化人类学者所指的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文化”或者“图像、人民、货币、技术,总之各种主体和客体”的流动这一全球社会文化体系。虽然人类文化接触古已有之,但至少只有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并且是在打破了国家界线、地区界线以至洲际界线之后,这种文化接触过程才被一些学者们视为具有“全球化”的意义。在面对世纪之交的上述重要时代特征,笔者试图根据所读到的有限论著和了解到的疏漏情况,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作一简略的介绍。并基于这些有限的了解和本人的田野观察与思考,对在新世纪初期该学科的研究大胆妄加展望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以文化为导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牵涉到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系列重要问题。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不断涌流。但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是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唯一标志,也不是人类幸福的最终归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的是经典犹太传统文化中人性观的建构。文章首先从中世纪对“以上帝的形象”这一词语的阐释出发,回顾了圣经中“以上帝的形象”造人的历史,继而讨论了这些传统对理解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关系,特别是非犹太人的人性观所具有的意义。文章的后半部分考察了塑造犹太流散文化的跨文化适应和交流现象,对犹太人-非犹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建构。该部分集中讨论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混合的一个极端事例,即中世纪时期中国开封的犹太人社团。  相似文献   

10.
立足当代社会促进文化研究──对“文化热”的反思张风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我国的学术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文化反思、文化论争的热潮。“文化热”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审美文化正变成一道方便、省心、可口的文化快餐,这与现代社会进程中外部生活和内部生活的高速度、快节奏密切相关。当代审美文化作为快餐文化的特征在于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仅仅对于从中截取出来的“现在”表示孤立的当下关怀。这种当下关怀的平面化、外在化倾向导致了形象的支离破碎。文化消费中权宜性、临时性心态的蔓延导致了“用完即扔”习惯的养成。指出这一现状并不构成我们返回到过去的理由,也许当代审美文化快餐化的现状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它的归宿应是包含其自身在内的合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大量作品都涉及对“五感”的讨论,其中尤其引入注意的是关于五种感觉的等级划分问题.视觉和听觉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公认的高级感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处于比较低级的位置,此种意识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并影响至今.具体而言,视觉和听觉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古典时期,视觉在五感中毋庸置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对传道的关注,听觉被许多神学家认为是最可靠的感觉.在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相互作用的张力下,视觉与听觉交织着共同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两种高级感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香烟牌子是经济头脑与文化眼光的特定组合。香烟牌子的问世与发展,综合反映了社会大文化。它以社会为土壤,以社会大文化为内涵,以商业文化为本质,随社会大文化的律动而变化,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百景,包括社会风情的概览、行业百态的扫描、百科文化的播杨、体育天地的介绍、服饰文化的关注、交通运输的聚焦、历史事件的展现等,对社会大文化进行了极其广泛的社会性集散。香烟牌子是文化艺术的时空定格,集各画种和摄影之长,采“西画东渐”之风,取新型画材之忧。今天我们对于香烟牌子的研究,已远远突破了方寸的局限,而带有经济学、社会学、史学、美学和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宿命的[新]李光耀[美]F.扎卡里亚曲翰章译这是美国《外交》季刊副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采访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对话,现摘译如下,采访者扎卡里亚简称“扎”,李光耀简称“李”。扎:随着冷战结束,原亲美派东南亚领导人都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所...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从文化层次上看问题,是最高的观察层次。那么,文化这个尽人皆知的术语,究竟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说它是最高的观察层次?从文化层次来观察今天的世界,将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关于文化的定义,文献记载有150多种。其中,赫斯科维茨认为,文化是人类环境中的人造部分;欧·奥尔特曼等指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仰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习俗和行为,是用来表示认识、知觉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的人所共有。“一致”是文化这一概念的中心特征,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习俗涉及到的不仅是“内心的”和“行为的…  相似文献   

16.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力对社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吴光吴光,男,1944年生,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杭州310025)(一)从“《论语》加算盘”名言看“文化力”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或企业文化的人们差不多都很推崇日本“株式会社”的创始人、号称“企业之王”...  相似文献   

17.
王山 《探求》1998,(Z1)
当今的中国,存在着两大社会现实:一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厂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化建设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一、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  相似文献   

18.
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礼和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五四”以来,日益重视对中西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礼。它是在传统的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礼具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双重起源,拥有形而上本体意义上的崇高地位,是天地万物的准绳,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唯一的统一的尺度。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是正义。古希腊思想家将正义看作是区别人兽的根本标志,维系人类社会、确立社会秩序、实现理想城邦的最高准则。中世纪神学家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体现上帝的正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进一步将正义与私有制、契约论、强制的权力相结合,以此论证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贫困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社会科学中,文化这一术语是指“群体经历宁产生的代代相传的共同的思维与信仰方式。它是一个社会的生活万式以及适用于其员的知识、信仰、习俗和技能。”所谓员困文化,首先它是一神文化,具有文化的特征;其次,它是一种亚文化,其共享的成员是穷人,且相对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不能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在各个方面有其独特性。在当今的中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表明,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正2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有10200万人,其中人均注纯收入在15o元以下,不能解决温烟的贫困人D还自400O虽历。这…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女性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过分庞大的日常生活内容和层面,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主要羁绊之一。要加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这一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价值取向的关注和沉思,因为它是中国日常生活内容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