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生育行为中的制度化逃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生育行为和结果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以政策法律来规范生育行为;作为生育行为发生的基本单位家庭来说,生育首先体现了家庭和个人的生育目标。当家庭生育目标与国家人口目标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得以解决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一是家庭迫于国家的强制力量而接受国家政策;二是家庭坚持自己的目标,引起国家的强制处罚;三是家庭在自身目标与国家政策之间找…  相似文献   

2.
邱红  王晓峰 《西北人口》2010,31(5):113-115,119
生育虽然是一种家庭行为,但它同时也是具有外部性的社会行为。生育成本包括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两部分。由于家庭在生育决策问题上很少考虑社会成本,导致家庭生育意愿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通过缴纳社会抚养费等方式,将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是实现调节生育行为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家庭心理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率问题,是人口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就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家庭心理学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 一、研究生育率变动为什么要加强家庭心理学的研究 (一)家庭是生育率变动的具体实现单位。生育率作为反映育龄妇女生育强度的相对指标,尽管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归根结底是由个人的生育行为所决定的。而生育行为只能在家庭中而不能在家庭以外的其它社会组织中进行,这是因为,首先,就生殖而言,人的生育行为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生殖机能的男女性的结合,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是受法律规范指导和控制的。一般地说,男女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育成本日益成为低生育时代育龄群体生育决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梳理与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养育成本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家庭养育成本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并形成了研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结论可靠的系列成果,相关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西方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对养育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二是利用全国性或地方性调查数据,对养育成本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三是从个体、国家和社会层面分别讨论养育成本与生育意愿及行为、生育率和生育政策间的相关关系与后果。尽管既有研究为更好理解家庭养育成本规律及其后果提供了参考,但还存在家庭养育成本概念测量多元且不一致、养育成本分担主体责任界限模糊、理论解释机制缺乏新意、实证调查数量偏少等不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家庭养育成本相关研究: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育成本测量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家庭、国家和社会层面长期投入的各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第二,正确认识我国养育成本责任分担主体的非均衡状态,剖析养育成本的责任分担模式与政策启示;第三,探讨养育成本与生育意愿和行为间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养育成本对生育率和生育政策的作用机制;第四,重点关注女性机会成本,建立健全女性机会成本的补偿机制与体系;第五,开展实证调查,验证与评估相关生育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口压力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文明的有力促进源之一。这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陆玉麒在来稿中提出的观点。作者从人口压力与农耕文明的产生,人口压力与人口迁移,人口压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几方面,对人口压力及其后果尤其是正效应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人口压力并不一定与人口  相似文献   

6.
生育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 ,生育行为是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的行为。由于多育子女可以给父母带来经济收入、养老保障、心理慰藉、婚姻生活等多方面的效用 ,而其对环境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等成本主要是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个人家庭可以从多育子女中获取较多的收益 ,而由社会承担大部分成本。因此 ,个人家庭在进行生育决策时 ,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选择多育 ,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带来严重的人口危机。文章认为制度是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人们的多育行为 ,关键是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的实施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改变人们预期的收益和行为 ,培育家庭生育的自我约束机制 ,从根本上减少家庭对子女数量的需求 ,从而降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本 ,保证政策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孩子质量数量替代与持续低生育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的生育行为和生育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宏观社会经济条件和微观家庭生育决策与生育行为。前者对生育率的变化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影响,后者则是生育率波动的微观基础。与此同时,这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首先,宏观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家庭...  相似文献   

8.
低生育率水平下人口发展的经济后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低生育率水平下人口发展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时指出它是一把双刃剑 ,同样也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后果。为了既充分发挥低生育水平的积极作用 ,又逐步消除或缓解其不良后果 ,一方面要适时地调整现行生育政策 ,选择适当的总和生育率水平 ,另一方面要构建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予以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与二孩家庭生育模式百年模拟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少人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可能造成家庭负担过重忧心忡忡。通过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孩加间隔”家庭未来百年发展变化模拟评价后认为:如果生育模式选择得当,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二” 负担结构有可能基本避免,未来独生子女家庭的负担,也不会比历史上经历过的较重的负担更重。生育模式选择不当,生二个孩子,并不能保证比生一个孩子负担轻。从百年人口对资源环境和杜会经济发展的压力看,“二孩加间隔” 的政策无论如何组合和选择,所形成的人口压力都要显著大于独生子女政策,而独生子女家庭的生育模式如果选择得当,它的家庭负担不见得比生育模式选择不当的二孩家庭重多少。因此,政府应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坚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同时应按最优生育模式,对生育年龄和间隔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最终在决策上产生分歧。生育行为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夫妻双方对于生育同样具有独立决策权,当夫妻任何一方否决生育决策时,夫妻双方生育决策的合作被打破,最终导致生育行为暂时延迟或一方妥协。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夫妻间关于生育决策的分歧逐渐由生育时机分歧向生育数量分歧转变。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新家庭经济学讨价还价的生育决策理论框架下,分析夫妻关于生育数量存在的生育分歧及其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机理,为低生育率陷阱提供了新的对策,同时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偏离的现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夫妻生育分歧普遍存在,相比之下,生育过1个孩子的家庭分歧程度更大。实证结果显示生育分歧对家庭生育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生育分歧越大,发生生育行为的概率越低。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丈夫和妻子同样具有生育否决权,但在决定是否生育一孩和二孩时,男性否决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大;随着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增加,妻子否决对于生育行为的负向效应逐渐显现并增强。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女性承担较重的育儿负担会强化生育分歧对生育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育意愿是人们对自己生育行为的主观期望。对于承担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控制人口重任的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生育意愿呢?他们的生育意愿与其生育现实之风,是否存在差距呢?弄清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众多的独生子女现象,也有助于我们探讨将来可能出现的某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育转型、性别平等与香港生育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肇庆 《人口研究》2006,30(3):10-15
香港是世界上生育率水平最低的超低生育率地区之一。低生育率现象是个体导向的社会机制所倡导的两性平等与家庭导向的社会机制在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之间强烈冲突的结果。“有偿养育计划”也许是刺激那些有多生倾向的家庭把生育意愿转变为实际生育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出生性别比失衡与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世青 《西北人口》2008,29(6):69-73,78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不进行治理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目前采取的一些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等。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产生改观,但要实现全社会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化需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放弃男孩为首选的生育偏好。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形成应从社会政策入手和进行调节。根据个体生命周期中不同的个体和社会需求.依靠教育政策、生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及退休政策等具体的社会政策对女性和独女户家庭进行关爱和倾斜.通过利益导向创设出生女有福气的生育观和“关爱女孩、尊重女性”的性别价值现。在实施社会政策时,应发挥各项社会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各项社会政策之间应该具有联动性和协调性。此即是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育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人的生育行为的动机,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哪些社会变化造成了人们生育动机的变化,最后对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人口性别均衡与否是关系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大多数家庭以居家养老为主。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生育男性偏好是农村生育意愿的主流,现实中超生抢生都是为了生儿子,加之近年来医学设备的广泛使用,管理不到位,非医学需要选择出生人口性别等问题,形成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既影响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又会造成社会问题。分析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转变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人口生育转变的异常现象。 本文拟从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的实地调查中得到的资料,论述产生人口生育水平异常转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现象广泛存在。在发达国家,普遍的情况是实际生育率大大低于意愿生育率。发展中国家同样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现象,但更多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反的规律。中国也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且实际高于意愿的情况。根据中国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基本完成生育的40~49岁妇女,其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而平均实际生育子女数为2.2。利用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妇女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考察个体背景(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生育政策和生育孩子情况(包括孩子的性别结构和存活状况)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但性别偏好是造成生育行为大于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家庭生育选择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决策权分散在社会各个家庭单位,家庭选择孩子数量与质量。家庭生育孩子是由孩子报酬(包括非货币报酬与货币报酬)和成本差额确定的,家庭生育孩子遵循一系列经济选择过程,并对这些选择过程展开经济学分析。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对生育选择行为的各个变量施加影响,使得家庭自动实施优生优育知识,达到合意的人口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预期因素与生育决策邬沧萍,刘军家庭是生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生育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的支配。决定人们生育意愿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是人们自身的生育利益以及人们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认识。生育可以说是一种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行为,因此,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20.
传统生育文化的惯性与人口控制的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控制的难点在农村,表现为较普遍的二胎生育和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现象的大量存在。大多数超生行为都是在家庭决策基础上有意识发生的。影响家庭进行计划外生育决策的,既有社会和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和心理因素。本文试就文化因素展开分析,研究不同生育模式下的生育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基础,探讨变传统生育文化为现代生育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