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边城》和《古都》分别是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传达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达到了悲与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以外聚焦的叙事角度,通过推理线索暗示刑侦事件真相,向读者展示了内心扭曲病态的恶之花——雪穗以及全力为雪穗牺牲一切的保护者亮司这两个审美形象。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为读者厘清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再从美学与伦理学两个角度剖析雪穗作为"恶之花"之脆弱而扭曲的病态心理,和以雪穗作为人生全部价值的亮司所表现出来的牺牲品形象。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很大影响,后者的多篇小说即从前者取材。本文认为,芥川之《魔术》当受《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影响,二者间最大的不同是其艺术世界实化与虚化的不同;又由于这一差异而造成各自作品阐释角度“外向”与“内向”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有各自个性与经历上的潜在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两篇作品因虚实二境的不同在各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和《雪国》分别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和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性作品。看似毫不相干的两部作品,实际上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有着曲折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并且都以非常规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部作品都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都有着简洁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象征手法的使用也使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部作品 ,尽管产生的时间、地域不同 ,但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的深刻的悲剧美打动着古今无数读者 ;两个主人公的性格 ,也分别具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而其悲剧性的结尾 ,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7.
《野性的呼唤》和《雪虎》这两部作品是杰克.伦敦的两篇著名的中篇小说。从精神分析角度来探讨这两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可知这两部小说都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在《雪虎》中还包含有埃勒克特拉情结。从而可以说明无论是巴克还是雪虎,他们都是伦敦精神的化身,是伦敦童年的白日梦得以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山椒鱼》和《黑雨》是日本现代作家井伏鳟二前期文学和后期文学的最高杰作.这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创作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下,但在作者现察社会的第三者立场、肯定现实的平和态度和追求未来的美好希望这些方面极具不谋而合之处,而且作者的态度更彰显了小说特有的主题精神.  相似文献   

9.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天路历程》和《圣经》两部作品的翻译史可以考察两者在中国的平行翻译进程及平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在作品《古都》中切实追求传统,将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和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对日本民族的热爱.让人领略日本习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源氏物语》与《枕草子》并称日本平安时期妇女文学的“双璧”。在这两部作品中,体现出共同的贵族化的审美倾向。然而,不同的人生观和现实精神,造就了两者不同的审美世界一为哀艳,一为清丽。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比较和阐述,进而探讨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一世纪初,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卓有成就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古典小说。作者紫式部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含蓄、凝练的笔触,描绘了日本王朝贵族封建社会的没落与衰亡。《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的著名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以生花妙笔描写了清代封建贵族社会的必然衰亡、崩溃。《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可谓饮誉世界文坛的东方文学的双璧。《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作品,都有借情言政的特点,都是以悲剧开始而又以悲剧告终。《源氏物语》五十四卷,是以各卷完整独立的故事情节相联缀而成为浑然一体的长篇,《红楼梦》是章回体,两者在结构上不尽相同,在篇幅上不相上下。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两部作品成书时间虽相距七百多年,但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而且在国际文坛  相似文献   

14.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首先指出《天路历程》和《圣经》"钦定本"的高度互文性质,考察了两部作品在清末得到翻译的平行进程。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结合四个汉译本的译例探讨《天路历程》的翻译原则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六条翻译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前人谈及徐枕亚《玉梨魂》及其改写之作《雪鸿泪史》,大多纠缠其浪漫多姿的情感,而这段爱情+革命历史寓言所表露的感时忧国情绪却较少被人研究。其实两部作品包含诸多个人与国家、文学与历史的张力,是清末民初一代作家身世之感情与家国之感情交叉感染的强烈流露。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它们传达出诸多转型、过渡的信息:它们上接晚清表现男女与英雄的新小说理想,下启现代爱情+革命的革命文学模式;发生在两部作品之间清洁情感突出革命的改写行为,显现了近现代中国文学不断向民族国家这一主流话语靠拢的驱力。而作为大苏州区的作家,徐枕亚延续了这一地区文人的个人抒情与感时忧国相结合的文学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他作品中的个人命运与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合流。前人多指认《玉梨魂》、《雪鸿泪史》为鸳蝴派代表,但二者其实有鸳蝴文学没能包含的意旨。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虽然曾宣称自己批判尼采及其超人哲学,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在他的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作品《荒野的呼唤》和《雪虎》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不过,两部作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在《雪虎》中,实际上隐含作者对超人哲学的某些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汉学家神田喜一郎(1898—1984)先生所著《日本的中国文学——日本填词史话》,比较全面地描述了日本填词史的发展历程,称得上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由程郁缀、高野雪两位学者精心翻译.以《日本填词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为名,于200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中日文学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项极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中国词学研究的拓展,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阅读此书,从中获益匪浅,这里想谈谈初步的心得;阅读过程中也发现此书一些小的疏漏,提出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两部名著都采用了苦乐相间悲喜交错的结构方式;而其一大起大落、突变性强,其一曲折递进、复杂多变。二者异同的形成与作品主题和中西戏剧审美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普遍的观点认为余华的转型以《活着》为标志。但其实余华的转型要早得多,标志着这种转型的两个关键性文本是《夏季台风》和《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创作中的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甚至是开启余华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其中前者是余华先锋时期"绝望与美"的集大成之作。这一部作品展示了两种确信在余华世界中的堕落。它表明余华在即将迈入"以美克服暴力"的拯救之门前抽身而去。而后者则是世界意义在余华世界里失落后,自大地上发出的第一声呼喊。这一声呼喊则直接源自于"坚韧活着"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细雨中呼喊》才是余华转型后的开辟之作。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将诗的意境和悲剧意蕴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境界,它能够引起读者们无限的神往,由神往而产生沉醉的审美反应;作为一部富有悲剧意蕴的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之情,并由悲悯而产生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与净化是两种高峰性的审美体验,又进一步证明了《边城》确实是一部美学意蕴异常丰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