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9,(5):25-30
韵语类史籍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康熙年间由葛震编纂的《诗史》即是成功的一例,此书后经曹荃注释,改名曰《四言史征》,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不尽相同。此书在社会上流传极广,也得到名人大家的鼎力支持,是一部重要的普及性史书。  相似文献   

2.
在2000~2009年这10年之间,我国的出版史研究成果累累,学科体系和基本概念都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一阶段通史、地方志、断代史著述丰富;近现代出版研究成为热潮;学者们对出版史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并尝试以多学科、多种方法研究出版史,其中,以文化史视角研究出版历史的成果最为丰硕;西方书籍史从思路和方法上对我国的阅读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国外优秀学者的著述成果,使得中国出版史研究日益国际化;新中国出版史研究在2008年开始升温。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动向是出版史研究的国际化,不仅需要中西学术交流融汇,更需要我国学者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研究、推动中国出版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安与敦煌互文性研究已经成为隋唐区域比较史学的重要领域,以文献、壁画、雕塑等多重证据材料为主构建的敦煌学和长安学在新全球史语境下形成了国际学术流动圈。在敦煌学百年研究历程的映照下,新兴的长安学研究也将不断取得新成果。二者比较研究以挖掘新材料、开辟新领域、采用新方法为要旨,探索各自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动态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新闻都指向时间长河中的事件,但是历史与新闻有既往和当下之间的立场背立、内容记载上长时段与短时段之间的差异,以及分别产生及形成的学术背景和时间早晚的不同;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与其内容的属性密切相关,由新闻积淀而成的历史知识、历史悬疑、古墓迷踪、奇异古风等文明疑案,以及经典化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等,具有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五大要素,因而容易获得关注和普及;历史知识的传播广度与其表达方式的深度成反比,而现代新闻传媒以其图像化、简易化和生动性特征,使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变得更加容易,并进而使传统的以通俗史书普及历史知识的方式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民国史研究欣欣向荣,成果丰硕。海外近代中国文献的大量公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等,再度引发对民国史的研究热潮。社会上也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民国热",相关文学类作品在图书市场更是层出不穷。但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很大的时间差,各种演义类文学作品充斥图书市场,加之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构的史实与史料,令一般民众难以掌握真实的历史。2011年,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主持编写的36卷本《中华民国史》(包括《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部出版,标志着国内民国史研究完成了  相似文献   

6.
口述史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当代公众历史记录下来的历史研究模式。其基本特征有四:个人本位原则,双向互动的建构,参与人员的低门槛性,当代历史记录性。采访人的历史意识与文本习惯,这是产生口述史的基础。口述史是历史记忆代代传承的产物,其发展阶段是历史记忆的几种外化方式。口述史的性质经历了由组织本位到人为本位两大阶段。在公众史学的“人为本位”原则下,口述史是主体建构,就是让人民说话,参与历史的建构。口述史征集到的是普通人的历史记忆与历史认知,所以口述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历史记忆与历史认知。对大脑历史记忆的怀疑必须有限度,不能泛化成没有底线的全面怀疑。口述史提供的是第一手信息,须等待别人来进一步考订,成为更精确的科学历史知识。当下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要保持平衡,可提供两个不同的版本,历史版本要全面保真,当下传播的版本可以有所节略。  相似文献   

7.
在制度、人才、学术积累等多重背景的夹击下,当代摄影史书写成为中国摄影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丰富包容性和批判性,又赋予它极高的研究意义。它既是摄影理论的自我圆满,也可以在多学科空间内开辟新的学术生长点。通过对著作、论文等当代摄影史文本的考察,可以发现学界尚未积累大量有深度的力作,技艺思维的主导,削弱了研究成果的思辨性与批判性。而现有各类成果所展现的学术亮点,也同时提供了当代摄影史书写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迅速展开,其相关理论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区域史研究应当具备方法论的意义。区域首先是需要被检讨的对象,研究者应当将区域视为历史演变的结果,思考其由来的问题。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区域史应与社会史、整体史实现统一,充分注意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展现各个区域的历史发展逻辑,区域史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这要求研究者同时关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明山先生主持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中国近代版权史>前不久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面世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版权历史学术研究空间,创建了新的版权历史文化知识平台.该书在创作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实现了多方面的完美结合一是精要与完整的完美结合;二是详尽与概略的完美结合;三是述史与评析的完美结合;四是选材上显史与秘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国现代史学科必须厘清中国现代史的思路、主线,应给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以恰当的历史定位,不能忽视北洋历史的研究及对北洋时期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必须深化和拓展抗战史研究领域。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关系及其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是构建中国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关键。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应坚持史料第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历史的连续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原则,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情感性和现实性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拓之作,《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两书均属“前四史”。本文从体例、写作方式、著史思想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史书作了一些初步的考辩,得出了部分历史比较学意义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录者学术之史"是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体现在其对目录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中。一方面,余嘉锡既对传统目录学的历史内容进行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反思和审视,另一方面仍然坚持以传统"朴学"的方法及精神对目录学进行新的研究,最终在新、旧学术理念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具有开创性的目录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骕编纂的《绎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名著。《绎史》在资料选取、甄别、整理方面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广搜博采,援据浩博;二是对不同的史料采取不同的取舍标准;三是疑则传疑,认真考订;四是征引资料,注明出处。在史书体裁上,《绎史》以纪事本末体为中心,同时又熔编年、纪传、典制、学案诸种体裁于一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大突破。《绎史》反映出马骕丰富的史学思想,重变通,察民隐;重视人才在历史中的作用,强调人事;重视时势对历史变化的影响;以朴素唯物的观点看待上古历史等。所有这些,都是清初史学史上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史体包括史书的外部形式——体裁,也包括史书的内部结构,如纪、传、表、志等;史例是笔法运用、文辞修饰、行文风格等约定俗成的历史编纂规范,包括断限、编次、称谓、曲笔、避讳、注释等。史体是编纂形式必须遵循的宪纲体式,史例是表现史体性质和旨趣的法度条例。"体"决定史书的"方以智",是史书之经,是史书编纂必须遵守的准绳;"例"提供了"圆而神"依据,供后世因革损益。体例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否定性,随着经典史著的诞生而诞生,是史家主体在编纂实践中理性抉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资本论》创作史研究曾经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中的第II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材料"已经全部出齐,为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再研究提供全新的文献学基础,"市场经济语境中的劳动价值分析范式"开启了这一《资本论》研究新视野。文献和视野的翻新,使得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再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保障史起步阶段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和现代分离、理论方法依附于西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化与本土化之争也迅速蔓延到这一年轻的研究领域中来.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的深化和健康发展需要经历很大的视野调整,既不能以西方为中心,又不能停留于对中国特色的单向强调,而要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之中,依"普遍历史"的眼光,在同一时间维度中对中西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历史实证研究,揭示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8.
魏良弢先生的《中国历史.喀喇汗王朝史.西辽史》充分利用汉文和非汉文史料相互印证,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功力。在对喀喇汗王朝历史和西历史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修订自己的观点,充分显示了治学中的“慎思”。在开展西域史学术研究中,做到了“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熹从理学立场和唯心史观出发 ,对汉唐以来的中国历史予以全盘否定 ,对《左传》、《史记》以下史书予以总体否定 ,对读史治史表现出鄙薄和反感 ,从而将理学学派重经轻史倾向推向了极端。这对南宋乃至此后历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柳素平 《南都学坛》2002,22(2):20-25
孔子的治史态度是严谨的、科学的 ,孟子在治史方面却过于主观化、片面化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不同的修史原则 ,对待史料的不同态度 ,历史评价的不同标准。孔孟不同的历史观、身份和经历 ,是二人治史态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