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变异已是当前处置突发事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对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变异的形式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防范和监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微博信息传播的巨大优势和其所拥有的庞大用户群,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及政府主导的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已成为了新的舆论阵地。本文试图通过对于几个在国内外影响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分析,研究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特点以及作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对策,使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政府危机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危机管理是建立高效政府的重要内容。从近年来的政府危机事件的解决中可以看出,政府危机管 理中的传播已经成了政府危机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及时的政府新闻发布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 重要作用。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政府危机管理中在危机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政府危机传播提出了建 议。  相似文献   

4.
甬温动车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微博的传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挑战:新闻价值、把关人、新闻真实性、议程设置。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发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到与新媒体的互补和双赢:以深度报道凸显新闻价值;监控网络舆情,提升把关能力;关注公众的需求,加强融合报道,提高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样、速度快捷、后果具破坏性等特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公信力机制、教育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通过官方机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从而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和引导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情传播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将网络媒体按照信息来源方和信息接收方的区别,进行细分为新闻类、论坛式和社会性网络媒体;进而结合几个舆情热点事件的实例,对不同类别网络媒体在报道显著性,时序变化上的差异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比,特别针对论坛式媒体传播报道数量特征分析,发现不同论坛传播量随时间变化的相似性与论坛作者发表量上的不平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网络传播速度快,并且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但是,由于它的高速,加之网络把关人的不健全,在网络中各种形式的传播也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前一段时间从互联网上兴起的抢盐事件就给人们造成极大的恐慌。本文从此事件人手,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过程,探究网络传播的原因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本文从传播的角度,指出这一事件使儒学传播形态产生了根本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儒家思想从自由化向权力化转变,其二是儒家文本从知识化向经学化转变,其三是儒家创始人从常人向圣人转变.儒学传播形态的转变不仅对中国思想史,而且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党政机构微博作为政务微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效果主要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党政机构微博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效果的策略有:提高传播主体的公信力;重视传播内容的陈述方式;借力多种媒介联动传播;加强传播技巧的培训和学习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两个法令为主,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传播工作作了明确要求.而在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各受灾地区广播电台则以自己及时、高效与充分互动的传播行为与良好的社会动员、社会服务以及主旋律宏扬等作用,证明了以广播电台为中心构建应急信息传播平台之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政府传播地位的凸显和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传播也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的政府传播研究主要从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两个维度展开。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集中在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实践问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媒体与政府传播,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与政府传播等方面。我国的政府传播研究具有跨学科、多角度、实践性强等特点,但也存在缺乏前瞻性、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面。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专业主义与网络传播——以“三鹿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三鹿事件”为例,论述了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传媒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被扭曲了的公关传播活动与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乏紧密相关。“三鹿事件”是传媒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无论对媒体还是对其它组织都是一个重要契机。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必须真正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公共关系理念.否则就可能给自身带来致命的危险。“三鹿事件”反过来也说明,那些被扭曲了的传播思想仍然会顽强地作用于互联网,并试图借互联网的特性去扭曲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具有迅捷、自由、互动的特征。在此传播模式中形成的公共事件是网络舆论膨胀的产物,是群体意愿和力量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干预功能。公共事件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其中新旧媒体的联合报道是主要推动力,决定着公共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网民的娱乐心态亦是贯穿始终的心理机制,对公共事件的性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下层民众普遍性社会焦虑、社会中层组织的缺失以及知识分子集体失语在网络传播中的镜像反映。网络传播伦理失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纾缓民众社会性焦虑、缓解社会结构性紧张需要公共行政部门主动建构公众传播的网络社会空间;社会结构的合理完善需要社会中层组织的大力发展并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众传播中发声;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共角色的建构需要知识分子的"智识者"担当。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大众的视野,传媒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传播中,新闻传媒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何把握自身的媒介话语权,面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危机传播,是新闻媒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人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传播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逐渐深入的过程,呈现出未知性、突发性、公共性兼具之特点。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受主体和传播效果相互协同,为营造全方位的立体舆论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渠道分众化、接受主体平等化、传播效果动态化,成为其突出特征。在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资源互补,涌现出诸多生动的传播案例,其中蕴含的诸如充分把握认知规律,及时、准确公布信息,视觉主导报道手段,理性普及防疫知识,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塑造典型增强抗疫信心等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及其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导致现代危机特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边界传播日益成为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近年来国内外几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演变,都可以在跨边界传播特征框架下进行解释。跨边界传播本质对现代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升跨边界协同治理能力,识别危机的传播边界,防范与阻断危机的跨边界传播、扩散能力日益成为现代危机管理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危机事件频发,在危机传播中,各种信息符号常常处于混乱状态,各种信息复杂,难以求证,传播系统也失去常态。要避免危机事件造成社会损害,需要政府和媒体提高认识,运用危机传播理论,做好危机报道:政府要提高媒介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做好危机传播;媒体要建立危机传播预警机制和危机信息传播机制;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介议题建构的作用;危机事件后,要做好危机传播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9.
谣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以易传播、传播速度快、矛盾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构成类似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谣言诗学将口头流传的传说、逸事与现在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社会性文本,通过谣言本身与现实对话。在中西方已有的众多对谣言的界定中,都过分注重于谣言这一消息是否具有确切的来源。落脚点都在“来源处”。其实恰恰相反,谣言不是在其来源处产生的,而在于其传播的过程。因此,谣青的界定应着眼于其传播本身,事实上,谣言不管其来源准确与否,都会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只有发生了变异的消息才是谣言,这就是“传播的偏向”,可以说,谣言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转移或偏向的消息。这“转移”或“偏向”是由谣言听传者完成的,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的传播历史中,"硬传播"曾是一个极为长期的现象.就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硬传播"仍然是最为基本的传播方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传播形态发生了不同以往的"质"的变化.过去一直居于主导的"硬传播",正在悄悄地让位给登场不久的"软传播".这是一个历史的征兆:"硬传播时代"正在结束,而"软传播时代"则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