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德勒兹的《运动——影像》一书中,他认为在电影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由整体集合、镜头和全体时延所构成的三道流束,三者相互区隔,又彼此包围。那么,这三道流束在影片中具体是如何实现,又是怎样相互协调发展的?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例证说明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德勒兹眼中的三道流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电影画面的反常规处理的方式及其审美意义 :一、空间象征性构图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剖示以及色彩的人性化通过摄影机镜头表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在技术方面 ,摄影技术的日益发展为导演创作带来手提摄影和变焦镜头等探索性操作并诞生出无数经典画面 ;三、电影画面的反常规处理激发了观众理性思索并提高了审美情趣 ,完成由陌生到熟悉的接受过程 ,使得此类画面处理愈发显示出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影叙事因为具有影像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这足以构成电影美学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画面明暗、色彩与光影的艺术处理,画面景别、景深、角度和镜头、速度的综合运用,时空心理、人称意谓和文本结构的匠心独具等,都使之产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效果,共同铸就一个特色鲜明而“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目前唯一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思想家,吉尔·德勒兹关于“电影画面”的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关于电影画面的生成性特征、可见性和可读性的双重特征、电影画面三层次(画面本身、画面的运动、“全体”的流变)和二型态(运动画面和时间画面)的理论,不仅是对电影学理论的丰富,也为电影画面的实际创制提供了深刻的现实启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是电影语言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银幕景框内人和物的运动,这是电影语言运动性中的本质特征;摄影机的运动,这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运动;蒙太奇———镜头的内部运动。  相似文献   

6.
电影音乐,指影片中的非自然音响,包括(情调、情景)配乐、插曲、主题歌之类,它是人们主观创造用以表达和促发影片画面情绪,补充画面内涵的音乐。作为构成电影艺术的一种重要元素,电影音乐能有效地发挥其对电影画面的解释、烘托和揭示功能,起到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7.
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与其相反,电影艺术的美学特性则是纪实、逼真。在戏曲电影这种新的艺术载体出现之后,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作为其两大构成元素,二者此消彼长的构成比例也成为权衡戏曲电影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本文将对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的场景设置、镜头运用以及审美追求的特性的分析,来探索戏曲电影中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可行性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三方面的叙事情策略:第六代导演大多选择边缘性的故事本体作为创作题材,故事情节编排呈现一种多元化格局;习惯把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且采用“内聚焦”性的讲述策略;其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成、剪辑方式和声音构成等语法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人和电影大师兼具的双重身份,阿巴斯将诗的元素灌注到他的电影中,赋予他的电影一种浓郁的诗性底色。阿巴斯电影的诗意主题,表现为对生命的沉思与拷问、对童心和大自然的赞颂。这一方面是伊朗传统哲学对阿巴斯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伊朗当代和古典诗歌的熏陶。阿巴斯电影的诗性结构,具体表现为诗化的叙事结构和真实与虚构的无痕切换。阿巴斯一直在电影中追求一种生活流的叙事形态,而与这种叙事形态相适应的就是他的长镜头美学和象征、隐喻等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的媒介特征与不同的叙事偏重,表明着电影叙事载体的流变和电影叙事格局的分化,意味着当下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正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和多层次竞争互补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电影创作中,都市意识得到空前的彰显.贾樟柯的电影却坚定地描述默默无闻的"小城",用镜头呈现了小城生存的灰色体验,同时,又对小城文化进行了辩证反思.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五代后电影创作中"小城"主题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人物与情节的变化都非常大。电影有三个关键的变动,体现在对战争场面的铺陈、入殓师约翰与玉墨的恋爱、演绎数字"十三"等几个方面。为了使改编尽量真实可信,电影围绕这三个主要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叙事视角、语言、人物、情节、道具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变换。有的改编较成功,有的则难以令人信服。电影的改编,大大增强了对战争、性爱等元素的渲染,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传奇,煽情效果更强,有利于票房收益,但是艺术价值则远逊于小说原著。  相似文献   

13.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借助文化人类学、美学等综合视角来观照经典时期中国西部电影的审美特征。与美国西部片的拓荒和文明相互演进不同,经典时期的中国西部电影突出表达个体在奋斗中对土地的剥离,表现为人与土地生存悖谬关系的一种矛盾呈现;通过仪式化的镜头、画面、细节,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既负重而又依恋的矛盾情感;对自然和英雄等图腾的崇拜、敬畏,同时具备了原始神秘的野性意识和恣肆张扬的现代意识,又有鲜明的寻根倾向,传达出独特的农耕影像旨趣,形成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西部电影追求类型化和市场化诉求迥乎不同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导演张杨已融入主流电影行列。他的电影创作遵循非常宽泛的艺术理念———艺术与商业并重。分析他所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三部影片共同的叙事和表意旨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这是小制作电影个性鲜明且颇有韵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电影片头、片尾艺术中的文字结构律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屏幕媒介的出现,数字技术的引入,审美视觉的需要,电影形态中片头片尾艺术的文字存在、呈现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多样化,更加趣味化,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其中的文字律动也带来了技术的革命。其中的动画这种表现形式为文字设计增加了运动和时间的维度,它意味着以运动的方式,时空的概念来观看和使用文字。文字已不再只是仅仅用于提供信息的功能作用,文字运动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而调动气氛、可以转场、可以成为两个无法衔接的镜头之间的过渡……各种生动的文字符号是感情运动的书画轨迹,它们不是抽象的,而是内心状态的直接再现。文字结构律动是电影片头片尾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直至目前,我国的电影美学仍在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孜孜以求。回顾从1979年至1989年这十年的电影美学思潮,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电影的综合性时期,电影的文化性时期和电影理论根本自觉的时期。在这十年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对“电影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对此,我们只有从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基础——造型画面——的特殊性出发,从电影观众学、电影社会学等各方面加以综合考察,去一步一步逼近电影的本体。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其不断增加的暴力元素是观众的消费欲望被点燃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天然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中。在不同类型电影中,暴力元素的表现不但有强弱之分,而且呈现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更是表达创作者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之手段。以主流商业类型电影为文本分析发现,暴力元素在不同类型影片中分别有客观再现的写实表达、浪漫抒情的写意表现、戏谑娱乐的后现代式解构以及非常态的视觉冲击展现等四种表现方式。同时,暴力元素负载着解释暴力产生的动因和反思人类暴力本性等等严肃的社会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萌”元素在中国青春电影中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流变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萌”元素的硬植入“、萌”元素的内化和“萌”元素的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以“萌”元素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和青春电影的重要欣赏群体,二者的结合演绎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美育价值,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影响。应该辩证性地看待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美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严肃对待这一文化现象的美育影响的同时也无需过度焦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全方位多途径的美育教育下,“萌”文化难以撼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