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彩仙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9-13
明清福建禁戏主要体现在禁淫戏、禁夜戏、禁酬神演剧等方面。禁戏反映出了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间俗文艺之间的矛盾,还体现了福建戏曲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趋向。禁戏使戏曲向雅化与规范的方面发展,有着审美意义上的改进,但却给民间戏曲特有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压制。 相似文献
2.
范红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2):117-124
孝道宣传是中华文明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文化动员活动,戏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明清戏曲在进行孝道宣传时,最为津津乐道的题材就是"奇节之孝",即那些割股、卖儿、千里寻亲或出现奇异孝感现象等超乎常情的孝行,并在艺术形态、传播方式和创作意图的共同作用下,采取了"树立榜样"的书写策略,以完成"劝诫俗众"的教化目的。这样的书写策略与戏曲的"中间态"文化特征密切相关,显示了戏曲文化对孝道内涵的独特诠释,也体现了戏曲在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和文化动员中独特的"中介"作用。当代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中,戏曲所书写的"奇节之孝"早已被摒弃,但其进行道德宣传的策略仍然值得借鉴:任何时代都需要榜样来引导建构社会的道德范式;树立榜样需要"介质",才能引导公众从道德理念走向道德实践;而只有因循不同受众、不同介质的偏好和特性,介质才能真正发挥中介作用,在公众思维模式中生成共有的、符合权力期待和社会期待的价值规范,完成社会教化与民众认同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张培春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17-22
陈嘉庚深受中国传统孝道的影响,青少年时代,他自觉按照儒家孝的规范“修身齐家”,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体现了一个孝子的情怀。陈嘉庚的孝道观念是在闽南文化和陈氏家族遗风的熏陶下形成的,也与他幼时所受儒家教育和家庭影响分不开。考察青年陈嘉庚的孝道实践,剖析其孝心、孝行的文化渊源,可以从一个侧面探寻陈嘉庚精神形成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柴国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94-95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5.
孔润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14-17
孝亲观念应该是随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而产生的,传说尧、舜时代,便有了孝的观念和行为。具有信史依据的孝观念、孝行为和孝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内涵由"孝死"向"孝生"转变,成为子女善事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对"孝"进行理论升华,完成了对儒家孝道理论的初始建构。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对孝德文化的弘扬,甚至将其制度化和深入到启蒙教育等生活的各个角落。进入近代以来,孝文化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命运紧密相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虽然是应该肯定的,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对传统孝道文化不能简单对待,而必须溯其源流,辩证分析,去糟取精,实现由传统"孝道"文化向现代"孝德"文化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6.
刘新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8-72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大学生的孝观念体现自律性;能理性地把握敬亲与自尊;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料,提出了更有时代特征的孝观点;以自强不息取代继志述事;淡化传统孝道的"事死";由孝敬自己的父母衍生到关爱社会和他人、守法、自律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矿藏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均有一定进步,大多矿井安装了安全、通风、排水和照明设备。顺天府地区分布着煤、金、银、铅、铁、锡、锰、硫磺等矿产资源。作为生活燃料,煤炭得到政府与民间的大规模开发,其余金属矿产开发规模大小不一。但由于朝廷有劳民伤财、有碍风水、聚众滋事之忧,政府的矿产开发政策影响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更好地管理矿产资源,政府在煤炭开采中实行采矿执照制度,金属矿开采中实行呈报制度,并制定了各种关于偷盗、私采矿藏行为和保障矿工权益的律法,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8.
9.
王守纪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9-21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戏曲起源于游戏。然而 ,对戏曲中游戏的性质、游戏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游戏是人的本质之一 ,人游戏是为了娱乐。戏曲是从上古“戏礼”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审美游戏形式。在戏曲中 ,游戏与娱乐共在 ,游戏为“戏之事” ,娱乐为“戏之意”。娱乐既是戏曲的功能 ,又是戏曲的目的 ,因而 ,“戏乐”是戏曲的本质。戏曲要摆脱当代所面临的困境 ,根本的出路是在学理上真正认识戏曲的“戏乐”本质 ,重新摆正其大众性的俗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1.
韩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8-60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从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传统孝道思想对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压抑,传统孝道思想的虚伪性、残酷性、落后性等维度,对传统孝道思想进行了尖锐批判。这种批判具有时代合理性,提出了新的父子平等的伦理思想,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于当前社会新型孝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检察文化只有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孝文化是淄博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种,淄博检察文化建设应当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道德支持。但是传统孝文化具有两面性:精髓与糟粕共存,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包括善事父母、做人之本、博爱为民、忠诚国家等,这与检察文化的内涵或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在从传统孝文化精髓汲取营养过程中,应当警惕传统孝文化的糟粕包括治国之术、愚忠愚孝、麻痹意识等对检察文化的污染。而且“孝”的形成机制对于检察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丽霞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1-8
明清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声腔通过官道、商道、移民等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深刻地影响了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而外来戏曲在福建繁杂的方言土语和迥异的民风民俗中,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变异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互为融合包容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4.
柴国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140-142
明清五百年,山西众多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资兴建戏班和票社,培养了众多本土戏曲艺术人才,热心探索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搭建会馆把山西的戏曲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吸收外来的戏曲艺术营养,促使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易雪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38-41
在中国戏曲史和地方戏曲史的研究以及在戏曲史学的许多论著里 ,对甘肃客观存在的早期戏曲活动竟然只字不见。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一批极其珍贵的甘肃清代戏曲抄本 ,系清代不同时期的抄本 ,其价值意义不只在于它们时间的古远 ,更在于绝大部分属甘肃孤本 ,内容几乎囊括了甘肃早期地方剧中的初级形态与舞台演出的剧目原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甘肃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6.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河南戏曲碑文大量存在的原因有二:一是戏曲艺术和神庙祭祀结合起来,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交相辉映,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二是商业发达,各地商人之间的交流频繁,从而在各地修建了为数众多的商业会馆。在此背景下,商人、地方士绅集资兴建了大量的会馆戏楼、神庙戏楼,很多戏楼在修建过程中立下石碑、戏碑。明清时期的戏碑、碑文文化内涵丰富,一般都记述了修建戏楼的始未经过、何人筹建以及迎神赛社、春祈秋报等内容,起到劝善惩恶、教化民众、宣扬传统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用琼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108-112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泛化的转换,从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扭曲人性的思想武器。鲁迅解构了传统孝道泛化后的愚孝以及孝文化对女性和孩子的戕害,在解构批判的同时,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鲁迅的非孝意识。 相似文献
19.
杨庆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2):5-9
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从时间的维度说,它落实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从逻辑的结构看,它解决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个体生命的本质等问题。由于在这些观念中始终隐含着"生命的永恒"这一话题,所以其宗教性色彩又非常浓烈。 相似文献
20.
陈柏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2):5-9
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人伦基石,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的形成和变迁,孕育了中华文化,由孝道文化支撑的乡规民俗,正是传统中国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的基石,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它同样具有人权、人性、人道的普世价值。历史上,它对东南亚乃至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孝道为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也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家园。由是,唤起笔者良多感慨,忆起诸多往议;也由是,笔者撰此论文,一以清源流,二以正视听,三以利教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