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由于它对资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破坏,使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 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 生态文明将在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文明高度.我国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本国的国情,建设好生态文明,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经成为重要基础和先要条件.通过调查绍兴市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而对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作分析,以期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视角的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带,地处三峡工程上游区域,是长江上游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四川省应牢固确立和遵循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区域内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进行限制,摒弃并逐步淘汰;大力发展耗能少、耗费资源少、污染小的高科技产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产业的优势,使四川经济走上能源节约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开发及利用不仅有利于天然气资源型革命老区保住绿水青山,而且有助于革命老区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获得金山银山。当前气源地革命老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过度资源依赖而造成部分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不"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当前天然气资源型革命老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应加强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非依赖资源型新兴产业,要采取企业自我约束和法治治理相结合两手抓避免环境污染,要健全补偿机制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气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密切联系,掌握二者的联动机制与实现形式,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进程;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有着指导约束作用,保证了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由此完成二者的联动.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诉求和手段。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情况,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污染物排放水平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次产业间比例优化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角度,提出生态文明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策:在产业间层面,保持第一产业产值稳定增长,控制工业产值,适度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各产业层面,要促进各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发展生态产业、循环经济,逐步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分析了酒泉市人口与资源、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污染控制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酒泉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状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快酒泉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措施: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由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向综合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环境安全管理;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保护屏障区;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资源环境审计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定位,然后探讨了资源环境审计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资源环境审计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资源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力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天然气资源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大力发展我国天然气产业和进口天然气的必要性.为此必须增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从天然气产业的体系、国外天然气利用、财税政策、融资等方面提出方法和措施.规划利用国内外天然气资源的管网和LNG项目建设,并从诸多方面展望我国二十一世纪天然气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高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探讨二者的关系日显重要。文章运用协同理论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度测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重庆市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协调状态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在2003—2014年间,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经历了协调度一般和较好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现实需求.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质量导向、机制健全、特色引领的现代化之路,以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高新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资源,以全新的理念把握资源,大胆探索资源开发新模式,推进资源市场化、资源资本化、资源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而且正在实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保护一方环境"的科学发展.这对其它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凉山应全力实施多资源多要素集聚整合,推进生态经济、交通物流经济、流域经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地球文明,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数列模型GM(1,1)对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发现四川省经济发展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且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为此,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四川经济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应用生态文明理念改造和变革区域经济系统,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增强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报告中阐述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设领域。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青海省能源消费的角度对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概括了当前我省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布局,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绿色发展薄弱、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落后、环保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展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从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健全生态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本文在探索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并从生态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产业和制度安排四个方面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时间为序,运用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将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成长分为产业萌芽、产业形成与产业扩张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阶段的相关特征数据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认为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成长的未来取向应该是上下游一体化的集群发展模式。现阶段,石油天然气产业内部应该注意整合内部资源,加快下游领域的发展;改善产品结构,完善产品市场;注意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正面临海洋资源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的严峻局面.实现沿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已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在此,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石,以浙江省为例,对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