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朵花的心     
陈华 《社区》2014,(23):25-25
寺院新来了两个小和尚,一高一矮。高个儿小和尚憨厚、木讷、不善言辞,矮个儿小和尚精明、善变、伶牙俐齿。  相似文献   

2.
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很有钱,每天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另一个很穷,每天除了念经时间之外,就得到外面去化缘,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有一天,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很想到印度去拜佛,求取佛经,你看如何?”有钱的和尚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打的”代步已成平常事,既潇洒一回,又赢得了时间,使办事效率倍增。 眼下杭城正是旅游旺季,游人如织,出租车生意十分红火,令人称奇的是,和尚也加入了游客大军的行列,出门也频频“打的”,笔者可是第一回看到。目前,笔者在城站广场目睹两个和尚潇洒地用手一招,一辆红色夏利出租车迅即驶过来嘎然而止,人们用惊异的眼光望着那两个和尚时,和尚相视一笑,撩起僧衣,高高兴兴钻进车厢。无  相似文献   

4.
去南海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一番穷和尚,禁不住大笑起来。穷和尚莫名其妙的问:“怎么了?”  相似文献   

5.
文苑趣话     
佛印巧对下联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在一起谈论佛事。佛印和尚信口开河,大吹什么佛法无边,神通广大。这些话,恰巧被躲在屏风后面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有意要和佛印和尚开玩笑,便写了一张纸条叫丫环递给苏东坡。苏东坡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个上联,要佛印对下联。那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相似文献   

6.
对联型:苏东坡仟浙江杭州通判时,灵隐寺·和尚迷上了妓女秀奴,后来和尚钱财散塔,秀奴渐渐讨厌起他来。一次和尚喝得烂醉,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相似文献   

7.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的挑水中流逝,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第三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过了一个星期,还是这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看到他的老友之后,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了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虽然有时很忙,但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他们一起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练”。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修炼时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浅的和尚负责。修炼开始了,四个和尚围绕着那盏灯,盘腿打座。几小时过去了,四个人始终默不作声。这时,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  相似文献   

9.
坐言起行     
山上有两座寺庙,分别住着东庙和尚和西庙和尚。两位和尚都志存高远,决心走出封闭的庙门,去南方取经。半年后,两位和尚相见,东庙尚就问西庙和尚:“老兄,半年不见,你在忙什么?”西庙和尚说“唉,别提了!为了去南方取  相似文献   

10.
杨新 《社区》2009,(11):36-38
清代初年和尚画家之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在一个短时期内,涌现这么多的和尚画家正是政权鼎革时势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退步与向前     
唐宝民 《百姓生活》2010,(12):16-16
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问题。"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宇不修。"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相似文献   

13.
正我最近去泰国拜访一位朋友。他告诉我,刚在寺庙里当了一个月的和尚。我正纳闷呢,平时很喜欢把头发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他为什么剃了个光头呢!朋友说:在泰国,每个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时间长短不一,一般要经过三个月的入寺修行,才能取得成人的资格。在泰国当和尚,犹如中国人上学,未取得"和尚"资格,就等于没拿到学历证书,在社会上就会遭到人们的鄙视。泰国男人出家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或为儿女积德。在泰国男女相亲时,女方如果听说男方没有当过和尚,就会拒绝来往,因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未报,何谈婚娶?  相似文献   

14.
垦荒原 《可乐》2010,(11):76-77
泼皮和尚 乾隆刚登基那会儿,一门心思钻研诗赋绘画,疏于朝政。 乾隆最喜去的地方,是老城街一个叫草墨堂的画社。这个画社是京城有名的老字号,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雅士来此饮酒论诗。一日,乾隆乔装打扮后,又带两名随从前往。  相似文献   

15.
【刨根问底】刚刚下过一场雪。“嘎吱嘎吱”,一个和尚踏雪而来。和尚名叫齐己,是唐朝末年有名的诗僧。这天,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兴冲冲地来到好朋友郑谷的家,请求指点。郑谷比齐己年纪大,学问高,曾经写过一首《鹧鸪诗》,名声大振,人送绰号“郑鹧鸪”。他接过齐己的《早梅》诗,看到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  相似文献   

16.
漫画     
好人难当三个和尚新编意外收获潺,。蒋漫画@于宝库  相似文献   

17.
甲乙两个和尚一起值更时,甲和尚感到脚上有东西爬,用手一抚,被蝎子蜇了,疼痛难忍之际,他马上端来蜡烛照明,捉住了那只蝎子。乙和尚就连声阿弥陀佛,非常冷静地说:“出家人慈悲为怀,  相似文献   

18.
劳燕 《社区》2012,(11):20-20
历史上有两个文官.一个和尚。这三人可称作大丈夫、硬汉子。 “他郡自有,平原自无”的史弼 史弼。东汉考城人,曾任青州平原郡相。朝廷抓捕“党人”的诏书传下后。各地纷纷配合抓捕,唯青州无动于衷。史弼将抓捕令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朝廷遂派官员前往平原郡督办。督办官训斥史弼道:“平原郡一个都不报,你这官还想不想当了?”史弼答道:“不是不报,是平原郡没有死党啊!”  相似文献   

19.
受戒     
汪曾祺 《可乐》2011,(5):20-21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他七岁那年,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农历是丙戌年,生肖排列属狗,俗称“狗年”。狗年说“狗联”,妙趣横生。北宋时,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好友,常在一起饮酒、吟诗、作画。有一次两人泛舟河上,谈笑之间,苏轼突然指着岸上笑而不语。佛印和尚顺手看去,只见对岸有只狗正在啃骨头。佛印领会苏轼在挖苦他,不动声色,随印将手中题有苏轼诗的扇子扔到水中。于是,四目相对而笑。原来两人斗趣对谜联,即:“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这副“谜联”分别用了嵌画和谐音双关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含蓄幽默,可见两人属对水平之绝妙高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