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秀丽 《齐鲁学刊》2008,2(1):59-64
晚清贵胄留学是近代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形成大体经历三个阶段。清廷派遣贵胄留学生的目的在于为大清帝国培养统治精英,归国之后充实高级官员队伍。但大部分贵胄留学生派出之后,没有来得及为清廷效力,清朝便亡。由于种种条件制约,归国的一部分贵胄生也没有实现清廷振兴政治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贵胄留学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晚清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晚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军事现代化。湘军、淮军和甲午战后的新军前后相继,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的统领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了晚清军事现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封建专制腐朽、经济困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军事现代化被延误。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后,晚清国家邮政在海关邮政的基础上创办并发展起来,为实现邮权的统一,对驿站、民局、客邮采取了一系列缓进有恒的措施,促进了中国邮政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崔军伟 《天府新论》2007,(2):122-125
晚清社会形成了一股对官员进行再教育的思潮。对官员素质现状的不满是思潮倡导者们的基本考量,此外,还有人认为对官员进行再教育是开民智、挽救民族危机、对外交涉甚至是抵制变法的具体需要。晚清官员再教育思潮提出的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有学堂教育、出洋游历与衙署学习。教育内容在清末新政前是中学、西学并重,而新政后则以西学为主。这股思潮虽然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认识不到官员素质不高的根源,但仍然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最具成效.清政府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1904年颁行的"癸卯学制"、1906年颁布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实现了教育宗旨的渐进式嬗变:从确立第一个完整、规范的学制体系,到厘定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最终建构了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立学思想系统,明确了"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德智体三育并举"的近代教育思想,大力推动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女子教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女子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晚清女子教育补充和完善了现代教育学制,扩展和丰富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启迪和深化了女子教育思想.表明了重视女子教育、建立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女子教育体系、确立女子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列强对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社会科学》2004,(10):101-108
19世纪 6 0年代 ,中国开始了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因自身近代知识的严重匮乏 ,中国的军事教育不得不始终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西方列强在为中国带来先进的军事教育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也不断加强对中国军事教育主导权的争夺 ,并对中国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清今文经学的嬗变是与晚清政治环境、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其嬗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常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今文经学复兴的开始;经过龚自珍、魏源等的再造,今文经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通过皮锡瑞、廖平等的努力,今文经学得以继续拓展和兴盛;康有为托古改制,今文经学从异彩走向异端,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制度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强烈刺激之下,清廷中央和地方的有识之士,自上而下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增强国力,以达到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军用、民用企业,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的浪潮。  相似文献   

10.
董传岭 《兰州学刊》2009,(6):214-217
晚清衰世,人们抵御旱灾的能力严重萎缩,久旱不雨,山东即出现严重灾荒。晚清山东旱灾频仍严重,光绪初年的特大旱灾尤甚,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尽管有新兴的民间力量协助,但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无力根本改变山东旱灾频发严重的局面。旱灾导致晚清山东生态环境破坏、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大量损失、社会矛盾激化,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承受力和统治力,也预示和加速了晚清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词之美感特质的演进与历史之世变有着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而词学家对于词之美感特质的体认也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家周济在积累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说法.伴随晚清之世变,产生了大量史词,委婉曲折地反映出世变的阴影,正是晚清史词优秀作品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选拔及相关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立英 《学术探索》2004,(1):112-114
作者从留日学生的选拔、留日经费与赴日路线3个方面,对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选择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祝东 《阴山学刊》2012,(1):53-59
清代词学集中国古典词学研究之大成,基础文献研究与理论批评研究皆蔚然称盛,呈现出"众语喧哗"的文学景观。清代词学研究方法是清人应用于词学研究并能有效运作的客观规范。通过对清代词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归纳总结清代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原理,利于客观把握清代词学建构的过程,清晰掌握清代词学的发展态势及演变规律,对发掘清代文学思想史内涵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参照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朝亮 《齐鲁学刊》2006,(1):114-116
傅斯年一生广泛涉猎众多学科,学贯中西,在学术上建树颇多。于清学史方面,傅斯年尽管研究相对薄弱,但也不能否认其贡献。傅斯年对于内阁大库及军机处档案的收购与整理,其意义是巨大的。另外,傅斯年于1919年4月1日在《新潮》杂志发表的《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一文,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正确途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研究清学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于今日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动,爆发了以推翻封建君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宗旨的革命,从而使中国在早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而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历史的重要时刻,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可以讲:“如果没有留日学生,则中国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是难有进展的”,“东京(留日中国)学生实为中华民国最有功之人。”  相似文献   

18.
清代小学家虽弱于理论,但也思及不少语言理论问题,只是未对自身的认识作系统的归纳整理,文章分为九个部分,探讨了清代小学家对以下诸问题的看法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语言文字的起源;语言演变(特别是音变);语言共性;标准语与地方语的关系;汉语汉字与异族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语法;语言本质,语言与思维;研究对象和领域划分.  相似文献   

19.
陈其泰 《文史哲》2006,(2):126-132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考证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治学方法迥异于前代。江藩《汉学师承记》的著成,客观上正符合对此进行适时总结之需要。本书第一次将乾嘉考证学作为学术史的重要的发展作了总结性的考察,梳理出其演进的脉络,评价其意义,此一总结性研究从整个清代而言未有出其右者。此书又一成功之处,是不停留在论述学者的生平行事和著述的主要内容等项,并且着力摹写他们的治学特色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王冲 《北方论丛》2007,(5):65-67
《后汉书》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韵语材料,这对于研究东汉以及南朝时期的语音,是极其可贵的。而且只有弄清韵例,才能更好地分析《后汉书》的韵部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后汉书》的韵语作为研究对象,阐释散文韵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