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留日热”、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年代的“留俄热”和80年代后的留学大潮的推动下,持续发展,规模宏大。留学人数大体有四五十万,可分为“政治留学”和“学问留学”两种,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影响深远。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留学教育的起伏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兴衰相一致;二是由单纯的留学教育问题发展成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三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识”向“求生存”演变。  相似文献   

2.
近代留学教育,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兴起的留学高潮,展示了贵州知识界、教育界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新学"以拯救和发展贵州的信心和决心.在清末民初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贵州的留学教育特别是留学生群体,对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促进贵州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废科举的教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消亡产生了多重教育效应。一方面它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 ,在提升学校地位、变革教育体制、转变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促进留学教育等方面 ,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在教育转型中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改革措施的失当 ,对于新式教育的科类与层次结构、区域分布及教育公平等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大致分为: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四个阶段,其历经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的发展过程。在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进程中,大学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其通过创新制度功能、创建专门规则、积极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整体来看,来华留学教育虽因近代社会新陈代谢需要而沦为出国教育的陪衬且规模较小,但其为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王广军 《理论界》2008,1(5):134-135
晚清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形成了较系统的留学教育思想:提倡留学,力主留日,注重实用,加强管理,以培养合格的洋务人才。他以“中体西用”为主旨,去努力实践其留学教育思想,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当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日益频繁和紧密 ,留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发展趋势及其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 ,使得留学教育相对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都要更深远 ,更具全方位性。  相似文献   

7.
自澳大利亚全面推行国际教育输出以来,留学教育逐渐成为第三大创汇收入,由于其地缘优势,所接收的海外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其中以中国留学生居多.文章分析了中国学生澳大利亚留学热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并预测了澳大利亚未来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任江辉 《理论界》2011,(12):72-74
中国人留学日本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清末前期留日教育政策状况,深入研究清末后期留日教育政策的特点,并对当时的留日教育政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湖南的留学教育起步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甲午战争打破了"湘军无往不胜"的神话,使一向自负的湖南人陡生了一种沉重的负罪意识,产生了求知于外洋,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渴望.湖南士人纷纷远渡重洋,留学国外,湖南因此成了清末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留学国外的下层绅士,经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系统洗礼,逐渐地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他们有的投身于学界,以"磨血"的革命,培养离经叛道的新式人才;有的投身于军界和革命团体,以流血的革命,直接成为了封建皇权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10.
周一川 《东岳论丛》2008,29(3):133-138
近代日本留学与其他国家留学最大的不同,是存在一条不受政府控制的自费留学渠道。日本自费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就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现状看,国民政府重视理科留学教育的政策在日本留学中没有得到贯彻;日本留学中存在着反国民政府的"政治留学"现象。海外留学的整体走向在民国初年由日本转向美国之后,在30年代又一次返回日本。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留学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秀丽 《齐鲁学刊》2008,2(1):59-64
晚清贵胄留学是近代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形成大体经历三个阶段。清廷派遣贵胄留学生的目的在于为大清帝国培养统治精英,归国之后充实高级官员队伍。但大部分贵胄留学生派出之后,没有来得及为清廷效力,清朝便亡。由于种种条件制约,归国的一部分贵胄生也没有实现清廷振兴政治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贵胄留学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普京用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把俄罗斯带入了一个“普京之治”的新时代,即通过一种“可控性民主”加强了联邦中央的控制力度,使俄罗斯彻底告别了叶利钦时代的动荡,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时期,并用自己的政治行动创造了一条奇特的俄罗斯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3.
1952年上海"五反"运动始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奎松 《社会科学》2006,11(4):5-30
上海,因其特殊的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在1952年全国范围的"五反"运动中,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特派薄一波亲来上海坐镇指挥.在薄一波的主持下,上海的"五反"运动在前期群众性揭发检举和坦白交代的基础上,通过三个阶段有组织有计划的"战役"行动,将全市16万余工商户,从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五个方面,灵活运用"面对面"的群众批斗形式和"背靠背"的资本家互助互评与自报公议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清查.上海市大中小工商业者在此运动中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朝鲜策略》与近代朝鲜的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期,朝鲜的命运和未来,引起清朝政府的关注,有识之士纷纷建议劝说朝鲜开放。黄遵宪撰《朝鲜策略》提出“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图自强”主张,为朝鲜划策,首先与美国建交,联合拒俄。《策略》在朝鲜引起举国震动,守旧派发起万人上书运动,朝鲜政府决议开放、改革,设立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李鸿章邀美国特使到天津谈判朝美建交事宜,终于实现缔约。由此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外交官灵活务实的思想,和陈腐的洋务派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5.
高留成 《河北学刊》2005,25(1):156-159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初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动,爆发了以推翻封建君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宗旨的革命,从而使中国在早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而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历史的重要时刻,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可以讲:“如果没有留日学生,则中国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是难有进展的”,“东京(留日中国)学生实为中华民国最有功之人。”  相似文献   

17.
俄国工业村的形成过程是其城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下半期俄国享有城市地位的工业村甚少,而未享有城市地位的工业村众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村子升格为城市的程序非常繁琐;其次,取决于土地所有者和其他不动产所有者的态度;第三,工业村人口成分复杂,利益不一,难以形成一个声音;此外,农奴制残余的掣肘因素也不容忽视。工业村升格为城市的过程受阻迟滞了俄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俄国村社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组织,在俄国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20世纪初,俄国当局的重大举措是斯托雷平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落后的村社,引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改革最后并没有成功,但还是动摇了村社的根基,对村社产生了极大影响。改革促使村社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发展;激化了村社农民和地主、富农间矛盾并使农民分化问题加深;提高了青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使青年人沾染上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政权是以高句丽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民族政权.其政权当时统辖区域北占扶余,东伐沃沮,南侵乐浪,至萨水,但西方却受中原王朝全力阻击,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大规模讨伐,使高句丽政权濒于灭亡.  相似文献   

20.
谢茂发 《云梦学刊》2007,28(6):49-51
19世纪80年代后,晚清海军教育逐渐展开,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都创办了海军学校。1891年,南洋海军也创办了自己的海军学校江南水师学堂。学校最初招生严格,课程设置适当,管理较好。进入20世纪后,学校的招生放松,教学、管理也相应松懈下来。结果,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