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义论》被誉为"二次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著作",其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涉及社会正义的广泛的领域,研究的社会正义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罗尔斯从道德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在研究社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中来探讨怎么样合理地划分社会利益和社会担当的问题。罗尔斯的这一思想引发了西方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界对于"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因此,西方政治哲学界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开启了"罗尔斯时代"。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的正义论实现了正义主题的制度正义转向,提出了制度正义的优先性(选择的优先性和评价的优先性)问题。罗尔斯通过契约论论证了选择的优先性,又通过制度正义作为一种背景正义比个人正义更为基本和重要而论证了评价的优先性。罗尔斯的制度正义优先性理论启发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制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关系,必须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必须把执政者的道德与制度本身的伦理区分开来,使人们既有支持和帮助建立正义制度的义务,也有改造不正义制度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在其义务论的道德哲学中区分了两种善理论,即善的强理论(the thick theory of good)和善的弱理论(the thin theory of good)。前者以良序社会中的正当原则为基础,并在正当优先于善的义务论框架中被广泛讨论。后者则以基本善为核心范畴,以此构建其道德哲学的实践推理基础。不过,他对基本善的设定由于游离于其义务论框架之外而未能得到足够关注。然而,《正义论》对基本善的设定却是理论的必然。该理论在《正义论》中有两个应用层次:首先,它是罗尔斯的道德契约论的推理起点;其次,没有基本善的存在,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将难以在道德层面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整合吸纳古今中外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的看法。严复通过对宇宙本体、宇宙万物的起源与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三方面的探究,深化了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中国自然观的发展。同时,严复的自然观中又表现出复杂性的一面,即观点之间的看似不一致,较为突出的有:一方面对宇宙本体作出了物质性解释,一方面又认为"大抵宇宙究竟与其元始,同于不可思议;"一方面在宇宙万物起源上否定创世论,一方面又认为宗教迷信不可一概否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严复自然观中的"看似不一致"实统一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之中。  相似文献   

5.
斯洛特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日常道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只关注他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行动者自身利益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将这一批评称为"自我一他人不对称".斯洛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论证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只能看作是美德伦理学视野下的一种不同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自由与权利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利理论的角度分析,罗尔斯的《正义论》隐含着一个完整的权利理论。罗尔斯对权利主体、权利范围、权利合理性证明以及义务承载者都有明确阐释,这些是构成权利理论的要件。罗尔斯将道德权利奠基于契约论,它是传统的自然权利和功利主义权利理论之外的第三大权利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着相互冷淡与利己主义之关系问题,对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作的"相互冷淡"假设的诸种可能的含义及其变化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文章力图表明,虽然"相互冷淡"假设确实留存有社会契约论的人性自利说的印痕,但罗尔斯对之的解释,尤其是他将相互冷淡与善的多元性之间等同,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拒绝了利己主义的指控,而且最终指示了一种他希望建构的自尊与互尊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使得正义与仁慈有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得以结合,而且构成了对康德目的王国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涉及其基础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的学科性质、理论内容、结构体系和基本关系及其相关的方法论原则等几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学科性质上,当代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坚持价值与事实相统一观点和方法的必然结论;在理论内容上,应从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及其"双重生命价值"上来理解和看待目的价值追求与履行责任义务等方面在人的道德伦理生活中的地位和关系,由此而言,目的论和义务论等矛盾的融合统一,就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结构体系上,应抓住道德和伦理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汲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观点与思想范式,立足"道德是人之为人之道与人之生成的终极关怀价值"和"伦理是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规范"之立场和关联,采思考当代中国伦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在基本关系上,当代中国伦理学要转变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坚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9.
虽然在1797年的《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明确地将其伦理学称为德性学说(Tugendlehre),但作为一种典范性的义务学说,康德伦理学一直是当代德性论学者批判的靶的。本文认为这一批判主要基于德性与义务之间的人为对立,并进一步显明康德的德性学说纳入了德性论的主要结构性要素,因而不能被视为一种勉强嫁接于义务学说的德性理论。本文也指出康德的德性论开启了一种不同于古典德性论及其当代变式的德性论样态,并解释了两者差异的深层原因。文章并不只是对康德德性论的纯然辩护,而是希望通过展示一种与现代精神风尚更具契合性的康德式的德性论来显明义务论与德性论之间视界交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是一门探讨伦理和道德的古老学科.在古代社会和许多非西方文化传统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是伦理学的一种重要使命.然而,受机械论自然观和二元论的影响,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伦理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维度,甚至否认人对自然本身负有的伦理义务.在许多哲学家看来,这是导致现代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而,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就成为了新兴的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使命.梳理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建构历程及其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框架,还有助于我们建构适宜于思考人对自然之伦理义务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罗尔斯通过继承契约主义传统并批判功利主义正义观,建立了自己的正义理论。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是平等,他认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集中体现了罗尔斯的平等观点,第一个原则是对自由权利的平等分配,第二个原则是对机会和利益的平等分配。罗尔斯对正义的论证是从起点的平等到结果的平等。差别原则是罗尔斯正义论核心中的核心。正义二原则试图达到的就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罗尔斯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主义而非绝对的平均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罗尔斯试图融合自由和平等,建立一种自由的平等主义。  相似文献   

13.
温茨通过借用罗尔斯的“反思平衡”的方法,对德性理论、财产权理论、人权理论、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得失进行分析,认为把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的正义论运用于环境正义问题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与缺陷,需要建构一种多元正义理论。他由此提出以人际关系为核心,以人际关系亲密度来判断责任义务关系的“同心圆”理论。温茨提出的环境正义理论对于我们建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学意义上说,风险伦理与罗尔斯"惠及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关联性。罗尔斯"惠及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理论主要蕴含在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特别是差别原则之中,而"正当对善或好具有优先性"贯穿于罗尔斯正义论的始末。在罗尔斯的"惠及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理论的启示下,我们亟需建立各种利益——风险责任对应追究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管理,"惠及当代中国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们将“自然”等同于自然物,并围绕着自然物本身是否具有内在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本身的不可公度性和不可调和性宣告了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谋划处于失败的境地.“自然”不仅是自然物,也代表自然宇宙秩序.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向度关系,而是双重关系:一为人与作为自然宇宙秩序的本体自然的关系,二为人与物性自然的关系.建构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在不可僭越自然宇宙法则和充分利用自然物之间保持必要张力,从而使人既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物,又能够限制人类对自然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不仅是功利主义和义务论这两种现代规范伦理学最早的批判者之一,并且还提出了教化伦理学。这种伦理学主要关注拥有个体性的本真自我的教化。这种教化只有经由爱,在社会中与他者进行互动才能实现。教化最终塑造出来的个体自我是其理性与感性能力完美结合,并且与他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17.
在伦理学领域,德性伦理学至今已成为与规则伦理学的两大主要类型(结果主义和义务论)鼎足而立的思想主流之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核心问题是基于规则的伦理学与基于德性的伦理学的地位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规则与德性之关系的争论。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和协作的。若非要强行用其中某一概念来解释整个道德生活,那么这种解释必将是对道德生活的人为歪曲。德性伦理学与结果主义、义务论三足并举才是规范伦理学的正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反思平衡方法是罗尔斯道德和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它是由反思目的、反思主体、反思的对象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罗尔斯试图通过反思平衡方法在悬搁各种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下,重建规范伦理学。虽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却在反思过程本身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即使狭义的反思平衡与广义的反思平衡的区分也难以解决这个理论困难;因此其本身无法承担起建构一种实质性道德或政治理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当代功利主义者或后果论者从元伦理学来论证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是相容的,而如果我们从规范伦理学来论证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或后果论是不相容的,这并不是对他们的反驳。但是即使从元伦理学来看,康德主义与直接后果论也是不相容的,而与一种间接后果论,即配得幸福论或应得后果论是相容的。康德不是直接的后果论者,而是直接的义务论者,而直接的义务论与间接的后果论是可以相容的,康德作为直接的义务论者能够同时是间接的应得后果论者。  相似文献   

20.
根据伦理学理论伦理形态与道德形态的区分,存在主义伦理学理论属于一种道德形态。从其性质来看,存在主义伦理学理论是一种存在论性质的道德形态,而从其具体形态构成来看,它则是一种基于存在自由之上的生存责任论的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