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只在此山中④,云深不知处⑤。注释ZHUSHI①寻:寻找,寻访。隐者:不做官而隐居乡野有学问的人。不遇:没有见到。②松下:松树的下面。童子:隐者的徒弟。③师:童子的师父,也就是隐者。④只在:就在。⑤云深:云雾迷漫。不知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诗人到深山里访问一位隐者,但没见到,只见到了隐者的徒弟。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的题材,作者却采用问答体,写出了新意。诗的头一句是诗人提问,后三句是童子的回答。通过一问一答,不仅写出了访问过程、访问结果,而且显示出特有的诗意与情趣,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隐者与世…  相似文献   

2.
翻译补偿研究现状分析及不同层面的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多如语言、文化、翻译目的、读者及译者主体性等主、客观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决定了翻译文本相对于原文而言某个或多个层面损失的必然性。为了降低损失对译文价值及译文读者理解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就有必要根据某些特定的标准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国内外译界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翻译补偿的重要性,并对翻译补偿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其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化、审美等层面,缺乏全面与系统的认识。本文从目前翻译补偿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翻译补偿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一些英汉互译实例,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审美三个层面分析翻译补偿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小说的叙事技巧既新颖独到,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从叙事视角、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探讨小说译本《夜色温柔》在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小说文本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指出译者掌握一定的叙事理论知识对于避免翻译中的虚假等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研究中,翻译补偿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本文将从理论上对翻译补偿的定义及必要性作出具体的阐述,将翻译补偿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即研究鲁迅《呐喊》中的翻译补偿。该研究将从语言、文化、风格三方面探究《呐喊》英译本中翻译补偿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补偿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在降低不可译性的同时,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指导文学翻译。《雪国》中有关日语"体"汉译的翻译补偿类型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译文的不可译性,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质的平衡,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丽青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137-138,141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备受关注,相比之下,聚焦其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利用MonaBaker结合社会学角度的叙事理论和翻译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代表作《小约翰》从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两个叙事手段进行解读,尝试用较新的叙事视角解读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旨在发现叙事视角为研究鲁迅翻译带来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由于媒体报道的本质是叙事,媒体报道的翻译本质就是再叙事.在翻译媒体报道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媒体报道的叙事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不仅要注意叙事内容,更要精心重构叙事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在译入语媒体中的传播意图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对翟理斯、阿瑟·韦利和艾米·洛威尔的《落叶哀蝉曲》原语文本中的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诗歌翻译者的英译过程中“罗袂”、“玉墀”、“虚房”、“落叶”和“重扃”五个意象的独特翻译,加以讨论,概括其中的意象传递特征,并且通过分析庞德的《刘彻》,讨论了汉语古诗英译中意象传递应顺应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9.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0.
语境因素是认知语用推理发生的条件,是认知语境的来源,是认知语境的补充。译者在翻译时不得不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做必要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章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从化解茶事、忆“苦”思“甜”、意象清晰化、以“俚”译“俚”等方面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诗歌之魂,如何在古诗英译中移植意境,这是译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试从意境的形象性;抒情性;超越性;意境是情感、形象和超然的心灵境界的完美融合这四个主要的本体特征着手对其进行探讨,译文中只有再现了四个本体特征,才能给译文读者留下广阔的品味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词由于体裁的限制,人物对话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跃性,读者在阅读汉语古诗词时必须弄清作品涉及到的话语角色,识别并补充沉默话轮,这对还原文学作品中人物会话的整个结构,充分理解言简意丰的汉语古诗词致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表达偏重意合,这种表达方式导致汉语古诗词中的不少会话角色关系呈隐性,读者需通过上下文逻辑推断,才能理清话语角色、会话相邻对、话轮沉默等。在把汉语古诗词翻译成偏重形合的英语时,一般要酌情增加表明会话角色关系、会话相邻对的词语,甚至补充沉默的话轮,并采用直接引语形式,使译文话轮结构清晰,会话关系呈显性。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中,属于叙事类文体的主要有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和授记六种。它们在叙事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因果报应的叙事伦理,它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色彩,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自作自受。二是详赡、重复与夸诞的叙事风格。详赡,指叙事内容的详实、周密,且特别重视运用各种细节描写.诸如场景、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重复,主要指一部佛经在叙事时,相同或相近的故事类型反复出现在同一主人物身上。夸诞则和神通叙事有关。三是集锦式、葡萄藤式的故事结构。前者多用于整部佛经,后者多用于组经中的小经或其中的某个故事。而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这些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像虚构、重复叙事与神通叙事等方法的运用,莫不和这些佛典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为了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必然的意义丢失与补偿,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文章引用一些英汉、汉英翻译的实例,从词语、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分析了翻译中意义的丢失和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8.
层次转换为卡特福德对翻译转换划分的其中一种类型,指语法与词汇间的转换;翻译补偿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译界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语法补偿即翻译中语法层面的转换,在语法范畴的补偿策略上与层次转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英汉形态差异及其不同的语法结构,译者需结合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策略,使译文地道通顺。通过对转换理论与翻译补偿理论的归纳总结,并分别对二者的分支即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进行对比研究,在具体语法范畴上阐释了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的关联性以及在英汉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段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不可译现象,补偿是解决不可译现象的有 效手段。文章从对不可译现象的分析入手,将不可译分为语音音韵的不可译、形态的不可译 、语意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并结合权威学者对补偿的分类和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补 偿针对各种不可译现象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