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丽青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137-138,141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备受关注,相比之下,聚焦其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利用MonaBaker结合社会学角度的叙事理论和翻译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代表作《小约翰》从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两个叙事手段进行解读,尝试用较新的叙事视角解读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旨在发现叙事视角为研究鲁迅翻译带来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由于媒体报道的本质是叙事,媒体报道的翻译本质就是再叙事.在翻译媒体报道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媒体报道的叙事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不仅要注意叙事内容,更要精心重构叙事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在译入语媒体中的传播意图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强调读者在作品的存在和意义构成中的作用,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读者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它影响着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扣的选择、体裁、叙事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小说的叙事技巧既新颖独到,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从叙事视角、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探讨小说译本《夜色温柔》在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小说文本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指出译者掌握一定的叙事理论知识对于避免翻译中的虚假等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外来译者群体对我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贡献重大,其译作也显示出高超翻译艺术,但目前对这类译者群体研究不足。任东升、王芳等的新著《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文本对比分析与译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外来译者典型代表沙博理的翻译艺术进行了多维度深刻阐述。结合对该著的介评,重点探讨外来译者的译者身份、国家叙事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如何共同呈现以及外来译者研究路径四大问题,以期为外来译者研究和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这一群体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作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杜博妮是中国当代翻译史的亲历者和书写者,其汉学研究与文学翻译、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她反对充斥翻译学界的“欧洲中心主义”流行话语和宏大叙事,提倡汉英文学翻译研究的“中国中心主义”视角,关注中国翻译活动的特殊性.杜氏提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翻译有“威权命令”和“礼物交换”两种模式,各有其历史功绩和固有缺陷.她呼吁翻译理论家关注翻译生产和译文接受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尤其是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和大众读者的阅读快感.杜氏的理论模式也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采用的理论框架是一种以译入语文化为主体的翻译研究,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以勒菲弗尔的“诗学”观点作为切入点,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顺序三方面阐述晚清译者如何改变原文叙事模式,以适应译入语的文学惯例,满足当时读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翻译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外汉翻译丰富了汉语语言表达形式,促进了汉语口语化和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为小说创作准备了语言基础。域外小说翻译促进了中国古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使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表现有:小说素材的准备、创作手法的丰富、观念的更新、叙事角度的灵活、体裁的多样化、功能的扩大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域外小说翻译介绍了外国小说作品,展现了外国小说创作的巨大文学成就,孕育、培养了新一代中国小说家,中国小说因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受翻译小说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对小说的文学观念,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类型、形象塑造、人物刻画、叙事模式以及汉语白话语言等方面显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翻译小说催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有两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一是传统小说的自身转化,一是外国小说的影响.其中,外国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以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为考察对象,从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叙事模式和小说语言等四个方面探讨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呐喊》小说集是鲁迅问鼎文坛的一部力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立的基石和成熟的标志。以往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思想性、革命性和社会性的分析,对其艺术形式的探讨、特别是对其小说中多种叙事视角的应用及转换的研究重视不够。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主要分析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及其转换,以展现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深远影响。简要分析不同叙事视角的选择对小说话语表达模式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话语表达模式上的异同,结合《呐喊》原文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呐喊》译本,探索各种言语表达模式的翻译策略,以期对小说叙事中不同表达模式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叙述频率强调事件与被叙述次数之间的数字关系。如用同样的词汇、语块、句式乃至语篇表现不断重复的故事场景和故事情节,就是单一回指叙述。作为对《马太受难记》音乐叙述方式的文学模仿,《许三观卖血记》的最大文体特点是单一回指叙述方式,然而一经翻译,其英译本的读者反映与原作的读者反映相去甚远,原因在于翻译策略未考虑叙述方式的文体表征特点,故需借此重新定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不仅仅体现在译者翻译的目的之中,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新闻翻译叙事话语的事实建构。通过引入聚焦转移和语言变异的"重写策略",进一步再现了译者在意识形态操纵下对译文话语的意义掌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晏殊的《踏莎行》、柳永的《秋夜月》英语译文的分析,试图展现宋词所独有的感伤抒情气质,观察不同叙述视角与期待视野,体味翻译美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建的安徒生童话集平行语料库,通过类联接的检索,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事件框架的动作、路径和背景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英汉动作场景叙述风格的影响。提出在英语中由于丰富的路径表达,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中见静、直观可感;而汉语中由于方向动词的大量使用,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态跳跃、朦胧抽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也道的运动事件框架表达,体现译文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6.
论文综述了翻译研究中对“文体”的不同认识,将其划分为修辞文体观、语言文体观、叙事文体观和语料库文体观五种,并指出每一种文体观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是未来翻译文体研究的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文体、叙事文体和语言文体三类。正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认识文体这一概念,拓展翻译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 ,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自由直接式与自由间接式的“两可型”是汉语中常见而英语中难以寻觅的特殊的表达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直接式和间接式双重优点。其翻译是对译者的挑战 ,也是体现译者文体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恐怖文学常用叙述和描写来造成紧张和恐怖的气氛,短篇小说《来自墓穴里的种子》的氛围之所以让人觉得既恐怖又妖艳,就是作者以精益求精的叙述和描写营造而成的。鉴于恐怖小说创作中叙述性和描写性文字重要的气氛烘托作用,文章关注恐怖小说翻译中叙述性和描写性文字的翻译,通过分析该小说的两个汉译版本,主要在叙述的线索和视角、细节描写和气氛营造等方面探讨英文恐怖小说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