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了传统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新闻业同样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随着新闻信息过载的不断加剧,由大数据衍生出的算法推荐新闻迅速崛起,算法信任、数据优势与新闻媒介的数字化客观上为算法推荐新闻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毋庸置疑,算法推荐新闻对于实现新闻准确分发、增强新闻受众黏性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化、瞬时性的算法推荐新闻具有精准、高效、个性化优势,但同时算法作为一种复杂性、不确定性技术,带来了多层面、多环节、多领域的风险挑战和制度掣肘,算法推荐新闻同样引发了“算法黑箱”“算法偏差”“技术霸权”“责任缺口”与“信息泄露”等多种伦理风险。当前,学界对于算法推荐技术本身是否真的成熟,以及算法推荐新闻可能引发的伦理危机研判明显不足。对此,从技术不确定性理论所内嵌的技术本身不确定性、技术认知不确定性与技术制度不确定性三个向度,可以为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风险提供适当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厘清算法推荐新闻伦理风险发生的根源,可将其归纳为技术本身不确定性向度的数学洗脑与主体性缺失、技术认知不确定性向度的能力不足与底线失守以及技术制度不确定性向度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算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为信息生产、分发、反馈等各环节的底层技术支撑,重塑了整个新闻业态。算法推荐机制被引入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当中,给中国传统新闻价值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受众的个体价值观异化、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失控、社会共通的价值观断裂等一系列伦理风险。追根溯源,引发传统新闻价值观嬗变的深层次原因当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错位。因此需要从价值伦理的角度入手进行价值范导,通过培养受众的算法素养、为算法注入主流价值观、人机结合等措施来规避风险。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不应该把算法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完成算法推荐对中国新闻价值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行为,在此背景下的新闻伦理研究处于哲学、法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区域,其中广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狭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本体。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的核心是技术的道德主体地位辨析,而对此问题的回答则呈现极化趋势。分布式道德模型区分了道德问责和道德责任,提供了解决这一哲学难题的新思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研究意在回应新技术背景下的新闻实践问题,信息茧房效应、后真相、算法偏见和被遗忘权引发学界广泛的讨论。问题的实质是新媒体技术与社会伦理期待的冲突。其后的研究需要更为细腻的技术问题逻辑描述,更具理论导向的新闻伦理本体研究和更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从而形成来自人文社科的话语合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业界实践案例,通过对当前移动新闻分发领域中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考察,认为个性化推荐算法技术本身会带来"信息茧房"等技术困境,其本身是媒体智能化发展在当前阶段的一种形态,符合信息传播趋势,也将改变传统新闻把关的范式和准则。传统新闻编辑应以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进化的方式将新闻专业主义延续至算法把关中。  相似文献   

5.
算法监控在海量数据与强大算力的加持下已经成为一种解放力量,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算法监控在"座架"与"巨机器"的支配下也会带来"信息茧房"与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这些伦理风险与"圆形监狱"中规训与惩罚的核心要义存在"逻辑共契".针对算法监控伦理风险的社会治理,要从个体层面、技术设计层面、制度层面着手,这样才能确保该技术成为"大规模为人类造福的工具"而不是"大规模数学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6.
算法推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推荐、反馈各个环节,可能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乡村社会,算法推荐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体的信息接受与传播行为,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原本拥有的注意力被分割,面临引领力被削弱、整合力被消融、凝聚力被消解的风险。防范乡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必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推进算法推荐技术与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以法律制度规范算法权力,培育农民算法素养,从多个维度开展乡村主流意识形态风险协同治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8.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9.
公共信用评价是信用监管的核心制度。随着算法技术的迭代,其在公共信用评价中的优势也日渐显现。“数据+算法”的智能融合是算法嵌入公共信用评价的技术逻辑,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和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则分别构成算法嵌入公共信用评价的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然而,算法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能在公共信用评价中引发三重风险: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算法黑箱破坏评价公正性和数据质量影响评价准确性;法律风险,主要包括算法权力助推评价权力滥用和数据滥用危及隐私与信息安全;伦理风险,主要包括算法至上引发评价自主性困境和算法偏见破坏基于信用的分配正义。针对上述风险,在选择规制路径时宜采取“整体性视角”和“基于过程的方法”。在事前阶段,需要制定算法信用评价技术标准、建立算法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算法影响评估制度;在事中阶段,需要运用行政法治原则钳制行政权力、以信用及个人信息权利制衡算法权力;在事后阶段,需要完善公共信用评价异议申诉制度,同时强化对公共信用评价的算法审计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0.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探寻短视频推荐算法的"黑箱"与运行逻辑,以及由此带来的算法伦理问题在智能时代尤为重要。短视频推荐算法是由短视频平台管理者主导的,与用户、商业资本、行业政策等行动者相互影响和动态建构而成的,并非纯然中立的客观物,而是具有价值观的行动者。短视频推荐算法中内嵌了用户偏好、社交关系、公共议题、场景、差异化和平台优先级六大价值观念要素,反映出流量至上和商业利益优先的算法价值观,以此为依据的短视频推荐算法实践带来了隐私泄露、信息窄化和算法歧视等伦理问题,亟需短视频平台公开并优化算法、用户改变信息消费习惯和提升算法素养、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加强算法审查与监督,从而促进算法"向善"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1.
算法推荐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在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时,也引发了诸如隐私保护、公平正义、公序良俗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当前的法律体系面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理想的解决路径。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所致问题的解决路径不应是单一的,而应从法律、政策、技术、伦理等多维角度予以考量,以应对新技术的应用对公民权利乃至公共秩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智能算法通过标签化处理和用户画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个性化推荐,这一技术在信息分发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对个体认知观念、价值信仰、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的介入和塑造。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全民化、生活化和精准化提供了技术可能。但智能算法在消解信息碎片化与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引发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也会给将这种算法引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一些局限。为此,应当通过以技术优化规制算法、以媒体融合制衡算法舆论、以社会权利约束算法权力、以人的主体性回归对抗算法支配等举措,引导智能算法的合理应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强大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智媒时代算法技术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主导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成效产生了重大影响。算法从技术、权力和效度3个方面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场域,为分析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框架。算法对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升级和“生产”,在权力层面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分配和“出场”,在效度层面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和“赋能”。但从实际运行来看,算法在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面临技术扩张、权力失序和效度失守的困境。为此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主流意识形态为遵循、成人成才为目标,不断推进算法在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站着不同的把关人,他们按照特定的价值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西方新闻事业的产生与权力和资本有着天然的渊源,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一直是新闻把关的重要力量.文章先研究了把关人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政府新闻把关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政府如何对新闻生产进行把关.文章指出,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政府应该在尊重新闻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对媒体进行把关,并且应该少用"硬把关"多用"软把关".  相似文献   

15.
算法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传播业的理论与实践,生产流程的外部化、参与者的多元化以及伦理事实的跨界化引发了对新闻客观性、专业主义以及媒介信念的思考,进而影响到对新闻伦理内涵与外延的重新界定。技术话语体系与道德话语体系之间的断裂与冲突激发了重构新闻伦理的迫切需求——将算法及相关研究者以及媒介、公众与政府纳入到算法的技术评估范畴,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并从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推动新闻伦理的重构,为新闻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技术与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6.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算法权力和行动逻辑。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和信息推荐完成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嵌入,既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裹挟进认知孤岛、精神成瘾、道德危机和价值偏见等算法污染风险。算法污染极易带来主体思维遮蔽、心理基础消解、社会责任禁锢和外部延展束缚等社会风险。为有效规制智媒时代算法偏差或异化等行为,需要在网络空间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规范、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送形式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素养,以此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数字化革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智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闻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四个层面。新闻价值主要通过用户需求体现出来,把握好新闻价值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适应智媒体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新闻价值与受众反馈信息数量呈正比这一关系建立价值关系模型,以用户需求关系来反映新闻价值。通过Matlab技术抓取2019年7月1-31日封面新闻APP中“推荐”栏目中的新闻信息,从用户需求时间、需求内容和需求偏好三个层面分析了新闻信息推送的价值和把握策略,促进智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算法行政具有客观、高效优势,但同时伴随着技术内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法律层面权力行使与权利保障的挑战,以及价值层面技术理性吞噬价值理性等桎梏,亟需法律破解。规制对象是法律制度构建之前提,将“算法法权”作为算法行政风险的法律规制对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权力—权利”的法权结构,可实现算法行政中“私权利、公权力、私权力”的整体性规制。质言之,算法行政风险的法律规制需要以“算法法权”的科学配置为核心,建构法律、伦理、技术与自我规制一体化的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纷呈,优化新闻信息传播结构与格局在于选择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与合乎社会实际真正需要的理性传播导向。新闻价值取向应关注社会政治、物质和精神的文明与先进性;理性传播则应对照主体性、规范类和客体属性类标准严格把关。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前提,用理性导向信息传播,影响传播结构与格局,将会发挥出新闻传播的优良人文与科技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算法推荐技术在健康传播的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它充分发挥传播导流功能,通过人机互洽整合疫情信息,使新冠疫情下异空间用户与基于算法推荐的新闻内容高度契合;利用具身互动监测健康状况,实现公众的身体数据连接与公众媒介的互嵌;赋能医疗模拟疫情传播,将智能防治理念具象化;重塑健康治理模式引发健康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