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现实主义文学在 1 9世纪欧洲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的肯定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对它的改造三个历史阶段 ,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性质和中国革命选择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逻辑。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基本的一致性 ,也有内在的差异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 ,对两者矛盾关系的忽视、歪曲 ,简单以革命原则 (政策 )修正、改造现实主义文学 ,导致了以前者统一后者、取消后者的悲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怎样发展现实主义文学 ,无疑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回顾并深入认识现实主义文学三个阶段的历史 ,则是研究这个重大课题的一个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们的文坛上,现实主义正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精神生活)具有丰富、复杂、多变的特点,于是,一些人感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无力,认为现实主义面临着危机,它衰老了、陈旧了、过时了;与此同时,他们为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所倾倒,而振臂呼吁:“中国需要现代派!”我们一些搞理论工作的同志,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也推崇这一观点。从他们的立论看,并不纯粹出于由于崇尚西方物质文明而导致的爱屋及乌式的盲从,也不单单是曹丕说的那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文人遗风在作祟,唯其如此,对现实主义的销蚀力也就更加不可低估。难道说,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洪流在流经我们所处的新的历史时期时淤塞了?难道说,阅尽沧桑的现实主义巨步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后便被判了死刑? 这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讨论创作方法的多样化问题,不能停止在概念上,而要从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出发,找出适合我们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需要而又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正确主张.曾镇南同志在《福建文学》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号上著文,提出对创作方法多样化问题的几点看法: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两种创作方法.文艺的特性和文艺史的大量事实说明:这两种创作方法是人类根据现实生活创造文艺作品时必然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艺术思维所能选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世界观对创作方法起着指导与制约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没有能动作用?古典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有没有矛盾?一些同志认为承认二者之间有矛盾就是修正主义观点。我则认为在肯定世界观对创作方法起指导与制约作用的前提下,应该承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能动作用,古典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在文艺史上确实有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矛盾关系,有很多现实主义战胜了作家思想上的偏见的生动事例。对这些事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进行过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指一种从客观现实丰富多彩的典型现象中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不局限于对局部的、偶然的事实的描绘,而是揭示出现实中本质的、典型的方面,并通过特殊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由于这种方法集中地、科学地、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本质,因而它被无产阶级用来作为表现、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的艺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视域,区分了四种审美现代性的言路,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它将社会启蒙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将美学形式或美学经验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主要手段;将现实主义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经验基础。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中,逻辑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的辩证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常常构成一种互补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 为研讨我省有成就、有影响的剧作家的创作特色和成才之路,总结艺术创作经验,以推动我省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于8月21—22日在广州文化假日酒店举办剧作家林骥作品研讨会.我省戏剧界、学术界、新闻界有关作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我省第一次为剧作家举办的作品研讨会.林骥的剧作《特区人》、《十字街三重奏》在全国戏剧界及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他还有十多个高质量的作品在省市获奖.与会同志围绕着林骥的戏剧创作,对戏剧创作与作家的使命感、戏剧危机与现实主义传统、戏剧创作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广东剧作与广东地域文化以及林骥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及其艺术审美价值与社会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林骥剧作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善于捕捉时代精神,深刻地把握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错综复杂性,富于时代感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八年三月提出来的。对于这一创作方法,从它提出到现在的二十多年当中,除了有“四人帮”一伙别有用心的破坏和篡改之外,就我们革命文艺队伍内部来说,对它的讨论和探索,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近来又出现了一种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遗产,现代主义则是近百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危机时期的产品,把这两者当成一个论题,岂不是生拉硬扯吗?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任何一种成熟和完备的“主义”,不论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包含着作为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的两个层次,两者又非同时产生和同步发展,这个题目就不能说是故弄玄虚了。创作方法并不是一种文艺思潮形成之后才一涌而出,自天而降  相似文献   

10.
<百年孤独>是一部多层次、多内涵的作品,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它,总会得到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从近年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百年孤独>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现实主义的主题创作,陌生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原因之一.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历史感召力并非建立在理论的元话语意义上,而是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内在渴望和必然需求。对于三十年代左翼理论界而言,“现实主义”从来就是理论上的预设。左翼文学的几次理论调整,从新写实主义到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再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都未能解决作为现实主义理论核心的真实性与主体性问题,从而使现实主义偏离求真之路,成为延伸至当代的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12.
一、现实主义是一个美学范畴现实主义原本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到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股文学艺术思潮。三十年代初开始,苏联和东欧的文艺理论家们开始把现实主义从历史上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中抽象出来,把现实主义归结为一种“创作方法”或“艺术方法”,而这里“方法”的含义,如波斯波洛夫所说的,是指“艺术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原则”。从此,现实主义同历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一起,从历时性的文艺思潮、流派变为共时性的创作方法;以后又被更加  相似文献   

13.
北大“中国文学史”,通过两条道路的斗争,阐明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文学现象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总脱不开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在于这种规律,是否可以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来概括。“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来看,它是先进的、正确的,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本质;同样,积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也是先进的、正确的,它也可以真实的反映现实的本质。因此单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概括文学史上的一切现象,这就太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4.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包含着多重张力的危机概念,而它对立于自身所构成的内在张力,则是对这一危机概念最深刻的表达。一方面审美现代性充满了颠覆性的反叛力量,它以差异性和反思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其内部还存在着一种妥协、顺从、规训的力量。为此,审美现代性必须时刻警醒,在这种张力中始终保持独立的批判立场。只有这样,它才能在一个工具理性掌控的世界中提供某种世俗拯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曾经在文坛上盛极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是从现实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创作方法,但它又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复制与翻版。由此而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则是在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现代小说的某些观念和技巧,从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小说,并因此而一度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这股潮流虽已逝去,但冷静地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应该是不无意义之事。笔者以为新写实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现实的潜入和理想的匮缺,现试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本来有能力在巴别城下建造一座通天的塔,结果是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语义的分歧终于使人一事无成。本文所要讨论的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在中国似乎也陷入了巴别城似的困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姑且把它的意义限制在创作方法这一层上。它既被规定为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又包含着有一定限制的纪实风格。从世界文学的影响看,它指的是从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到本世纪以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从新文学本体发展看,它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在上述的外国文学思潮影响下对“现实主义”所作的理论阐释与创作实践。这种限定并非无视这个术语在理论界通常还有更为宽泛的理解——譬如从反映论的角度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解释。它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依存,尽管文学是人们通过审美把握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各种认识,它离不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但归根结底,客观世界总是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或成为文学现象的生存依据,文学是现实的精神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有文学以来,凡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现实,或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反映论来理解,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争议。只有当人们把作为反映论的现实主义和作为创作论的现实主义混淆起来的时候,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不得不作这样的声明,本文所谈及的这个术语,一律作创作方法解。同样毋需否认的是,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引进中国,是与十九世纪从库尔贝、夏夫列里开始倡导的,以后又一度成为西欧文学主潮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作家对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接受,还同时伴随着一大串名单的接踵而来:诸如福楼拜、狄更斯、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恕我不提巴尔扎克,因为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他还是一个“浪漫派的殿军”)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全部话题,只有从这里开始引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革命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或主潮,这似乎早巳成为定论,然而,到底怎样理解"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这里的"革命现实主义"指的又是什么?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一条真假现实主义起伏消长的斗争线索,其他的支流和逆流,也都是围绕着这条线索而存在、而兴衰的.因此,在这里就需要首先来考察一下"现实主义",它的确切涵义和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中的"双包案"——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左"倾教条主义的假现实主义之间的原则分歧和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主流、支流、逆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拉普”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学界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对左翼文艺运动影响深远。“左联”重要成员之一冯雪峰不仅翻译了“拉普”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而且将该理论作为其现实主义理论构建的重要资源。受该理论的影响,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排斥浪漫主义,独尊现实主义,重视作家世界观的作用,把现实主义文学作为革命的武器和工具。“拉普”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为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当时革命现实需要。但该创作方法本身的一些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地给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构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探讨冯雪峰对“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接受和阐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下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吕兆康同志在《“两结合”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吗?》(《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创刊号)一文中,提出“两结合”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因为它缺乏文艺实践的基础和理论上的充分根据。也有同志认为,“两结合”创作方法是1958年“左”倾思潮在文艺理论上的表现,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成长和繁荣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的创作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它可以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还可以是其他创作方法。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我们可以提倡比较好的创作方法,但不必强求一律,应当鼓励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