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年国庆节创刊的《浙江书讯》第一期刊载了一篇《郁达夫小传》,对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适当的评价,对他晚年在海外的爱国活动,直至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也认为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文中说郁达夫在三十年代中期“隐居杭州”时所写的作品都“比较灰暗”,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浏览过郁氏这段期间的作品,并不认为他那时真正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他于一九三三年由沪迁杭,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为《中学生》杂志写的《杭州》一文确写了这样的词句:“我们来杭州,本不是想上西湖来寻梦,更不是想弯强弩  相似文献   

2.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4,11(4):51-56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郁达夫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 ,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 ,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1 他的一些代表作 ,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志贺文学的顶峰 ,是他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 ,《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史。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解剖《暗夜行路》,既是探究志贺文学的奥秘及其心灵生活历史 ,也是索解白桦派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和人性感受的关键。一、《暗夜行路》的创作过程  在日本近代文坛…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日本观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徐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诗人、小说名手郁达夫,自青年时代负发东流,便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充满悲苦与动荡的岁月里,他所创作的一系列辉煌的作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他在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鲜...  相似文献   

4.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悲哀即美──论川端康成后期“性爱小说”的审美意识湖北宜昌师专中文系肖四新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对他毁誉褒贬,对他后期创作的几部被称为“性爱小说“的作品──《千鹤》、《山之音》、《睡美人》、《一只胳膊》、《湖》等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论郁达夫的早期小说王莉一小说集《沉沦》的问世,标志着郁达夫正式步入中国文坛。《沉沦》就像一颗炸弹,震撼了当时的文坛,给当时的创作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这些小说尽管艺术水平各有差异,思想内容各有高低,风格基调各不相同,但无论在选材上、内容上,还是艺术...  相似文献   

7.
浅谈屠格涅夫小说的爱情描写邹丽娟彪炳于19世纪俄罗斯文坛星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对我国众多优秀作家产生深刻影响的俄国作家之一。郁达夫说:"在许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作品...  相似文献   

8.
张志彪 《社科纵横》2006,21(9):118-119
本文通过郁达夫的作品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论述了他一生的文学命运。  相似文献   

9.
“1996——北京文坛”座谈会纪要孟固1996年10月17日至19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房山宾馆召开“北京文坛——1996”座谈会。会议回顾了1996年北京的文学艺术作品、文艺文化现象,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宏扬主旋...  相似文献   

10.
陈雨 《东西南北》2014,(5):66-67
在分别与7千个女孩“当众”做爱后,日本AV男星加藤鹰终于在2013年末宣布退休。过去26年,他在床第之间苦干出15000余部AV作品,总收入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66万元),荣膺“性爱之帝王”名号,  相似文献   

11.
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卢梭所主张的“返回自然”,就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对“自我”的肯定。郁达夫称颂卢梭为“大自然的骄子”,赞扬他“称许本性的善处”,“比那一个都要猛烈,比那一个都能彻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只要想想他在日本高等学校四年里所读的近千部外国作品中,很多就是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不难理解欧洲  相似文献   

12.
“内心反省原则”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产生的一种社会开明人士对自身进行反省和心理解剖的原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在创作上坚持运用这种“内省”原则的作家。本文结合作品的实际探讨了郁达夫“内省”原则的多样化方式及其特点;郁达夫“内省”原则的艺术功能,即反映了“五四”新文学作家对人的自我存在价值的重要发现,把“灵”与“肉”的搏斗推进到心理冲突的最深层次,抒发了弱者的强度感情;郁达夫“内省”原则的感伤色彩,有别于西方浪漫主义中感伤主义的颓废与厌世情绪,带有民族自伤自嗟的色彩,是一种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与佐藤春夫马伟业“五四”时期,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刚一面世,便令人惊讶不已,就连他的留日同学都不无迷惑地说“中国哪有这一种体裁?”①此后他的创作的每次变化,都使人频生困惑。从抒情的《沉沦》到写实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再到荒诞的《十三夜》,人们很...  相似文献   

14.
曹艳红 《社科纵横》2010,25(9):81-82
郁达夫有着强烈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倾向。他一生处于漂泊流浪中,浪漫主义的天性和自我放逐的意识使得郁达夫热衷于流浪。而流浪对郁达夫来说,不仅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方式,也是内心无根漂浮状态的象征。因此,郁达夫的作品和人生都和流浪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就了郁达夫的独特人生和创作。  相似文献   

15.
熟悉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创造社跟鲁迅有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后来他们为着同一目标的大战斗的需要,“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一同参加了左联,一同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作斗争,但是要他们完全消除芥蒂,是很困难的。然而,作为创造社发起者和重要成员之一的郁达夫却是个例外。自从1923年2月17日在北京和鲁迅相识后,便终生热爱和尊敬鲁迅。他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认识得最早。用郭沫若的话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的《呐喊》出版以后,郁达夫一再向友人推荐,他说:“如问中国自…  相似文献   

16.
以艺术家著称于世的郁达夫,一生还写过大量的、不容忽视的政论。他在各个时期(尤其是早期)的政论中,分析时事,抨击黑暗,正面表明自己的社会政治态度。他感叹那“多数的民众,现正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诅咒他“所处的社会,真是一个如何狭小、险恶、无情的社会!”他将批判的笔锋直指“新旧的军阀和附属在这些军阀之下的买办、官僚、走狗、龟兔之类”,并向整个制度提出责难:“一本马克思的传记,还不敢公开发卖的中华民国,究竟是什么政体?”在重大政治事件面前,郁达夫总是及时表明立场:“四·一二”当天,他便痛斥蒋介石为“可恨的右派”;“九·一八”以后,他也在抗议声明上签名;早在1923年,他就在文坛上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概念;晚年在新加坡,他更是以笔当枪,投身于抗战;……考察达夫的生平表现,可以证实他的种种政治言论并不完全是偶然的热情冲动。尽管他的许多主张并未真正付诸实践,尽管他在诸如“民族劣根性”、革命策略等问题上的见解,有失于偏颇甚至流于谬误,但总体而论,他在政论中所表现的社会政治观,是明显“左倾”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激进的。  相似文献   

17.
懦弱的莫言     
《东西南北》2012,(22):15-15
莫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是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独感是文学先驱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心体验,但不同的作家其孤独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根柢和感情浓度。为了辨明郁达夫的孤独,本文从主体创作前的生活体验和个性特征,他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中西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等三个侧面探究其孤独的原因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发自黑土地的呐喊——浅谈萧红作品的特色刘春生萧红从1933年在哈尔滨登上文坛,到1942年病殁香港,创作生涯整整十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人们称道的“三十年代”,这是最引人注目,最为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文坛新秀和左翼作家。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王义祥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地方色彩,她的创作给我们展现了本世纪20、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人民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活图画。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一问世,便“给当时的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之所以在她去世几十年后的_年代于中国还能出现一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