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赋予了各民族语言不同的内涵,并制约着各自使用语言的独特方式.本文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探讨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和使用的影响,以及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利用英汉思维方式对比指导学生的语言写作,以期能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识,为减少母语负迁移提供一些理据,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赋予了各民族语言不同的内涵,并制约着各自使用语言的独特方式。本文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探讨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和使用的影响,以及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利用英汉思维方式对比指导学生的语言写作,以期能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识,为减少母语负迁移提供一些理据,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以凝练精粹的语言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含混不是意象重叠 ,晦涩难懂。含混美是诗歌的理想艺术形态。含混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 ,又是一条美学原则。含混美与诗歌的含蓄美和朦胧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汉语言文字的结构、表意特征探析诗歌含混美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历来为诗歌创作者和诗评者所重视。追求含蓄美的技法由浅入深有语法层次、修辞层次和宗教觉悟层次等三个层次。层次不同,手法各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艺术的三种境界。论文从手法分析入手,结合不同层次的比较,探讨古诗含蓄艺术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诗的形式与诗歌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所谓诗的形式指的是诗的外部形态,诗的表现手法,也即构诗法。毫无疑问,世界上各民族的构诗法是千差万别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诗人往往不光努力追求美丽而奇特的诗歌意境,而且还努力追求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新的构诗法。中外文学史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把诗歌当作一种艺术来看的话,那么,诗歌的艺术之美无外乎两个方面:即诗歌的意蕴之美和形式之美。如果诗歌翻译是对艺术的再现,它听追求的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由于诗歌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艺术工程,又由于没有一种现存的诗歌形式来代替(完全等同于)原诗中的那个形式,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诗的形式与整个一首诗的翻译便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无法回避的。诗的形式在诗歌翻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否是至高无上的?抑或是可随意改变的?下面就诗的形式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出发,重点阐述了古典诗歌鉴赏的四个基本要素:吟诵、体悟、联想、想象,并提出教师要学一点美育理论,懂一点艺术知识,多一点艺术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7.
从叠字的位置、艺术效应以及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吴融诗歌的叠字艺术进行探讨,认为吴融诗歌叠字的种类主要有形容词、数词、动词、象声词和量词,在诗歌中运用叠字可以产生声韵美、造境美、情感美等艺术效应,指出吴融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叠字是其为改革当时过险、过丽诗风而付诸创作实践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纳兰容若与勃朗宁夫人在中英两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永存的篇章。文章基于《纳兰词传》和《十四行诗集》两个文本,从诗歌取材、表达技巧、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对两者的诗词表情艺术进行比较和共性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读者中西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从创作到欣赏,均属主体的创造活动。它总是或隐或显、或正确或谬误地打上主体诗美观念的烙印。所谓诗美观念,是指人们对作为美的诗歌艺术的总的认识。它涉及题材、形式、手法、风格诸方面,其中最基本的,乃是诗的本体观念和诗的价值观念。换言之,它是问诗应该是什么样和如何看待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诗人往往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诗歌作品也经常产生认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诗歌的艺术符号。它首先通过语词的"裂变"带来一个诗意的审美空间,再指引读者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会到更多层面更蕴藉丰富的超语言之美。然而,语言始终是走进诗歌的唯一途径。本文以诗歌语言为基点,从诗写作和诗阅读两个方面,展开对诗歌语言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圆在武术和体操中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以圆为美文化艺术现象是武术和体操表现运动美的重要形式,武术和体操各自表现了中西方的美学原则,两个代表不同文化的运动项目互相借鉴,能够更好地表现人体运动之美.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强势的文体。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即形成了单纯的抒情风格。汉代以后,《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诗歌的文体强势,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之上。各种文体之中,独有诗歌将汉字形、义、音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诗歌以其语言美的优势侵入到散文,酝酿出赋和骈文两种半诗半文的文体,其实质是文学对语言美的追求。唐代的传奇是史传和诗歌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唐宋以后,诗歌已穷极变化。宋元的理学、明清的八股,小说和戏曲自身文体意识的觉醒,削弱了诗歌的强势地位。古代美学的精华主要来自诗歌。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世界范围内,最享有盛誉的美国诗人非朗费罗莫属.他的诗韵律轻松优美,诗也易于理解,人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则歌咏之.我们研究发现朗费罗的诗歌是理性之火不灭思辨之花常开.事实上,理性美,思辨美构成朗费罗诗歌的两大美学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本文试图从许渊冲诗词翻译作品中总结归纳出处理诗词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诗歌本体美 ,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诗歌美是诗艺术的整体性美 ,它使诗歌产生高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试运用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理论,对陆游《钗头凤》两个英译本的主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对语篇的主位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语篇的信息分布。深入理解语篇的内容和意义,从而能够减少翻译中的主观因素,使翻泽更为客观、忠实。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论王维《辋川集》的蒙太奇美翟振业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不难发现存在着相当于蒙太奇手法的表现艺术。诗里的不同“画面──镜头,按某种方式联接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含义,收到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王维《辋川集》自然诗就极富于这一表现特色。这二十首诗描写二十个景点,...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语言艺术水准高下的集中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在语言上也应有民族特色,诗人们应为民族语言的发展做出贡献,大白话或欧化语言是诗歌语言的两个极端。有才华的诗人,在很大程度上应表现出其语言运用的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代诗歌"最早两个选本<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和<中国当代实验诗选>的"编选前言"和"选本书名"入手,可以分析出两个选本由于编选者不同的知识背景、诗歌趣味从而表现出对"第三代诗歌"不同的诗学态度,这种诗学态度其实又构成对"第三代诗歌"不同的叙事策略.两个选本以不同的方式对其与朦胧诗的关系进行了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的背后,实际上关涉着两个选本/编选者对"第三代诗歌"的不同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