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与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新的价值观念。我国西北地区的甘、宁、青、新四省区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矿藏、能源拥有优势;草原面积约达14亿亩,全国五大牧区中西北占有两个;耕地面积约1.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2.6亩。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尚处于落后地位,这固然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然而要探究今天开发大西北、振  相似文献   

2.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3.
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现人均耕地仅有0.6亩,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到2000年,人均耕地将进一步减少,人地的矛盾也与日俱增,如不早研究对策,必将严重影响我省因人口和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对2000年国民总产值翻三番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对我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特征与问题进行了考察,对我省90年代土地供求矛盾作了预测,并探讨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疆农村金融部门的全体同志必须发挥自己特有的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的经济杠杆作用,努力提高农村金融工作经济效益,促进党的十二大所提出的“翻两番”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区农牧业经济的优势与特点,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农贷资金的投向与重点,支持农牧业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取得社会与银行部门的最佳经济效益。新疆农牧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平衡较脆弱。全区荒地面积2.3亿亩,而宜农荒地竟达1.5亿亩。现有耕地面积4,800万亩,人均耕地3.68亩,为全国人均1.52亩的1.4倍。  相似文献   

5.
耕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耕地面积锐减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双重矛盾,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国情最为基本的特征。全国耕地面积不足15亿亩,人均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如此有限的耕地资源,目前仍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减少。据统计,1957年,我国尚有耕地面积166.77亿亩,1957—1977年的20年时间内,全国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草原辽阔,水草丰茂,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相当优越。全区可利用草原7.56亿亩,人均草场56.8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倍,比世界人均水平也高近4倍。新疆天然草场的质量可称全国第一;阿勒泰草原和天山西部的伊犁草原,质量之佳,为全国少见。有的国际友人到伊犁参观后说:伊犁草原“是上帝的特殊恩赐”。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牧区,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世代都以畜牧为业,具有丰富的草原放牧经验。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新疆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昭平县有宜林山地409万亩,为农业用地的12倍。1986年林业二类调查时有宜林荒山144.96万亩,是全区的荒山大户之一。1986年冬贯彻全区农村工作和林业工作会议以来,昭平县委、县人民政府进一步确立“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把造林绿化、消灭荒山、发展山区经济作为振兴全县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使山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山头由荒变绿。全县新增绿化面积103万亩,使有林面积达到253万亩,森林复盖率为51.9%,绿化程度提高到61.9%,人均有林面积为7.75亩,活立木蓄积量1099.7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34立方米,居广西前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东兰县农业经济结构比例的状况和问题建国以来,东兰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效果不太好。全县土地总面积360万亩,其中耕地21.8万亩,占6%,平均每人0.96亩;宜林地143万亩,占39.7%,平均每人6.3亩;宜牧地148万亩,占41.1%,人均6.5亩。宜粮宜林宜牧地的比例是1:6:7。  相似文献   

9.
一、现实分析:不容忽视的土地危机 1、我国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在总量上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是第一,从国土资源的构成来看,耕地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现有耕地14.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草地47.5亿亩,占33%,森林18亿亩,占12.7%,内陆水域4亿亩,占2.8%,沿海滩涂0.3亿亩,占0.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10亿亩,占7%,其他土地和难利用土地43.5亿亩,占33.6%。并且,全国约有1/3左右的耕地和农业人口在山区。国土资源构成的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第二,由于我国人口多,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少,特别是人均耕地数量更少,各种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均在世界第100位之后。按11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13.1亿亩,为世  相似文献   

10.
秦在权 《社科新视野》2000,(6):12-13,20
习水县是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全县人口64.2万人,国土面积3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2512亩,人均耕地0.78亩,人均占有粮50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1999年地方财政收入40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仅有71元。全县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在整个遵义市的13个市、区县中处于落后位置。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困县,自力更生、自谋出路,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退耕还林竹,规划实施了楠竹建设工程项目,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一个合理的、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并适应国家建设的要求。如何走出一条既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农经界多年来探索和争论的一大课题。 一、国情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依据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方式选择,必须建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对矛盾。 1、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我国的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不足亚.5亩(世界平均5.5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2%,加拿大的4. 3%,印度的40%;森林面积人均1.8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草原人均5.3亩,不到世界平均数11.4亩的一半;水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全国及邻近省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199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分别较1978年增长13倍、4.3倍和6.8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发展速度不算慢。但同期,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广西、云南、四川的差距分别拉大了0.9、8.0、4.9和1.4个百分点。同期,贵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而全国、云南、四川年均增长7.9%、7.9%、8.3%,分别比贵州高0.4、0.4和0.8个百分点。1978年,贵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处于挂末地位,到1993年仍为倒数第一。  相似文献   

13.
1957年~1988年,全国耕地累计净减少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为1.33亩;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其中1986年—1988年,净增人口47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7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粮食总产量已俳徊了好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4年的784斤下降为1988年的718斤。可以预料,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农业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单价粮食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大量河北省人均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和谐程度资料的基础上,从建设河北省经济社会强省的目标出发,比较了我国各个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具体分析了河北省在全国各地所处的位置。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提出河北省要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人均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和谐程度应达到的水平。并阐明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发展战略的模式及目标选择是我国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机械地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无所不包的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体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本质要求。正是在区域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创新的关键时期.安徽确立了赶超全国人均GDP的“九五”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创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以赶超全国人均GDP为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首先,赶超全国人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土地利用和保护出现了严峻的形势,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57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800万亩左右,到1986年,累计净减2.34亿亩,等于减掉了六个江西省的耕地面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的2.5亩下降到现在的1.5亩,土地质量也不断下降。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又屡禁不止,从近期召开的全国首届土地监察工作会议提供的材料表明,一年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有40万起并有增无减。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浪费的严重性同时并存,并一直困着我们,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徘徊,人们担忧九十年代农业生产是否会出现滑坡?面对着土地和农业生产的严峻形势,人们开始思考: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是否适应于社会主义农村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1979年之前,中国的宣传口径一直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让人信心百倍,有一种自豪感.但是1980年之后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人口众多",在"资源丰富"后面加上了"人均资源不足",并且宣传的重点是后者: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39亩的1/3;中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1/3;中国人均草原4.5亩,不到世界平均9.5亩的1/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58%.根据2005年公布的"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18%,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8-42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核心影响因子包括区际共生、代际共生、生态共生、制度共生、低碳共生和普惠共生。这些因子综合影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通过中部地区实证研究发现:共生发展影响因子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衡量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替代变量中影响最大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其次是人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最小的是市场化进程指数。根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可知,中部地区虽然存在生态共生优势,但其在制度共生方面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9.
一、概念的提出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一般指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西北、西南各省的广大农村。这里生产力落后,文化、教育不发达,农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一部分人还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十余年来,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尽管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从总的看,其发展速度赶不上全国的步伐,因此,与全国人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水平的差距在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省内人均资本存量跃上一个平台。本文从资本流动规律的分析入手,对国内各省份人均资本存量及人口、信息化水平、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指出了河北在全国资本水平中的位次,提出了解决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资金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