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和"资本"概念,通过分析惯习和资本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具体应用,尽可能地囊括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中涉及的不同因素和主体,主要论述译者葛浩文的惯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取中的体现,以及不同资本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亚马逊读者评论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以期丰富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惯习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酒国》和《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得出葛浩文翻译《酒国》中语言变异时,采取直译和意译相协调的策略,而翻译《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比《酒国》更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  相似文献   

3.
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翻译研究虽然突破了以往翻译研究中的一些局限,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其“场域”概念界限模糊,“惯习”概念具有“决定论”倾向,“场域-资本-惯习”分析框架无法解释非译者行为产生的结果等。如仅借鉴社会实践理论来研究翻译现象,会导致译者行为研究出现片面性。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相结合的社会翻译学新视角,能使中观“翻译网络”与宏观“翻译场域”相互补充,以“译者能动性”弥补“译者惯习”之“决定论”局限,使翻译研究采用行动者与过程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从而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信念”(doxa)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工具之一,源自行动者对客观世界的误识(misrecognition),是正统与异端的切分。将布迪厄的“信念”引入翻译研究,可与场域、资本、惯习共同探究译本背后的社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水浒传》杰克逊译本1963版和2010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发现,翻译场域中的信念,在资本上表现为译者进入目标场域实践的资格,在惯习上表现为译者种族中心主义或尊重多元文化的翻译倾向,在场域上表现为译者对行动者间利害关系的识别;杰克逊受其信念影响,表现出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倾向,打造出通顺晓畅的1963版译本;2010版译本由爱德文·劳作为编辑,更新人名、称谓与度量衡的翻译,并借用沙博里译本的译名作为副标题;最终译本的背后是多个行动者所持信念的斗争与妥协。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诗歌翻译场域与译者惯习关系契合或失和的考察,着重指出译诗的选材、诗人国别以及主题的选择和语言形式均受制于抗战文化场域的规则,同时译者惯习能动地建构和形塑翻译场域,投射出译者的主体身份和翻译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译本,凸显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水平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皮埃尔·布迪厄是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场域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场域这一概念和分析单位来自他早年的人类学研究 ,场域中充满着力量和竞争 ,个体可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 ,资本既是竞争的目的 ,又是竞争的手段。场域有自主化的趋势 ,但场域本身的自主性又受到外来因素的限制。惯习是与场域对应的一个基本概念 ,惯习与场域紧密结合。布迪厄通过场域理论 ,为实践自己的社会学宗旨 ,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 ,做出了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翻译学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的关注最多,应用也最广泛,但在理论应用上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国内学界对此早有察觉,但未见专文讨论。文章尝试探究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青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理论本身的超越性和深远影响,与翻译研究的高度契合,翻译研究者发现布迪厄理论相对“易懂好用”等;并以近20年来国内译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为考察对象,剖析当前应用布迪厄理论中的五个普遍性问题,包括选择性应用布迪厄理论的某个概念,静态描述译者惯习,缺乏对译者惯习的溯源性考察,忽略生成翻译实践的场域等;最后指出今后可围绕五个主题展开研究,以拓展布迪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的流行离不开葛浩文的英译。葛浩文是莫言小说唯一的英译者,他的译本提升了莫言在海外的文学声望和文学地位。然而笔者在仔细阅读葛浩文的译本之后,发现确有一些翻译不恰当之处。现以《生死疲劳》葛氏译本为例,分析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时所出现的误译现象,探究其误译根源,也为翻译界敲响警钟,进而探讨中国文化的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创办了一系列党报党刊,其中《解放日报》的研究成果丰富,内容涉及新闻学、历史学和哲学等领域,但现有关于其翻译的考察存在明显不足。从社会学“场域”“惯习”“资本”三个视角考察《解放日报》的翻译选材,发现当时的权力场域、译者的惯习、来自名人名报的象征资本对译者的翻译选材有着重要影响,许多译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起大学生杀人案进行案例分析,归纳两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基本特征,并对他们在这些场域中逐渐形成的个人惯习进行形象模拟。结论认为: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场域、匮乏的资本以及大学生在场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惯习这三个方面综合导致的,若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应提倡场域内的生物链式良性竞争与规则的校正、协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场域资本,确立他们的良好惯习等。  相似文献   

12.
以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起大学生杀人案进行案例分析,归纳两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基本特征,并对他们在这些场域中逐渐形成的个人惯习进行形象模拟。结论认为: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场域、匮乏的资本以及大学生在场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惯习这三个方面综合导致的,若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应提倡场域内的生物链式良性竞争与规则的校正、协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场域资本,确立他们的良好惯习等。  相似文献   

13.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成为翻译社会学的核心议题,拥趸者众多。文章再度探讨场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相关性和适用性,重点讨论场域理论的工作机制及其所涉概念的定义、缘起、发展及相互关系,包括在翻译研究领域讨论较多的概念(场域、惯习、资本)以及讨论欠充分的概念(幻象、信仰、迟滞)。阐明这些概念的过程也是分析研究路径的过程,涵盖确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所在的场域、场域内的参与者、以及学术话语的反省特征,并分析场域的所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翻译研究领域被应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有效地避免翻译社会学研究简单化、决定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14.
作者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惯习、实践、场域概念和理论对贫困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贫困惯习”概念并分析出了贫困惯习的基本特征的几种形式。作者认为,贫困惯习的产生和发展在于贫困场域与贫困实践的滋润和丰富,要破坏贫困惯习,获得贫困人口的解放,就必须破坏贫困场域和实践策略。围绕贫困惯习,作者分析了惯习、场域和实践三者的互动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观是在继承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创立的,在实践场所(在马克思实践观中称为实践对象)上,布迪厄用场域概念代替了客体;在实践策略(实践逻辑)上,布迪厄用惯习概念代替了实践观念;在实践工具上,布迪厄引用并深化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布迪厄的场域、惯习和资本概念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学英译的第一人.然而,他的翻译却一直饱受学界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其翻译中的改写.该研究以文学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以《生死疲劳》的翻译为个案,对葛浩文在翻译中所做的改写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中确实进行了较多改写,其中很大一部分改写是目标文学系统的诗学形态综合作用于译者而发生的改写,这不是译者的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其最明显的意图便是让译作在异域环境中为更多的异域读者接受,从而延续作品在异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埃兹拉·庞德作为20世纪英美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一直对中国古诗情有独钟。从其早年的《神州集》翻译到晚年《诗经》的出版,庞德一生都在持续研究并翻译中国古诗。本文从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的视角,结合译本及相关副文本,深入探讨庞德《诗经》英译本的生成传播的场域、资本和惯习等各种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译本成功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缘由,全面深度解读其各种社会因素,以期为当前中国诗歌外译及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译者惯习”理论体现了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其主要探讨特定社会语境如何塑造译者知识与个性以及形成的知识总和如何影响翻译活动。目前,“译者惯习”研究发展迅速,但相关研究在其结构化影响的对象和方式上仍没有达成共识,也缺乏实证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可以发现,译者惯习的结构化功能存在于原文本选择、翻译策略、译文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并对翻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荣捷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他深厚的哲学功底、独特的研究路径以及精审的治学态度使之成为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的权威。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来看,陈荣捷能够顺应美国哲学场域中盛行理学研究的主流学术研究趋势,使其秉持的学术惯习和持有的社会文化资本能够在场域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促进了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陈荣捷的朱子学翻译与研究维护并巩固了美国哲学场域的结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其自身累积了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本,从而在场域博弈过程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与红高粱有关的主题隐喻的构建、解读与翻译,揭示了“红高粱”主题隐喻的动态构建机制。研究发现,葛浩文《红高粱》译本运用了4种隐喻翻译策略,即保留源域和目标域、替换源域和(或)目标域、解释性译法和省去不译。译者既要知晓语言文化差异,又要增强隐喻机制的识别、解读和重构能力。研究通过揭示主题隐喻的构建机制和翻译策略,旨在为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